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海燕
,
林忠钦
,
李淑慧
,
陈关龙
材料科学与工艺
doi:10.3969/j.issn.1005-0299.2004.04.026
TRIP钢的塑性取决于残余奥氏体的含量及其相变速度.研究TRIP钢中残余奥氏体在单向拉伸变形下的相变行为,首先回顾了TRIP钢板的研究进展,然后对一种低碳硅锰系TRIP700钢板在单向拉伸变形下的力学性能和相变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并用扫描电镜方法分析了该TRIP钢在变形过程中微观组织的变化.结果表明,该低碳硅锰系TRIP钢板兼有高强度和高韧性的特点,在单向拉伸变形中残余奥氏体的含量与等效应变的关系可用来logfγ0-logγ=kε.表示.
关键词:
相变诱发塑性(TRIP)
,
单向拉伸
,
残余奥氏体
,
相变行为
,
试验研究
余海燕
,
陈关龙
,
李淑慧
,
林忠钦
钢铁研究学报
对TRIP钢板在单向拉伸、双向拉伸和平面应变3种应变方式下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随应变量变化的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变形过程中,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随应变量的增加而减小;该变化量不仅与应变量有关,还与应变方式有关;平面应变时变化最大,双向拉伸次之,单向拉伸下变化最小.还对同一零件不同区域残余奥氏体的含量对零件形状精度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相变诱发塑性
,
应变
,
残余奥氏体
,
高强度钢板
劳有盛
,
张磊
,
王雪平
,
杨久俊
,
余海燕
材料导报
纳米材料在水泥基材料中的研究和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已成为改善水泥基材料性能的一个重要方向.简要介绍了纳米颗粒对水泥基材料的工作性、力学性能、耐久性能的影响,以及纳米材料赋予水泥基材料的新功能,并探讨了纳米颗粒改善水泥基材料结构与性能的机理.
关键词:
水泥基材料
,
纳米颗粒
,
工作性
,
耐久性
,
力学性能
滕英跃
,
刘全生
,
智科端
,
余海燕
,
陈琛
,
赵菊芳
材料导报
利用低场核磁共振研究褐煤在不同温度下脱水的横向弛豫时间特征及赋存状态演变.结果表明:煤样中水分主要存在于微孔结构中,随着脱水温度的升高,留在样品中水的弛豫时间逐渐缩短,微孔水含量降低.此外,利用热重分析褐煤在连续升温条件下质量的变化,采用FWO法求解活化能.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活性能E先逐渐减小而后逐渐增大,当脱水率为60%时活化能E最小(51.79 kJ/mol).实验数据为褐煤干燥工艺和干燥转换点的确定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核磁共振
,
褐煤
,
水分
,
横向弛豫时间
,
动力学
曲烈
,
王渊
,
杨久俊
,
余海燕
,
王超
硅酸盐通报
以城市污泥为原料,配以玻璃粉为辅料制备轻质陶粒,研究了原料配比和焙烧温度对陶粒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按污泥75%、玻璃粉25%,600℃预热30 min、1100℃焙烧并保温10 min,可以制备出符合国家标准GB/T17431-2010的600级轻质陶粒.微观结构分析表明,烧胀陶粒表面呈现高度釉化,内部断面则呈现封闭孔隙结构.
关键词:
城市污泥
,
陶粒
,
焙烧
,
微观结构
余海燕
,
程海平
,
石峻尧
,
任亚楠
,
杨久俊
硅酸盐通报
生土材料强度低、耐水性差的缺点限制其在生土建筑中的应用,为满足现代生土建筑的要求,有必要对生土的改性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研究了水泥、矿渣、粉煤灰和水玻璃对改性生土力学性能及耐久性的影响,并通过XRD、SEM等微观分析,探究了改性材料的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当m(生土)∶m(矿渣)∶m(砂)∶m(激活剂)∶m(减水剂)=0.6∶0.2∶0 2∶0.01∶0.01,在水料比为0.15时,制备出的生土改性材料,其强度达到了25.3MPa,软化系数为0.89,冻融系数为0.85.
关键词:
生土
,
改性材料
,
力学性能
,
软化系数
余海燕
,
沈嘉怡
,
王友
材料科学与工艺
为选择适合于5052铝合金回弹仿真的材料模型,对LS?Dyna软件中4个材料模型MAT_36、MAT_122、MAT_125和MAT_226所采用的屈服准则和硬化模型进行了分析,采用这4个模型对5052铝板U形件的回弹进行了仿真,对回弹过程中圆角区的应力释放进行了讨论。同时,进行了U形件的回弹试验,并与仿真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4个材料模型中,基于Yoshida?Uemori随动硬化模型和Barlat’89屈服准则的材料模型MAT_226具有最好的回弹预测精度,由各向同性硬化模型和Hill’48屈服准则组合的材料模型MAT_122的回弹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偏差最大。硬化模型对回弹预测精度的影响大于屈服准则的影响。
关键词:
屈服准则
,
硬化模型
,
回弹仿真
,
铝板
,
冲压成形
张国斌
,
张一敏
,
黄晶
,
刘涛
,
王非
,
王一
稀有金属
doi:10.3969/j.issn.0258-7076.2013.06.016
以江西某地石煤为原料,采用直接酸浸—萃取—反萃—沉钒—煅烧的工艺进行萃余液循环利用实验,对石煤提钒萃余液循环利用过程中V浸出率、V萃取率,萃取现象,V2O5产品质量与萃余液循环次数之间的关系及杂质元素Al,K,Ca,Mg,Fe,Si在萃余液循环利用过程中的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萃余液的循环利用对V浸出率、V萃取率,萃取现象及V2O5产品质量的影响不大,在萃余液循环利用过程中,V的浸出率在92%~ 94%之间波动,V的一级萃取率在75%~78%之间波动,萃取现象正常,V2O5产品的品位始终大于98%;萃余液未循环时,浸出液中的Al,K,Ca已饱和,过饱和的Al,K以KAl(SO4)2(H2O)12的形式析出进入浸出渣中,过饱和的Ca以CaSO4的形式析出进入浸出渣中,使得萃余液循环过程中浸出液、萃原液、萃余液中Al,K,Ca的含量在第一次循环时急剧增加,随后增加趋势减缓,最终保持稳定;浸出液、萃原液、萃余液中Mg,Fe的含量随萃余液循环次数的增加逐渐累积,累积至一定程度后趋于稳定;浸出液、萃原液、萃余液中Si的含量在萃余液循环利用过程中基本不累积.
关键词:
石煤
,
萃余液
,
萃取
,
循环利用
宋素格
,
王三忠
,
张振申
,
王新志
,
孙玉强
钢铁研究
为了合理利用返回的连铸铸余渣,对铸余渣组分进行分析,得到其碱度平均值为4.09,w(TFe+ MnO)平均值为1.64%,属于高碱度还原性炉渣.对4种铸余渣返回利用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返回利用效果优劣次序依次为出钢前、出钢后、LF精炼开始前和LF精炼造渣期.在转炉出钢前进行返回利用效果最佳,适宜的铸余渣返回量为5.0~12.0 kg/t,吨钢综合冶炼成本可节约5.94元.
关键词:
铸余渣
,
返回利用
,
冶炼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