主要研究了药用颗粒活性炭对扑热息痛的吸附行为和体外释放性能.采用N2吸附表征了三种活性炭的孔结构,借助Beohm滴定法和质量滴定法测定了活性炭的表面含氧官能团和零电荷点pHPZC;考察了比表面积、孔隙结构与吸附性能和体外释放性能的关系,及活性炭表面化学性质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炭的孔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对吸附性能和体外释放性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比表面积高、孔隙发达、孔径分布集中在2nm~11nm之间的中孔型活性炭,对扑热息痛的吸附力很强,平衡吸附量达到了358 mg/g,累计释放率为7%;具有广谱孔径分布的活性炭,平衡吸附量为281 mg/g,可以缓释12h以上,累计释放率达到27%.活性炭表面的酸性含氧官能团对吸附扑热息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三种活性炭的释药过程均符合Higuchi方程释药模式.
参考文献
[1] | 吕春祥,李开喜,吕永根,梁晓怿,宋燕,凌立成,王占仁,国建琴.沥青基球状活性炭的医用性能评价[J].新型炭材料,2002(03):11-14. |
[2] | 马青兰,王增长,李敏敏,许并社.活性炭净化废水处理研究[J].新型炭材料,2002(01):59-61. |
[3] | 解强,张香兰,李兰廷,金雷.活性炭孔结构调节:理论、方法与实践[J].新型炭材料,2005(02):183-190. |
[4] | 宋燕,凌立成,乔文明.沥青基球状活性炭对肌酐及维生素B12吸附行为的研究[J].新型炭材料,1998(04):19-22. |
[5] | 陈再彬.炭肾抢救9例中毒患者的临床观察[J].新型炭材料,1998(03):52-54. |
[6] | 王治一,佘淑勤.口服活性炭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J].中草药,2002(06):569-570. |
[7] | 刘植昌,凌立成,吕春祥,乔文明,樊彦贞,刘朗.沥青基球状活性炭对胆红素吸附性能的初步研究[J].新型炭材料,1999(02):44-48. |
[8] | 王茂章.国外新型炭材料的开发[J].新型炭材料,1991(03):1. |
[9] | 吴开金 .活性炭用作抗癌药物缓释制剂的研究与应用[J].林产化学与工业,1998,18(03):23-26. |
[10] | 韩泳平,王曙宾,向永臣,李张宇,谢秀琼.球状活性炭对几类中药有效成分的吸附性能研究[J].中草药,2004(05):510-513. |
[11] | 陆永昌;王茂先;李萍.扑热息痛缓释胶囊工艺探讨[J].广东药学,1998(03):20-21. |
[12] | 代昭,孙多先,郭瑶.壳聚糖烷基化改性及其纳米微球负载扑热息痛的研究[J].现代化工,2002(10):22-25. |
[13] | 郭淑民;苏燕生;刘如芳 .多聚体X对扑热息痛缓释作用的研究[J].山东医药工业,1996,15(01):1-2. |
[14] | 张文玉,张玉生,邓蓉,何华强.黄原胶作为载体的缓释片剂的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7(06):334-337. |
[15] | 中国药典(二部)[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
[16] | Boehm H P .Some aspects of the surface chemistry of carbon black and other carbons[J].CARBON,1994,32:759-769. |
[17] | 单晓梅,李书荣,张文辉,朱书全,杨利刚.氧化处理对煤基活性炭和椰壳活性炭孔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的影响[C].第六届全国新型炭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152-154. |
[18] | 厉悦,李湘洲,刘敏.改性活性炭的表面特性及其对苯酚的吸附性能[J].林产化工通讯,2004(05):14-17. |
[19] | 邱介山;王艳斌;邓贻钊.几种活性炭表面酸性基团的测定及其对吸附性能的影响[J].炭素技术,1996(04):11-17. |
[20] | 富薇,赵岩枫,张秀珍.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扑热息痛的含量[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1):42-43. |
[21] | 陆安慧,Wolfgang Schmidt,Ferdi Schüth.结构有序、双重孔隙中孔炭材料的合成与表征[J].新型炭材料,2003(03):181-185. |
上一张
下一张
上一张
下一张
计量
- 下载量()
- 访问量()
文章评分
- 您的评分:
-
10%
-
20%
-
30%
-
40%
-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