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敏敏
,
李国霞
,
赵维娟
,
李融武
,
赵文军
,
承焕生
,
郭敏
硅酸盐通报
利用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PIXE)测试分析汝官瓷、张公巷窑青瓷和刘家门窑青瓷样品的主要化学组成,用多元统计判别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以确定它们的分类和起源关系.结果表明:汝官瓷、张公巷窑青瓷和刘家门窑青瓷釉基本能很好的区分;但是胎区分得不是很理想,张公巷窑青瓷的胎可以和汝官瓷、刘家门窑青瓷胎很好的区分,汝官瓷胎和刘家门窑青瓷胎有个别样品不能分开.
关键词:
汝官瓷
,
张公巷窑青瓷
,
刘家门窑青瓷
,
判别分析
李玥明
,
刘公召
涂料工业
doi:10.3969/j.issn.0253-4312.2008.03.012
以丙烯酸树脂为成膜基料,二氧化钛为颜料,纳米氧化锆、氧化铝为隔热填料制备了一种纳米隔热涂料.研究结果表明:在氧化锆的粒径为10~20 nm,氧化铝纤维的一维直径为10~20 nm,纳米氧化锆含量为6%~7%,纳米氧化铝为10%~15%,涂层厚度0.3~0.4 mm时,可以使被涂物内部降温幅度达到20~30℃.
关键词:
隔热涂料
,
纳米
,
反射
,
丙烯酸树脂
刘公召
,
隋智通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在固定床反应器中,用空气焙烧HDS失活催化剂,再用碳酸钠水溶液浸取钒和钼.研究了钒焙烧转化率随失活催化剂粒径、焙烧温度及焙烧时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实验数据可以用收缩未反应核模型拟合.当催化剂平均粒径小于60μm,或在较低反应温度及较低转化率下,内扩散阻力可以忽略不计,过程受化学反应控制;而当平均粒径大于60μm,且在较高反应温度及较高转化率下,过程同时受化学动力学与内扩散控制.分别导出了2种情况下焙烧钒的动力学方程式,并按方程式计算得到反应温度在923~1 123 K时的活化能为56.12kJ@mol-1.
关键词:
HDS失活催化剂
,
焙烧
,
钒
,
动力学
刘公召
,
李华宇
,
杨振声
,
邱克强
腐蚀与防护
doi:10.11973/fsyfh-201510002
采用静态挂片失重法、电化学方法、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研究了水溶性咪唑啉酰胺在小分子有机酸中的缓蚀性能,并考察水溶性咪唑啉酰胺的最佳加入量.结果表明,在甲酸、乙酸质量浓度均为250mg/L的混合溶液中,50℃条件下,水溶性咪唑啉酰胺加入量为15 mg/L时,缓蚀率可达97.1%;极化曲线及阻抗谱测试结果与静态挂片失重法结果一致,通过扫描电镜可以看出水溶性咪唑啉酰胺可以在碳钢表面成膜起到保护作用.
关键词:
咪唑啉酰胺
,
缓蚀性能
,
成膜性能
,
缓蚀率
徐舸
,
刘公召
人工晶体学报
通过调控溶剂热法的锰源、硫源、反应温度,尤其是有机添加剂的种类等反应参数,合成了具有不同结构与形貌的α-,β-MnS纳米材料和γ-MnS纳米线.采用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研究了不同反应参数变化对产物结构与形貌的影响,着重分析了添加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乙二胺(EDA)与纳米MnS或其生长基元的络合作用,及其对纳米MnS晶型与形貌的控制作用.提出了两种含氮活性基团有机添加剂在溶剂热合成中的作用机理.
关键词:
纳米MnS
,
溶剂热法
,
有机添加剂
刘公召
,
杨振声
,
张艳
,
邱克强
腐蚀与防护
doi:10.11973/fsyfh-201603002
采用失重法、电化学测试法,并结合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研究了在50℃条件下,N-(2-辛基-2咪唑啉)三亚乙基四酰胺(咪唑啉酰胺)分别在HCl/NH4Cl-H2O和H2S/NH4HS-H2O体系中对碳钢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N-(2-辛基-2咪唑啉)三亚乙基四酰胺加量为15 mg/L时,缓蚀率接近90%,缓蚀效果明显;该缓蚀剂为抑制阳极型缓蚀剂,溶液中加入缓蚀剂后,碳钢试样形成较长的钝化区间,交流阻抗半径大,腐蚀电流明显减小.形貌观察显示N-(2-辛基-2咪唑啉)三亚乙基四酰胺能够在碳钢表面形成致密的保护膜.
关键词:
缓蚀性能
,
HCl/NH4Cl
,
H2S/NH4HS
,
保护膜
徐舸
,
王晓磊
,
刘公召
硅酸盐通报
本文采用强碱性的溶剂热法,通过调控反应温度、时间、反应物投料比、特别是添加剂等影响因素,可控合成了两种不同形貌的一维ZnO纳米材料.利用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研究了不同影响因素对ZnO产物形貌的影响.着重分析了添加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与纳米ZnO或其生长基元的络合作用,及其对纳米ZnO形貌的控制作用,并总结出强碱性溶剂热合成中反应温度、体系压强和pH值对ZnO产物形貌的作用机理.
关键词:
氧化锌
,
溶剂热合成
,
聚乙烯吡咯烷酮
徐祖耀
材料热处理学报
刘文中,关于贝氏体形成机制,包括形核过程的文献很少被引述。作者(刘等)的主要论点为贝氏体铁素体以无扩散、非切变机制在奥氏体内贫碳区形核,并未引述形成贫碳区的必要条件。本文作者强调,在钢及铜合金中,不可能由Spinodal分解和位错偏聚形成贫溶质区。刘等的理念未得到先进理论观点和精细实验结果的支持。在刘文中,据此对临界核心大小和形核能的计算并无显著意义,期望青年学者对贝氏体相变机制作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贝氏体形核
,
扩散机制
,
切变机制
,
贫碳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