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荣杰
,
杨静
,
严平沅
,
王晓峰
物理测试
doi:10.3969/j.issn.1001-0777.2007.01.003
文章研究了高强度超低碳贝氏体钢的精细结构.结果表明,高强度超低碳贝氏体钢理想的显微组织是无碳化物贝氏体、板条马氏体和下贝氏体,组织强化(包括细晶强化)是高强度超低碳贝氏体钢主要的强化方式,低水平的钒含量对析出强化没有贡献.
关键词:
超低碳贝氏体钢
,
精细结构
,
析出强化
,
无碳化物贝氏体
,
显微组织
孙成钱
,
黄秋菊
,
王旭
,
徐荣杰
,
严平沅
,
丁燕勇
上海金属
以含硼和铌细晶高强IF钢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不同的冷轧压下率对试验钢进行连续退火实验.采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进行显微组织观察,并用拉伸试验机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得到了不同冷轧压下率下细晶高强IF钢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冷轧压下率的升高,试验钢的晶粒尺寸变小且分布不均,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有所升高,r值升高,n值降低.
关键词:
细晶高强IF钢
,
冷轧压下率
,
显微组织
,
力学性能
沙庆云
,
李桂艳
,
严平沅
,
熬列格
,
郝森
中国材料进展
采用一种工业生产的Nb-V-Ti复合微合金钢在Gleeble热模拟试验机上研究了精轧后冷却速度(1~30℃/s)和卷取温度(650~550℃)对铁素体中析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1~5℃/s的冷却速度下观察到了10~20nm的相间析出。在650℃和600℃卷取时,随着轧后冷却速度的增加,10nm以下的一般析出数量增多而尺寸减小;而在550℃卷取时,当冷却速度为30℃/s时10nm以下的析出数量急剧减少,这可能与较慢析出动力学有关。在相同的轧后冷却速度下,当卷取温度降低时,一般析出的体积分数增加而尺寸减小,这与析出的热力学驱动力增加有关。
关键词:
冷却速度
,
卷取温度
,
相间析出
,
均匀析出
赵宝纯
,
李桂艳
,
严平沅
,
杨静
钢铁研究
利用Gleeble-3800热/力模拟试验机,研究了1种低碳微合金钢的形变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行为以及终轧温度、终轧变形量对相变组织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钢在研究的冷速范围内均可得到一定量的贝氏体组织。随着冷速的增加,冷速达到50℃/s时,贝氏体组织由粒状贝氏体逐渐过渡到板条状贝氏体。在较快的冷速下,随终轧温度的降低或终轧变形量的减小,贝氏体转变开始与结束温度均降低,获得的贝氏体具有不同的组织形态。
关键词:
低碳微合金钢
,
形变奥氏体
,
相变
,
贝氏体
刘志伟
,
郭晓宏
,
张瑞琦
,
金泽宏
,
严平沅
,
钟莉莉
上海金属
介绍了鞍钢连续退火机组试制屈服强度700 MPa级冷轧耐候双相钢的工艺流程,并对所研究钢板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和显微组织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常规喷气冷却连退工艺处理,试验钢的屈服强度达到742 MPa,抗拉强度为952 MPa,断后伸长率为11.5%,屈强比为0.78.试验钢组织由铁素体和马氏体的双相细晶组织构成,铁素体位错密度较高,马氏体呈板条状,其体积分数约为65%,马氏体发生部分分解,回火过程中有一定量的合金渗碳体析出.通过微合金元素Nb和Ti的细晶强化和沉淀强化,提高了试验钢的强度.
关键词:
双相钢
,
耐候
,
连续退火
,
组织
,
力学性能
吴康
,
任静
,
蒋洪德
,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通过构建由一级动静叶组成的外流影响下的轮缘密封问题的实验和数值模型,针对燃气轮机透平转静轮盘间隙的封严与入侵问题开展了研究.其中第一部分主要关注燃气入侵的主要影响因素,入侵气体在腔室内部的分布规律和最小封严流量.结果表明:静叶尾缘的压力分布是造成燃气入侵的主要原因,即在主流的压力大于密封腔室内压力的区域会出现燃气侵入腔室,造成局部温度过高;主流压力小于腔室内部的压力区域,密封气体能够较好的封严转静间隙.入侵气体和封严气体的掺混主要发生在腔内高半径处并在高速旋转的动盘引发的夹带作用下深入腔室内部低半径处.因此在轮缘密封的结构设计中需要全面的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整级透平
,
转静轮缘
,
封严与入侵
,
动盘夹带效应
吴康
,
任静
,
蒋洪德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通过构建由一级动静叶组成的外流影响下的轮缘密封问题的实验和数值模型,针对燃气轮机透平转静轮盘间隙的封严与入侵问题开展了研究.其中第二部分主要关注不同封严结构的特性.结果表明:复杂的封严结构能够避免主流和腔室内部气体的直接接触,增大主流入侵的沿程阻力和削弱主流的切向速度分量的影响.在本文的实验条件下,径向封严所需要的最小密封流量相较于轴向封严能够减少50%以上.
关键词:
转静轮缘
,
轴向封严
,
径向封严
,
双封严结构
贾惟
,
刘火星
工程热物理学报
在涡轮转静叶片排之间喷入冷气可以阻止高温燃气进入盘腔,但是冷气与主流的掺混损失对涡轮气动性能不利.本文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了转静叶片排之间封严腔轴向位置和轴向间隙的变化对涡轮性能和端区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封严出流与主流的剪切作用形成了诱导涡,诱导涡随后发展成为通道涡并占据了端区二次流的主导地位.封严腔轴向位置和轴向间隙的改变使等熵效率和封严效率产生了相反的变化,因此在设计时要兼顾气动性能和冷却要求进行综合考虑.
关键词:
封严腔
,
轴向位置
,
轴向间隙
,
通道涡
,
涡轮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