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为探索北京城区大气细颗粒物浓度水平及其碳组分和二次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浓度特征,于2014年6月1日至7月15日在车公庄地区使用微量振荡天平(TEOM+FDMS)、EC/OC在线分析仪以及水溶性离子在线分析仪对PM2.5质量浓度及其主要化学组分(OC、EC、SO42-NO3-和NH4+)进行了实时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城区夏季PM2.5质量浓度平均值为69.0±47.9 μg· m-3,PM2.5中OC、EC、SO2-、NO3-和NH4+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5.8%、2.4%、23.0%、15.7%和19.2%,SNA(SO42-、NO3-和NH4+)合计达到了PM2.5质量浓度的57.9%.研究各组分的日变化特征发现,OC和SO42-白天浓度变化较小,夜晚浓度稍高;NO3-和NH4+则随着光照和温度的增加面逐渐降低;EC呈现出夜晚浓度高白天浓度低的特点.研究各组分的相关性及比值发现,OC和EC的相关系数为0.62,OC/EC大于2.0,说明北京城区夏季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二次污染;此外,NO3-/ SO42-平均比值为0.68,SOR和NOR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两者的平均值分别为0.55和0.14.通过分析北京市城区夏季不同浓度级别各组分的变化发现,随着PM2.5质量浓度的增加,OC和EC所占的比例不断降低,而SNA比例则不断升高,其中NO3-浓度水平的增加最为显著.

参考文献

[1] Ming Fang;Chak K.Chan;Xiaohong Yao.Managing Air Quality In A Rapidly Developing Nation: China[J].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091(1):79-86.
[2] Jun-Ji Cao.Winter and Summer PM2.5 Chemical Compositions in Fourteen Chinese Cities[J].Journal of the Air & Waste Management Association,201210(10):1214-1226.
[3] 刀谞;张霖琳;王超;陈烨;吕怡兵;滕恩江.京津冀冬季与夏季PM2.5/PM10及其水溶性离子组分区域性污染特征分析?[J].环境化学,2015(1):60-69.
[4] 安欣欣;赵越;魏强;姜南.北京城区PM2.5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变化特征[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5(8):214-219.
[5] 郇宁;曾立民;邵敏.气溶胶中有机碳及元素碳分析方法进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957-964.
[6] 王东方;高松;段玉森;张元茂;魏海萍.上海中心城区冬季PM25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组成变化特征[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7):55-58,72.
[7] 周敏;陈长虹;王红丽;黄成;苏雷燕;陈宜然;李莉;乔月珍;陈明华;黄海英;张钢锋.上海市秋季典型大气高污染过程中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变化特征[J].环境科学学报,2012(1):81-92.
[8] 董海燕;古金霞;陈魁;姜伟;白志鹏.天津市区PM2.5中碳组分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13(1):34-38.
[9] 孙韧;张文具;董海燕;边玮瓅;陈魁.天津市PM10和PM2.5中水溶性离子化学特征及来源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14(2):145-150.
[10] 代志光;张承中;李勇;周变红;马文静;韩婧;李文韬.西安夏季PM2.5中碳组分与水溶性无机离子特征分析[J].环境工程学报,2014(10):4366-4372.
[11] 汪伟峰;俞杰;许丹丹;周国韧.宁波市区冬季大气颗粒物及其主要组分的污染特征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13(5):43-46.
[12] 安欣欣.有机碳元素碳半连续分析仪的使用与维护[J].分析仪器,2015(02):90-93.
[13] 刘辉;贺克斌;马永亮;赵晴;段凤魁;梁林林.2008年奥运前后北京城、郊PM2.5及其水溶性离子变化特征[J].环境科学学报,2011(1):177-185.
[14] 赵普生;张小玲;孟伟;杨斌云;樊文雁;刘怀玉.京津冀区域气溶胶中无机水溶性离子污染特征分析[J].环境科学,2011(6):1546-1549.
[15] 刘保献;张大伟;陈添;杨懂艳;杨柳;常淼;林安国.北京市PM2.5主要化学组分浓度水平研究与特征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15(12):4053-4060.
[16] 陈诚;陈辰;汤莉莉;张甦.江苏沿江城市PM10和PM2.5中水溶性离子特征及来源分析[J].环境化学,2014(12):2123-2135.
[17] 杨复沫;贺克斌;马永亮;张强;姚小红;Chak K.Chan;Steven Cadle;Tai Chan;Patricia Mulawa.北京大气细粒子PM2.5的化学组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2):1605-1608.
[18] 于建华;虞统;杨晓光;时建纲;王欣.北京冬季PM2.5中元素碳、有机碳的污染特征[J].环境科学研究,2004(1):48-50,55.
[19] Castro LM;Harrison Roy M;Smith DJT;Pio CA.Carbonaceous aerosol in urban and rural European atmospheres: estimation of secondary organic carbon concentrations[J].Atmospheric environment,199917(17):2771-2781.
上一张 下一张
上一张 下一张
计量
  • 下载量()
  • 访问量()
文章评分
  • 您的评分:
  • 1
    0%
  • 2
    0%
  • 3
    0%
  • 4
    0%
  • 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