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均
,
王利平
,
何其剑
,
潘教麦
冶金分析
doi:10.3969/j.issn.1000-7571.2000.03.006
研究了二安替比林苯乙烯基甲烷(DAVPM)与铈(IV)的显色反应,建立了测定混合稀土中单一铈的测定方法.在磷酸介质中,铈(IV)与DAVPM 发生灵敏的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一种红色化合物,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2.3×105,铈(IV)浓度在0~6μg/25mL服从比尔定律, 同时允许大量的其它稀土元素共存,已用于稀土氧化物中铈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关键词:
二安替比林苯乙烯基甲烷
,
光度法
,
铈的测定
,
稀土氧化物
何康
,
李洋
,
潘春旭
材料保护
利用纳米压痕技术,对3把出土于湖北的战国青铜剑残片表面富锡层的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并结合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等仪器对其显微组织特征、合金成分进行了系统的表征。研究分析认为:(1)3把青铜剑残片属高锡青铜,表面存在一层由8相和非晶化合物构成的富锡层;(2)其双层结构中的惰性腐蚀层的特征表明富锡层是在长期埋藏环境中由于发生选择性腐蚀而形成的,排除了古代工匠人为处理的可能性。纳米压痕技术为古代金属样品微米级微区的力学性能的准确测试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关键词:
纳米压痕技术
,
材料学特征
,
战国青铜剑
,
湖北出土
,
富锡层
,
选择性腐蚀
陈瑞
,
吴敏
,
王万宾
,
吴爱民
,
赵婧
,
陈季康
,
潘波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7.04.2016072602
本研究以大型蚤毒性试验标准为参照进行剑水蚤的铜毒性试验,并以生物配体模型(BLM)为主要工具,实现对毒性数据的校正和毒性效应的预测.在不同水质参数下,实测铜的48 h LC50为141-566 μg·L-1,相应的BLM预测值为143-1208μg·L-1,表明BLM对铜的毒性预测良好.pH升高、DOC以及钙、镁、钠离子浓度的增加均对铜毒性有不同程度减弱作用,钾离子对铜毒性影响较小,BLM对这一现象的描述较好.利用Visual MINTEQ软件对不同水参数条件下铜形态分布进行模拟,辅助解释实验现象,发现钙、镁、钠、钾离子对铜形态分布影响较小.DOC的加入则使络合态铜含量增加,而pH升高导致游离态铜浓度下降,水合态铜浓度升高.本研究表明,预测铜对剑水蚤的毒性要充分考虑水质参数的影响,BLM在铜对剑水蚤的毒性预测方面表现了非常好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
剑水蚤
,
铜毒性
,
生物配体模型
,
水质参数
杨辉
,
杨改
材料热处理学报
采用均匀沉淀和高温热分解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纳米银粉体,分析了纳米银粉体形成机理,研究了初始浓度、烧结温度和时间对纳米银粉体粒径和形貌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了纳米银粉体结构、组成、大小和形貌。结果表明,硝酸银初始浓度0.05 mol/L、烧结温度300℃、烧结2 h,以尿素为pH控制剂,不添加任何其他分散剂条件下可得到分散性好、颗粒均匀,粒径50 nm的球形粉体。
关键词:
纳米材料
,
银粉
,
沉淀
,
热分解
李明
,
宓一鸣
,
言智
,
季鑫
表面技术
采用脉冲激光沉积法,控制靶基距分别为4,6,8 cm,在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基底上沉积铟锌氧化物、铟锡氧化物和铝掺杂氧化锌薄膜,研究了靶基距对薄膜电学、光学、形态和结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6~8 cm靶基距制备的TCO薄膜,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光学透光率超过90%,电阻率约为5×10-4 Ω·cm;除了这些优良的电学和光学特性外,靶基距8 cm制备的薄膜均匀、光滑、附着好,且无裂缝或任何其它扩展的缺陷,适用于光电设备.
关键词:
脉冲激光沉积
,
柔性基底
,
透明导电氧化物
,
掺锡氧化铟
,
铝掺杂氧化锌
,
铟掺杂氧化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