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昭运
,
余春
,
李志强
,
盖登宇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在温度T=250~450℃,应变速率为0.001~10 s-1的条件下,利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对挤压Mg-7.8%Li-4.6%Zn-0.96%Ce-0.85%Y-0.30Zr合金进行高温热压缩试验,分析流变应力曲线特点.合金的流变应力曲线表现出动态再结晶特征,动态再结晶是热变形过程中的主要软化机制.流变应力峰值随温度的降低和应变速率的增大而升高.稀土相化合物和α相促进β相的动态再结晶,使α相再结晶减缓.在热变形过程中动态再结晶迅速,流变应力曲线表现为临界应变较小,加工硬化迅速被动态软化所掩盖.
关键词:
Mg-Li合金
,
热变形
,
流变应力
,
动态再结晶
吴铭方
,
于治水
,
余春
,
徐玉松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采用Ag-20Cu-5Ti对Al2O3P/Cu基复合材料与Nb的钎焊性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通过在钎料中加入活性元素Ti,可以减少和消除钎缝中的Al2O3P颗粒,避免Al2O3P颗粒在钎缝中的聚集,实现离子共价键Al2O3P向类金属键TiO转化,从而提高钎缝基体与颗粒相之间的匹配性.
关键词:
Al2O3P/Cu基复合材料
,
Nb
,
钎焊
,
颗粒分布
,
键型匹配
蒋成禹
,
吴铭方
,
余春
,
梁超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在1103K,3min~30min条件下,使用72Ag-28Cu共晶钎料对TC4/TC4进行了钎焊试验.研究表明随钎焊时间增加,钎料中铜原子大量向界面迁移富集,母材Ti原子不断向钎缝溶解,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产生共析转变并形成α-Ti+Ti2Cu.试样加载1MPa,钎焊时间3min时接头常温拉伸强度为221MPa,延长钎焊时间接头强度呈增加趋势,30min时母材与钎缝界面模糊,此时强度最高达到373MPa,与不加载相比,强度平均增幅达80MPa左右.
关键词:
钎焊
,
组织
,
强度
杨扬
,
余春
表面技术
doi:10.16490/j.cnki.issn.1001-3660.2017.02.010
目的 计算分析ζ-Fe2N和ε-Fe3N两种铁氮化合物的结构稳定性和弹性性能.方法 采用第一性原理模拟计算方法.结果 两种物相的理论晶格常数与实验值吻合较好,且两者的形成能均为负值.通过两种物相的单晶弹性常数获取了相应的多晶弹性性能,所计算体模量(B)、剪切模量(G)和杨氏模量(E)均高于实验值.ε-Fe3N多晶弹性性能的计算值与实验值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约为1.3:1,这个比例也适用于γ'-Fe4N的体模量.两种物相的B/G比值分别为2.63和2.16.结论 ζ-Fe2N和ε-Fe3N具有一定的热力学稳定性.两者的剪切模量和杨氏模量接近或优于钢,且具有一定的塑性.两种物相的弹性各向异性与它们的晶体结构密切相关.
关键词:
铁氮化合物
,
晶体
,
第一性原理
,
形成能
,
弹性性能
,
各向异性
杨磊磊
,
陆皓
,
余春
,
王学成
,
刘陈
,
孙乙轩
材料热处理学报
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建立了烟气、容器、保温棉多层热流固耦合模型.模拟得到了大型压力容器热处理升温阶段温度场分布.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实验相吻合,相对误差在±1.2%以内.基于FLUENT计算结果,以富氧燃烧时火焰温度和容器不同层位置作为输入变量建立含15个隐含层的BP神经网络.采用经过训练的神经网络,预测容器不同层温度,得到的相对误差仅为0.34%,准确性高,省去了大量的FLUENT计算,提高了预测效率.
关键词:
FLUENT
,
压力容器
,
神经网络
,
计算流体动力学
,
热处理
杨扬
,
余春
机械工程材料
doi:10.11973/jxgccl201706003
在电流密度分别为1.7,50 mA·cm-2下电镀制备了两种电镀铜基板,将其与锡粒回流焊接成锡/铜接头,并在150 ℃老化不同时间(10,20 d),观察了电镀铜基板表面和锡/铜接头界面的形貌,分析了柯肯达尔空洞在老化过程中的演变机制.结果表明:经老化处理后,两种锡/铜接头均在Cu3Sn/Cu界面形成空洞,空洞的密度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高电流密度下的空洞密度也大;使用较高电流密度制备电镀铜基板的接头,未经老化处理其界面已出现空洞,经老化处理后,空洞逐渐聚集成为空腔,空腔内表面成为铜元素的快速扩散通道;电流密度会影响表面电镀层的组织结构,从而影响后续老化过程中界面的组织结构.
关键词:
锡/电镀铜接头
,
电流密度
,
柯肯达尔空洞
李仕明
,
余春
,
陆皓
机械工程材料
通过向Sn-3.5Ag共晶合金中添加质量分数为0.1%,0.3%的锗元素,研究了锗元素对Sn-3.5Ag合金/铜界面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Sn-3.5Ag合金/铜界面,没加入锗元素时界面反应初生相为扇贝状Cu6Sn5,在热老化过程中此化合物层不断长大,且在Cu6Sn5/铜界面处生成新的Cu3Sn化合物,同时在Cu3Sn/铜界面上出现柯肯达尔空洞;当钎料中添加锗后,界面初生相也为Cu6Sn5化合物,在热老化阶段,Cu6Sn5化合物层厚度增长非常缓慢,且无Cu3Sn化合物生成,整个老化过程中都无柯肯达尔空洞出现.
关键词:
无铅钎焊
,
金属间化合物
,
界面反应
,
柯肯迭尔效应
聂黎行
,
王钢力
,
戴忠
,
林瑞超
色谱
doi:10.3724/SP.J.1123.2010.01001
采用Chiralpak IC手性柱(250 mm×4.6 mm,5 μm),建立了正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板蓝根中表告依春(R-告依春)和告依春(S-告依春)含量的方法.考察了流动相组成、流速和柱温对分离度的影响.经优化后的实验条件:以正己烷-异丙醇(体积比为90∶10)为流动相,流速为0.8 mL/min;检测波长为245 nm,柱温为20 ℃.在此优化条件下,表告依春和告依春分离度为3.4,检出限为2.0 mg/L,在0.02~2.0 g/L 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101% ,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3.0%(n=6).本方法可将具有抗病毒活性的表告依春与其对映体告依春基线分离并测定,专属性强,能有效控制板蓝根的质量.
关键词:
手性高效液相色谱法
,
表告依春(R-告依春)
,
告依春(S-告依春)
,
板蓝根
张国斌
,
张一敏
,
黄晶
,
刘涛
,
王非
,
王一
稀有金属
doi:10.3969/j.issn.0258-7076.2013.06.016
以江西某地石煤为原料,采用直接酸浸—萃取—反萃—沉钒—煅烧的工艺进行萃余液循环利用实验,对石煤提钒萃余液循环利用过程中V浸出率、V萃取率,萃取现象,V2O5产品质量与萃余液循环次数之间的关系及杂质元素Al,K,Ca,Mg,Fe,Si在萃余液循环利用过程中的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萃余液的循环利用对V浸出率、V萃取率,萃取现象及V2O5产品质量的影响不大,在萃余液循环利用过程中,V的浸出率在92%~ 94%之间波动,V的一级萃取率在75%~78%之间波动,萃取现象正常,V2O5产品的品位始终大于98%;萃余液未循环时,浸出液中的Al,K,Ca已饱和,过饱和的Al,K以KAl(SO4)2(H2O)12的形式析出进入浸出渣中,过饱和的Ca以CaSO4的形式析出进入浸出渣中,使得萃余液循环过程中浸出液、萃原液、萃余液中Al,K,Ca的含量在第一次循环时急剧增加,随后增加趋势减缓,最终保持稳定;浸出液、萃原液、萃余液中Mg,Fe的含量随萃余液循环次数的增加逐渐累积,累积至一定程度后趋于稳定;浸出液、萃原液、萃余液中Si的含量在萃余液循环利用过程中基本不累积.
关键词:
石煤
,
萃余液
,
萃取
,
循环利用
宋素格
,
王三忠
,
张振申
,
王新志
,
孙玉强
钢铁研究
为了合理利用返回的连铸铸余渣,对铸余渣组分进行分析,得到其碱度平均值为4.09,w(TFe+ MnO)平均值为1.64%,属于高碱度还原性炉渣.对4种铸余渣返回利用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返回利用效果优劣次序依次为出钢前、出钢后、LF精炼开始前和LF精炼造渣期.在转炉出钢前进行返回利用效果最佳,适宜的铸余渣返回量为5.0~12.0 kg/t,吨钢综合冶炼成本可节约5.94元.
关键词:
铸余渣
,
返回利用
,
冶炼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