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显扬
,
何晓娟
,
饶金山
,
汤玉和
,
罗传胜
,
张军
稀有金属
doi:10.3969/j.issn.0258-7076.2013.03.015
通过纯矿物试验,研究了氟碳铈矿在油酸钠为捕收剂体系下的浮选行为,当油酸钠用量5 ×10-5 mol·L-1时,pH =6.5~11范围内,氟碳铈矿浮选回收率均在91%以上,在pH=8.5,氟碳铈矿浮选回收率最高,为99.77%.红外光谱检测结果表明,经过油酸钠作用,氟碳铈矿表面出现了油酸钠中-CH3和-CH2-的伸缩振动吸收峰;且氟碳铈矿的CO32-的反对称伸缩振动吸收峰偏移了28.93 cm-1,因此油酸钠在氟碳铈矿表面发生了化学吸附.根据油酸钠溶液化学计算,在pH =8.5时,油酸钠溶液的优势组分为C17H33 COO-和(C17H33COO)2/3;结合氟碳铈矿在油酸钠捕收剂下的浮选行为,随着pH在2.00 ~8.04范围内上升,油酸钠溶液中C17 H33COO-,(C17 H33 COO)2-含量上升,氟碳铈矿浮选回收率也上升;而当pH <5时,油酸钠的优势组分为C17 H33 COOH (aq),但回收率<40%,因此推测是C17 H33 COO-和(C17H33COO)2/3在矿物表面发生化学吸附,从而决定氟碳铈矿的浮选,此外可能存在C17H33 COOH(aq)和C17H33COOH (C17H33COO)-的物理吸附.根据氟碳铈矿晶体化学,由于氟碳铈矿解理0001发育,而在矿物表面容易暴露Ce3+,Ce3+在矿浆水溶液中溶解和水解而生成铈羟基络合物,铈羟基络合物吸附在矿物表面而成为浮选的活性点,Ce羟基络合物再与C17 H33 C0O-和(C17H33COO)2/3反应生成了Ce(C17H33COO)3.
关键词:
稀土矿
,
氟碳铈矿
,
油酸钠
,
傅里叶红外光谱
,
浮选溶液化学
饶金山
,
何晓娟
,
罗传胜
,
陈志强
中国稀土学报
doi:10.11785/S1000-4343.20150316
采用纯矿物浮选的方法,以松醇油为起泡剂,研究了氟碳铈矿在辛基羟肟酸钠为捕收剂体系下的浮选行为,在pH=7~11范围内,氟碳铈矿回收率大于96%,尤其在pH =9附近,氟碳铈矿的可浮性最好,回收率接近100%;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手段进行作用机制研究,红外光谱表明,辛基羟肟酸钠在氟碳铈矿表面发生了化学吸附;XPS结果表明,氟碳铈矿表面可能只存在-C=O-RE-O-N-一种五元环螯合物;结合La3+和Ce3+离子溶液化学和氟碳铈矿浮选行为,推测La(OH)2+,La(OH)2+,Ce(OH)2+和Ce(OH)2+是存在于氟碳铈矿表面的浮选活性点,并推测了辛基羟肟酸在氟碳铈矿表面作用的模型.
关键词:
稀土矿
,
氟碳铈矿
,
辛基羟肟酸
,
XPS
,
机制研究
何晓娟
,
饶金山
,
罗传胜
,
陈志强
,
刘超
,
张军
中国稀土学报
doi:10.11785/S1000-4343.20160216
对比了C7~9羟肟酸、H205、L102和改性烷基羟肟酸对高泥铁复杂稀土的分选效果,其中改性烷基羟肟酸分选效果最好,稀土精矿品位与使用常规羟肟酸相近,回收率最高;以改性烷基羟肟酸为捕收剂,研究纯矿物氟碳铈矿在不同矿浆pH值下的浮选行为,在较宽的矿浆pH区间4~12内,可浮性较好,尤其pH =10,可浮性最好,氟碳铈矿浮选回收率为92.50%;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的手段,研究了改性烷基羟肟酸对氟碳铈矿浮选的作用机制,矿物表面可能发生了化学反应,存在稀土脂肪酸盐和-C=O-RE-O-N五元环螯合物,而且存在大量疏水性C-C/C-H的吸附.
关键词:
稀土矿
,
氟碳铈矿
,
改性烷基羟肟酸
,
XPS
,
浮选机制
中国材料进展
2011年8日下午,何梁何利基金2011年度颁奖大会在京举行。我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杰出科学家、国防科技大学杨学军教授荣获“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丁伟岳等35人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吴朝晖等15人获“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向大会发来贺信,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出席会议并为获奖代表颁奖。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主任朱丽兰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关键词:
科学家
,
基金
,
中共中央政治局
,
全国人大常委会
,
突出
,
国防科技大学
,
计算机领域
,
科学与技术
无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本刊2012年第五期第801页刊登了熊晓英等作者的论文,这是本刊编辑部自创刊以来收到的第一篇这样的论文,该文对本刊在材料科学期刊中所处的地位及面临问题、发展方向作出如此客观、中肯的评价与指引,均使编辑部成员十分感动。今年恰是本刊创刊30周年纪念,谨以此《编后记》供奉广大读者,
关键词:
科学评价
,
论文
,
作者
,
务实
,
科学期刊
,
编辑部
,
创刊
阳祥
,
丁鹏
,
李增耀
,
陶文铨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用正交分解(POD)方法对径向旋转方通道内直接数值模拟得到的湍流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了湍流大尺度结构和POD模态的能量分布.对于不同的工况,文中均采用了200个具有相同时间间隔的湍流瞬时主流速度场作为样本.为研究浮升力对湍流大尺度结构的影响及POD模态的能量分布,对四个不同格拉晓芙数GrT下的主流速度场进行了POD处理和分析.结果表明:湍流大尺度结构主要集中在通道的非稳定壁面(y=0)附近和侧壁面附近,随着格拉晓芙数的增加湍动能分布于更多的模态中.
关键词:
湍流
,
浮升力
,
大尺度信息
,
正交分解
,
模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