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波涛
,
常杰
,
万海军
,
鲁继青
,
郑绍成
,
刘亚
,
刘颖
,
郭小惠
催化学报
考虑了烯烃、醇与酸的再吸附及其非本征效应(烯烃、醇与酸在催化剂孔道中的扩散作用、物理吸附及溶解度效应)对产物分布的影响,推导了基于详细反应机理的亚甲基插入的烷基机理F-T合成校正综合动力学模型.利用文献数据对动力学模型进行了回归,获得了与文献报道结果相一致的动力学参数.由校正动力学模型计算的烷烃、烯烃、醇与酸产物分布及烯烃比、醇烃比及酸烃比与实验数据较好地吻合.动力学计算结果表明,在铁锰催化剂上,烷烃、烯烃、醇与酸生成的反应是平行竞争反应,烯烃、醇与酸在催化剂表面的再吸附及二次反应导致产物分布偏离了ASF分布.动力学研究还表明,相同碳数的醇与酸产物在催化剂表面上再吸附及二次反应的机会比相同碳数的烯烃大.通过比较相同碳数的烯烃、醇与酸的分子体积及沸点,指出了在铁锰催化剂上,低碳数的烯烃、醇与酸的再吸附及二次反应对产物分布影响的非本征效应中,烯烃、醇与酸的扩散阻力不是主导效应.
关键词:
费托合成
,
动力学模型
,
产物分布
,
烃
,
含氧化合物
李静
,
宋沅峰
,
王建华
,
苏旭平
,
涂浩
,
刘亚
,
吴长军
材料热处理学报
通过向Al-Cu-Mg合金液中加入经过预处理的快速凝固Al-7% Ti粉进行固液混合近液相线铸造,制备了不同Ti含量的Al-Cu-Mg-Ti合金.采用扫描电镜分析了合金的铸态晶粒组织和Al3Ti相的形态、尺寸与分布,研究了Al-7%Ti粉预处理工艺对Al-Cu-Mg-Ti合金铸态显微组织的影响,提出了优化的Al-7%Ti合金粉预处理工艺和加入量.结果表明,固液混合近液相线铸造Al-Cu-Mg-Ti合金的晶粒组织明显细化;合金中的Al3Ti相颗粒基本保持在2~ 10μm,与Al-7% Ti粉中的Al3Ti相颗粒尺寸相当,且弥散均匀分布在铸态组织中.当钛含量超过1.5%时,即当Al-7% Ti合金粉的加入量超过21.4%时,对合金晶粒组织的细化作用降低,且粗大的针状Al3Ti相明显增多.
关键词:
Al-Cu-Mg-Ti合金
,
显微组织
,
预处理工艺
,
固液混合近液相线铸造
,
Al3Ti相颗粒
王智佳
,
陈克鹏
,
刘亚
,
赵建章
,
ZAFAR Mahmood
,
纪伟
,
韩克利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doi:10.7517/j.issn.1674-0475.2017.03.211
对近期有机分子三重激发态调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评述.控制分子的三重激发态性质,可以制备多种具有新颖性质的分子,如用于可激活光动力治疗(PDT)的光敏剂、磷光分子探针与生物标识试剂,以及可控的三重态湮灭上转换等.但目前对三重态控制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其中的规律也很不明确.近期有文献陆续报道了使用超分子方法和共价修饰法进行的三重态调控,利用的光物理过程有单重态能量转移、三重态能量转移、电子转移等等.现有研究结果表明,三重态的调控规律与单重态的调控规律有所不同,例如:发色团的单重激发态(荧光)往往可以被光诱导电子转移(PET)所猝灭,但是在多个例子中已发现,相同发色团的三重态并不能被PET所猝灭.本文总结的研究结果及所作的分析,将对该领域的分子结构设计及后续研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光化学
,
三重态
,
瞬态光谱
,
能量转移
,
电子转移
,
上转换
伍波
,
苏旭平
,
涂浩
,
刘亚
,
彭浩平
,
王建华
材料热处理学报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能谱仪等研究了2618-Ti铝合金制备过程中的显微组织演变和硬度变化.结果表明,2618-Ti铝合金铸态组织主要由等轴状α(Al)相、晶间低熔点共晶组织、分布于晶内和晶界的针状Al9FeNi相和存在于晶内的细小Al3Ti相组成.均匀化处理后,在Al3Ti相周围形成了Al18Mg3Ti2相,合金的晶粒组织明显长大.热轧变形后,Al9FeNi相得到碎化,呈现为明显的变形组织特征.冷轧后的晶粒组织沿轧制方向伸长,Al9FeNi相得到了明显的碎化,Al3Ti相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碎.固溶处理后,2618-Ti铝合金晶粒组织变为近似等轴晶,其平均尺寸有所增大.时效处理后,2618-Ti铝合金的晶粒组织没有变化.不同加工状态的2618-Ti铝合金具有不同的硬度值,但该合金时效后的硬度明显低于2168铝合金时效后的硬度值.
关键词:
2618-Ti铝合金
,
均匀化
,
固溶
,
时效
,
硬度
陈海瑞
,
彭浩平
,
苏旭平
,
王建华
,
刘亚
材料热处理学报
根据热浸镀Galvalume熔池的几何结构及工艺参数,建立了Galvalume熔池的数学模型,对不同速度、宽度和入池温度带钢热浸镀Galvalumc过程中的熔池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熔池内锌液流速与带钢速度成正比,随着带钢速度加快,熔池低速流动区域减少;带钢宽度影响熔池整体的流动形态,熔池内低温区域随着带钢宽度变大明显增多;带钢入池温度升高使得熔池内温度分布更均匀.
关键词:
热浸镀
,
Galvalume熔池
,
数值模拟
,
流场
,
温度场
陈民芳
,
杨贤金
,
何菲
,
刘亚
,
朱胜利
,
崔振铎
金属学报
研究了不同浓度NaOH对NiTi形状记忆合金在模拟体液(SBF)中诱导磷灰石沉积的影响. 用XRD, ESEM, FTIR及XPS等分析了碱处理前后试样表面的结构、形貌、基团和组元化合价的变化. 结果表明, 经1 mol/L NaOH溶液处理的NiTi合金因为钛酸钠的生成而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在SBF中浸泡3 d后自然沉积含CO32-的类骨磷灰石,而且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其
在Hank’s溶液中的镍离子溶出量最少. 随着碱处理浓度的提高, NiTi合金表面除钛酸钠外, 还有镍酸钠生成, 使磷灰石形核的孕育期加长, 在Hank’s溶液中的镍离子溶了量也明显增加.
关键词:
NiTi合金
,
null
,
null
徐鹏
,
苏旭平
,
刘亚
,
王建华
,
童展
,
李涛
材料保护
建立数学模型可确定热浸镀锌合金化变化状况,进而可改进其工艺,消除锌层在冲压时的粉化。在建模中是以锌为主扩散元素,还是以铁为主,目前仍不统一。基于热浸镀锌合金化过程中的组织演变规律及相变机理,以锌为主扩散元素,建立了一种合理的数学模型,采用数值解法及C语言编程来模拟合金化镀层组织生长规律;同时应用Visual C++6.0平台开发了GA钢板镀层组织模拟计算软件。以连续镀锌合金化工艺最优参数,将合金化工艺参数输入,计算出ξ,δ和Г相的生长厚度、镀层铁含量及Zn浓度.距离分布,分析η和ξ相消失的合金化时间点,能计算δ相内无浓度梯度的合金化时间点,以便控制Г相的快速生长。根据计算结果和合金化过程分析报告可优化合金化参数,模拟获得最佳镀层显微组织。结果表明:该软件具有较为全面的输入参数、预测结果准确和操作简单等优点,对指导热浸镀锌合金化工艺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
热镀锌合金化
,
数值模拟
,
工艺参数
,
软件开发
陈民芳
,
杨贤金
,
何菲
,
刘亚
,
朱胜利
,
崔振铎
金属学报
doi:10.3321/j.issn:0412-1961.2003.08.016
研究了不同浓度NaOH对NiTi形状记忆合金在模拟体液(SBF)中诱导磷灰石沉积的影响.用XRD,ESEM,FTIR及XPS等分析了碱处理前后试样表面的结构、形貌、基团和组元化合价的变化.结果表明,经1 mol/L NaOH溶液处理的NiTi合金因为钛酸钠的生成而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在SBF中浸泡3 d后自然沉积含CO2-3的类骨磷灰石,而且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其在Hank'8溶液中的镍离子溶出量最少.随着碱处理浓度的提高,NiTi合金表面除钛酸钠外,还有镍酸钠生成,使磷灰石形核的孕育期加长,在Hank's溶液中的镍离子溶出量也明显增加.
关键词:
NiTi合金
,
NaOH处理
,
类骨磷灰石
,
Ni3+离子溶出
吴长军
,
朱晨露
,
苏旭平
,
刘亚
,
彭浩平
,
王建华
金属学报
doi:10.11900/0412.1961.2013.00771
研究了TiCu/Zn扩散偶在390和450℃退火后的扩散层组织,发现其扩散区域中形成了3类周期层片对,且γ+TiZn3层片对的厚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但与退火时间无关.在TiCu/Zn扩散体系中,反应扩散主要受Zn原子向TiCu基体端扩散控制,Zn原子扩散至TiCu基体界面附近优先形成TiZn3,而Ti原子穿过γ层和Cu原子穿过TiZn3层向富Zn端长程扩散均很困难,Cu原子仅能通过短程扩散聚集形成γ相并长大.周而复始,扩散通道在γ+TiZn3两相区中来回振荡形成周期层片对,且其间距与形成的先后顺序无关.温度的升高加快了原子扩散和TiZn3层的形成,使层片对变薄.扩散通道往富Zn方向穿过三相区后,在经过τ+TiZn3和τ+Ti3Zn22两相区时,同样由于Ti和Cu原子长程扩散困难,形成τ+TiZn3和τ+Ti3Zn22周期层片对.
关键词:
TiCu/Zn
,
扩散偶
,
周期层片结构
,
热力学
,
动力学
马坤
,
刘亚
,
涂浩
,
苏旭平
,
王建华
材料导报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7.06.013
在热浸镀锌中,铁基表面Fe-Al化合物层的形成会影响镀层的生长和质量.将Fe/(Zn-11% Al-3% Mg)和Fe/(Zn-11 %Al-x%Mg-0.2%Si)扩散偶在600℃下进行25 min的固-液扩散实验,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S)研究了镁含量和硅对铁-锌铝镁合金固-液界面Fe--Al合金层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Fe/(Zn-11% Al-3% Mg)固-液扩散偶反应层由FeAl3和Fe2 Al5相层组成;随着Mg含量的增加,Fe/(Zn-11%Al-x%Mg-0.2%Si)扩散偶中反应层的厚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变化趋势,当镁含量为3%时反应层厚度最薄;Fe/(Zn-11 %Al-3 %Mg)扩散偶中Fe-Al反应层的平均厚度比Fe/(Zn-11% Al-3% Mg-0.2%Si)扩散偶中反应层的厚度大60 μm,证明Si元素起到抑制Fe-Al反应层形成的作用.研究结果为解释Super Dyrna合金镀层中不形成明显的Fe-Al抑制层提供了实验依据.
关键词:
热浸镀锌
,
固-液扩散偶
,
界面反应
,
Fe-Al反应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