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69)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密差分相式液膜法提取L-苯丙氨酸

吴山 , 马国芳 , 杨吉芳 , 李红梅 , , 吴子生

膜科学与技术 doi:10.3969/j.issn.1007-8924.2003.01.007

采用密差分相液膜分离技术,以P204为载体,H2SO4为反萃剂,以初始浓度15.28 g/L的L-苯丙氨酸水溶液提取5次后,浓度降至1.92 g/L,反萃相中L-苯丙氨酸浓度达54.35 g/L,膜溶胀和破裂均较小,过程不需要制乳和破乳;对反萃剂也进行了后处理.

关键词: 密差分相液膜 , L-苯丙氨酸 , 提取 , 反萃

“核壳”结构石墨烯/天然石墨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

邓凌峰 , , 彭辉艳 , 余开明

功能材料 doi:10.3969/ji.ssn1.001-97312.0151.60.27

以天然石墨和氧化石墨烯为原料,采用碳热还原法制备具有“核壳”结构的石墨烯/天然石墨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等检测技术对合成材料的结构、形貌进行了表征。石墨烯包覆有利于天然石墨表面SEI膜的形成,同时,石墨烯壳层与导电剂构建的三网立体导电网络,加快了天然石墨粒子与集流体之间的电子交换速率,大大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电导率,改善了其电化学性能。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相比于天然石墨,石墨烯/天然石墨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比容量、优良的大倍率性能和优良的循环稳定性。如在0.1C下首次可逆充电比容量为4077.mAh/g,效率达到了998.8%、1C循环1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991.8%。

关键词: 天然石墨 , 石墨烯 , 锂离子电池 , 电化学性能

Co2+掺杂石墨烯/LiFePO4锂离子电池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邓凌峰 , 余开明 , , 彭辉艳

复合材料学报 doi:10.13801/j.cnki.fhc1xb.20150113.002

使用溶胶凝胶原位碳热还原制备了Co2+掺杂石墨烯/LiFePO4锂离子电池复合正极材料(石墨烯/LiCo0.03 Fe0.97PO4),以期获得比容量高、充放电速率快和循环性能优良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结构和形貌表征结果显示:石墨烯/LiCo0.03Fe0.97PO4复合材料具有三维导电网络结构,颗粒在石墨烯片层间生长均匀,粒径在200 nm左右.电化学测试结果显示:石墨烯/LiCo0.03Fe0.97PO4复合材料具有高的可逆比容量和优异的循环倍率性能.2.0~4.0 V充放电下0.1C时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59 mA· h·g-1,在10.0C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也有74 mA·h·g-1;0.5 C下循环100次,比容量保持率为99.7%.石墨烯/LiCo0.03Fe0.97PO4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提高的原因主要为Co2+掺杂和石墨烯包覆的协同作用.

关键词: 复合材料 , 石墨烯 , 原位碳热还原 , 电化学性能 , LiFePO4

碳纳米管/天然石墨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邓凌峰 , 彭辉艳 , , 覃昱焜

人工晶体学报

利用碳纳米管(CNT)独特的结构和良好的导电性等特征,提高天然石墨的电子传导能力,本文采用喷雾干燥再高温煅烧的方法制备CNT/天然石墨锂离子负极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电化学阻抗谱(EIS)和电化学测试技术等方法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形貌及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碳纳米管的包覆有利于在电极中构建空间三维导电网络,大大提高充放电比容量和循环稳定性能.电化学测试结果:在0.1C,纯天然石墨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359 mAh/g,CNT/天然石墨负极材料放电比容量为417 mAh/g,且在0.1C下循环100次后容量保持率仍有93.2%,比天然石墨提高16%.

关键词: 碳纳米管 , 喷雾干燥 , 导电网络 , 电化学性能

涂层材料及应用

朱佳 , 冀晓鹃 , 揭晓武 , 史明

材料开发与应用 doi:10.3969/j.issn.1003-1545.2008.04.019

介绍了封涂层的特点、测试方法、分类以及国内外可磨耗和耐磨封涂层的应用情况,对部分封涂层材料的发展过程及涂层的特殊制备工艺进行了阐述.评述了封涂层的研究现状及在航空工业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涂层 , 可磨耗 , 耐磨

乳状液膜法分离氨基酸的动力学

张国艳 , , 曹汉瑾

膜科学与技术 doi:10.3969/j.issn.1007-8924.2002.02.005

探讨了含载体P204(磷酸二异辛酯)的液膜体系用于苯丙氨酸促进运输的动力学行为.采用液滴法装置,控制实验条件,测定了内相氢离子浓度随时间的变化,适用于有机相界面的化学反应对溶质传递的影响,并将计算的结果同实验相比较,建立了水相-有机相界面化学反应对溶质传质具有决定作用时的传质模型.

关键词: 动力学 , 液滴法 , 乳状液膜 , 传质模型 , 氨基酸

乳状液膜夹带溶胀的研究

姚淑华 , 石中亮 ,

膜科学与技术 doi:10.3969/j.issn.1007-8924.2000.06.008

采用界面张力法和聚结电压法测定三种表面活性剂界面张力的时间效应、界面膜的聚结电压以及表面活性剂液膜体系的夹带溶胀率.实验表明,吸附速度慢、聚结电压低的表面活性剂,其夹带溶胀小.因此,认为抑制液膜溶胀的合适表面活性剂是一种吸附速度慢、聚结电压低的聚合物.

关键词: 界面张力 , 聚结电压 , 夹带溶胀

重差分相液膜分离技术

马占芳 , 刘洪成 ,

膜科学与技术 doi:10.3969/j.issn.1007-8924.2002.05.014

报道了一种新的液膜分离方法,实践证明它具有液膜分离的优点.克服了要求乳状液既稳定又容易破乳这一对难于调和的矛盾,去掉了制乳与破乳过程,使工艺简化并显著地节省能耗.

关键词: 重差分相液膜 , 准液膜 , 三正辛胺

用乳状液膜法分离浓缩L-苯丙氨酸

吴山 , , 吴子生

膜科学与技术 doi:10.3969/j.issn.1007-8924.2000.03.005

以煤油-N205-P204-HCl组成的乳状液膜体系,在喷射提取柱内分别对L-苯丙氨酸及L-苯丙氨酸和L-天冬氨酸的混合溶液进行提取.实验结果表明,用1?000 mL乳状液对初始浓度为21.25 g/L的单一L-苯丙氨酸水溶液提取3次后,外相浓度降到0.95 g/L,内相最高浓度为126.10 g/L;对L-苯丙氨酸浓度为8.64 g/L的混合溶液提取两次后,外相L-苯丙氨酸浓度降至0.90 g/L,内相L-苯丙氨酸最高浓度为60.00 g/L;L-天冬氨酸的存在不影响L-苯丙氨酸的分离提取效率;每次操作溶胀均不超过26%,同时对喷射提取柱能有效减小溶胀发生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乳状液膜 , L-苯丙氨酸 , L-天冬氨酸 , 分离 , 溶胀

有机催化吲哚与环状酮亚胺膦酸酯的傅-克反应合成含手性季碳胺基膦酸衍生物

, 高翔 , 周永贵

催化学报 doi:10.1016/S1872-2067(17)62804-3

在有机合成中,季碳中心的构建始终是一项充满挑战的课题.含手性季碳中心的胺基膦酸化合物以其多样的生物活性,如酶抑制剂、抗真菌剂、抗菌剂和抗病毒剂等,受到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已有许多合成策略报道,其中亲核试剂与α-酮亚胺膦酸酯的不对称加成策略为含手性季碳中心胺基膦酸衍生物的合成提供了一条简洁有效的路径,但是却鲜有报道,已有的报道也仅局限于乙酰氰、丙酮、硝基甲烷和芳基硼酸作亲核试剂.为满足多样的手性胺基膦酸衍生物的合成需求,新的合成策略和亲核源仍有待进一步发展.值得一提的是,不对称傅-克反应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构建碳-碳键的合成方法,并已有广泛报道.基于吲哚与亚胺底物的傅-克反应经验,我们研究组发展了一种有机催化吲哚与环状酮亚胺膦酸酯傅-克反应合成含手性季碳胺基膦酸衍生物的方法,使用的有机催化剂是手性磷酸.通过对溶剂、催化剂和温度的筛选发现,使用在3,3′-位引入吸电子的3,5-二三氟甲基苯基取代的H8-BINOL衍生的手性磷酸作催化剂,反应温度为30 oC,溶剂为均三甲苯时,最高能以98%对映选择性得到含手性季碳胺基膦酸酯化合物.该反应操作简单,条件温和,不仅适用于吲哚衍生物,对吡咯也能取得较好结果.总之,该方法提供了一条简洁有效的合成手性胺基膦酸衍生物的途径.

关键词: 傅-克反应 , 季碳胺基膦酸酯 , 吲哚 , 手性磷酸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7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