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
,
乔显亮
,
刘远
,
周菲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5.07.2014121707
采用总有机碳分析仪、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以及荧光激发-发射光谱(EEMs)对5种不同来源DOM与·OH的反应过程进行了表征,以考察DOM来源和类别对其与.OH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来源DOM与·OH的反应能力存在显著差异,陆源DOM比水源DOM表现出更强的反应能力.DOM与·OH的反应表现为准一级动力学,以DOC变化表征的反应速率常数kDOC与DOM的芳香碳/脂肪碳的比值(Ca/Cali)有较好的相关性,说明芳香性碳可能是.OH的优先反应位点.以光吸收参数Abave表征的衰减速率常数与kDOC也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因来源与类别的差异,不同DOM不仅初始的EEMs存在差别,而且-OH氧化过程中EEMs的变化也表现出显著的不同.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质
,
羟基自由基
,
总有机碳
,
吸收光谱
,
三维荧光光谱
王主华
,
李欣萌
,
乔显亮
,
陈景文
,
蔡喜运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6.11.2016032303
环糊精因其具有包合增溶特性,单独或与高级氧化技术(如Fenton氧化)耦合可应用于有机污染物的土壤污染修复,然而环糊精的稳定性不清楚.本研究考察了环糊精在Fenton体系中的降解动力学及转化产物,评估了环糊精的稳定性.结果表明,β-环糊精(β?CD)在Fenton体系中反应速率随着过氧化氢浓度的升高而线性增加,符合二级动力学过程.环糊精与羟基自由基反应的绝对速率常数在酸性条件下( pH=3)分别为3.9×109 L·(mol·s)-1(β?CD和甲基β环糊精),6.5×109 L·(mol·s)-1(羟丙基β环糊精),7.2×109 L·(mol·s)-1(γ?环糊精),中性条件下(pH=7)为2.9×109 L·(mol·s)-1(β?CD),3.1×109 L·(mol·s)-1(MCD),3.2×109 L·(mol·s)-1(HPCD),3.3×109 L·(mol·s)-1(γ?CD),显示环糊精在酸性条件下降解加快,且绝对速率常数的种类差别较大,而在中性条件下比较稳定,且种类之间差别不大.产物质谱分析表明,环糊精空腔骨架上的羟基被氧化,生成了含有醛基和羧基氧化产物;反应前后总有机碳含量无明显差别,表明环糊精及产物的空腔结构稳定,未被开环破坏.
关键词:
环糊精
,
Fenton
,
降解过程
,
稳定性
,
氧化产物
刘远
,
乔显亮
,
陈一波
,
陈景文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6.08.2015122901
本研究通过光化学实验考察了莱州湾海水养殖区排水中溶解性有机质的光化学性质,并分析了排水中溶解性有机质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随养殖时期的变化.结果表明养殖排水中溶解性有机质光致生成活性物种如3DOM*、1O2和·OH的速率分别处于10-9(mol·L-1·s-1)、10-9(mol·L-1·s-1)和10-13(m01·L-1·s-1)的量级,并随养殖时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退潮阶段大于涨潮阶段,养殖间歇期大于养殖作业期.光谱分析表明,类蛋白荧光峰是养殖作业期内的优势荧光峰,其在溶解性有机质组成中的贡献随养殖排水累积汇入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这与养殖活动中排放的残余饵料和养殖排泄物等有关.与养殖作业期相比,类腐殖质荧光峰在养殖间歇期溶解性有机质中贡献相对较大,可能与养殖池沉积物的扰动释放有关.
关键词:
海水养殖区排水
,
溶解性有机质
,
光谱分析
,
光致生成活性物种
王杰琼
,
乔显亮
,
张耀玲
,
张云霞
,
陈景文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6.09.2016012902
海洋中的溶解性有机质( DOM)是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区域生态系统对气候的响应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DOM组成和结构的复杂性以及海水的高含盐量,导致分离和表征海水DOM存在困难.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水养殖国家,但目前对我国海水养殖中DOM的分离以及表征尚不多见.本研究采用电渗析耦合反渗透( ED/RO)法从海参养殖海水中分离DOM,其溶解性有机碳( DOC)的提取效率为66.8%.通过对原始海水和分离DOM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光谱斜率进行比较,以及对分离DOM的C∶N物质的量之比的测定,证明ED/RO法可有效地从海参养殖海水中分离出具有代表性的DOM样品.本研究有助于揭示我国近海养殖区DOM在区域碳循环中的循环和转化过程.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质
,
海水养殖
,
电渗析
,
反渗透
孙晓丹
,
李海梅
,
刘霞
,
徐萌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7.02.2016092602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空气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大气颗粒物污染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研究城市道路中不同绿地结构对大气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消减作用,本文选择青岛市城阳区主干道——长城路的4种不同绿地结构(“乔-灌-草”、“乔-草”、“乔-灌”、“灌-草”),测定其对不同粒径颗粒物(PM10、PM2.5、PM1)的消减率.结果表明:(1)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浓度日变化曲线呈现出“早晚高,中午低”的变化趋势,其中8:00-10:00的颗粒物浓度最高;颗粒物浓度日变化与空气湿度变化相一致,与温度变化相反;(2)4种绿地结构对PM10的消减率表现为“乔-灌-草”>“乔-灌”>“灌-草”>“乔-草”,对PM:5和PM1的消减率表现为“乔-灌-草”>“乔-灌”>“乔-草”>“灌-草”;且各绿地结构对PM2.5的消减能力最强,其次为PM1和PM1o;(3)同一种绿地结构,植物种类越丰富,其消减大气颗粒物的能力越强.
关键词:
绿地结构
,
不同粒径
,
颗粒物
,
消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