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53)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γ-CuI晶体的发光衰减时间和对X射线的能量响应

李锋锐 , 顾牡 , 何徽 , 畅里华 , 温伟峰 , 李泽仁 , 陈亮 , 金良 , 欧阳晓平 , 小林 , , 黄世明 , 倪晨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15541/jim20160262

采用溶剂蒸发法生长出透明的带隙宽度为2.96 eV的γ-CuI晶体.在紫外光激发下,该晶体在410、430 nm处分别呈现有近带边发射峰,另在720 nm附近还出现一个与样品碘缺陷有关的宽发射带.经碘退火后,样品720 nm发射带被基本抑制,而在420 nm处出现了一个更强的近带边发射峰.使用扫描相机分别测量了γ-CuI晶体各发射峰(带)的衰减时间谱,其中近带边发射峰的发光衰减时间常数均在数十皮秒量级,表明γ-CuI晶体具有极快的时间响应特性;而720 nm发射带的发光衰减时间常数主要在数十纳秒量级.X射线激发下,γ-CuI晶体具有435 nm近带边发射峰和680 nm发射带,其近带边发射对X射线能量响应的测量结果表明,当Ex<49.1 keV时,γ-CuI晶体闪烁光快分量对X射线的探测效率相对较高.

关键词: γ-CuI晶体 , 超快闪烁体 , 衰减时间 , 能量响应

LuTaO4∶Ln3+(Ln=Eu,Tb)透明薄膜制备改进与其发光性能研究

吴霜 , , 邱志澈 , 陈士伟 , 张娟楠 , 小林 , 顾牡 , 黄世明 , 倪晨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15541/jim20150503

LuTaO4是一种新型的辐射探测材料,但是制备高质量的透明薄膜面临着巨大挑战.为了在保证薄膜不开裂与高透明度的前提下提高薄膜的厚度,通过大量摸索选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胶黏剂并优化溶胶中固含量及PVP含量成功制备出单层厚度达到l00 nm的LuTaO4∶Ln3+(Ln=Eu,Tb)薄膜,保证了薄膜的透明度同时大大提高了发光性能.该方法为高质量LuTaO4∶Ln3+(Ln=Eu,Tb)厚膜的制备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LuTaO4∶Ln3+(Ln=Eu,Tb)薄膜 , 溶胶-凝胶法 , 固含量 , PVP , 发光性能

Lu2SiO5∶Ce3+透明薄膜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研究

吴霜 , , 陈士伟 , 张娟楠 , 小林 , 顾牡 , 黄世明 , 倪晨 , 薛超凡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15541/jim20160034

Lu2SiO5∶ Ce3+薄膜具有高光产额、快衰减时间、高密度、高空间分辨率等优点,有望成为X射线探测中的闪烁材料,但制备高质量的薄膜面临挑战.本工作采用溶胶凝-胶法,通过对制备过程中水硅比、烧结程序、胶黏剂和固含量等四个因素的系统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在空气湿度为85%,溶胶水硅比为6.6条件下,适量添加PEG400,采用优化后最佳固含量,从450℃开始进行烧结程序后退火,可制备出具有透明、平整、无裂痕的高质量Lu2SiO5∶ Ce3+闪烁薄膜,单次旋涂获得的膜厚达到167 nm.实验表明水含量是引起薄膜发白的主要因素;烧结程序决定了薄膜的有机物分解程度及结晶状况;溶胶固含量及胶黏剂含量是调控薄膜厚度的重要方法.本工作为Lu2SiO5∶ Ce3+闪烁薄膜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Lu2SiO5∶ Ce3+薄膜 , 水硅比 , 烧结程序 , 胶黏剂 , 固含量 , 发光性能

透明SiO2-Al2O3-CaO-CaF2 微晶玻璃中Tb3+的发光性能研究

顾牡 , 孙心瑗 , 黄世明 , 金鑫杰 , , 小林 , 倪晨

人工晶体学报

通过对1.0 mol%Tb2O3掺杂45SiO2-20Al2O3-10CaO-25CaF2玻璃进行热处理制备出透明微晶玻璃,经XRD分析微晶玻璃内析出了大小约为27 nm 的CaF2颗粒.并分别在紫外和X射线激发下研究了Tb3+在基质玻璃和透明微晶玻璃中的发光行为.结果表明:微晶玻璃中CaF2纳米晶颗粒的析出有利于提高Tb3+的发光性能,紫外激发时,Tb3+的545 nm特征发光强度增强了4倍;而X射线激发时,Tb3+的545 nm特征发光强度增加了3.5倍.

关键词: CaF2纳米晶 , 透明微晶玻璃 , 光致发光 , X射线激发发射

Lu2O3纳米线阵列的超声辅助溶胶-凝胶模板法制备与表征

胡亚华 , 顾牡 , 张致远 , 小林 , 黄世明 , , 张娟楠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15541/jim20160014

采用超声辅助的溶胶-凝胶阳极氧化铝(AAO)模板法制备Lu2O3纳米线阵列.通过X射线衍射谱(XRD)、能量色散X射线谱(EDX)、扫描以及透射电镜(SEM及TEM)对纳米线阵列的晶体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结果显示:Lu2O3纳米线阵列的晶相呈纯立方相Lu2O3多晶结构;纳米线形貌完整、取向一致、粗细均匀,直径约200 nm.与简单浸泡法相比,采用的超声辅助技术可有效提高Lu2O3在AAO孔道内的填充度,填充度接近100%.该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填充度高、重复性好等特点,不仅可实现大面积Lu2O3纳米线阵列的制备,而且还可推广到其他材料的纳米线阵列制备.

关键词: 超声辅助 , 溶胶-凝胶法 , AAO模板 , Lu2O3纳米线阵列

SBS的动态疲劳老化特性

陈健 , 钰馨 , 杨其 , 李光宪 , 高灵强 , 小林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研究了SBS在不同频率、不同振幅及紫外作用下的动态疲劳行为.应用红外和扫描电镜(SEM)研究了试样表面结构和形貌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频率和应变的增大,疲劳寿命逐渐降低,紫外能加速材料的断裂失效;单纯改变物理因素对试样表面影响不大,而紫外照射后红外谱图中峰强明显发生变化;SEM结果显示试样表面在疲劳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纹,而施加了紫外辐照的试样表面裂纹则变得明显,破坏严重.

关键词: 动态疲劳 , 频率 , 振幅 , 物理老化 , 化学老化

不同Al2O3微粉对合成CA6性能的影响

小林 , 开琪 , 谢笑虎 , 永锋 , 罗志勇

耐火材料 doi:10.3969/j.issn.1001-1935.2012.03.003

将煅烧α-Al2O3、活性α-Al2O2和p-Al2O3三种微粉分别与轻质CaCO3按六铝酸钙(CA6)的化学计量比配料,采用反应烧结法,分别于1 200、1 300、1 400和1 500℃空气气氛中保温3h合成CA6,并研究了不同的Al2O3微粉对合成CA6材料相组成、显微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三种不同Al2O3微粉与轻质CaCO3配制的试样,其合成CA6的反应均在1 500℃基本完成,试样中均只有片状CA6,但片状CA6晶体的排列方式稍有不同;由煅烧α-Al2O3微粉和p-Al2O3微粉分别与轻质CaCO3制成的试样,烧后基本全部呈体积收缩,而由活性α-Al2O3微粉与轻质CaCO3合成的试样呈体积膨胀;由活性α-Al2O3微粉与轻质CaCO3合成的试样,其常温耐压强度最高,当试样中只有单相CA6时(1 500℃烧后),其耐压强度可达42.5 MPa;由p-Al2O3微粉与轻质CaCO3合成的试样,其生成CA6的温度最低,显气孔率最高,当试样中只有单相CA6时(1 500℃烧后),其显气孔率最高,可达70.1%;由煅烧α-Al2O3微粉与轻质CaCO3合成的试样,其体积密度最大.

关键词: 六铝酸钙(CA6) , 活性α-Al2O3 , 煅烧α-Al2O3 , p-Al2O3 , 轻质CaCO3 , 体积收缩率

保温时间对反应烧结合成CA6性能和显微结构的影响

小林 , 开琪 , 谢笑虎 , 永锋 , 罗志勇

耐火材料

以活性α-Al2O3和轻质碳酸钙为原料,在1 400℃空气气氛中反应烧结合成了六铝酸钙(CA6),并研究了保温时间(分别为30、60、120、180和240 min)对合成CA6的物相组成、物理性能和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 400℃下,适当延长保温时间可以提高CA6的生成量,保温120 min之前已迅速合成CA6,完全合成CA6需保温240 min以上;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试样的体积密度先减小后增加,其显气孔率和常温耐压强度则相反,线膨胀逐渐增大,试样中CA6片状晶体形貌更加明显;试样中的CA6片状晶体在1 400℃保温30 min时已开始生成,生长和发育主要是在保温180 min之前.

关键词: 活性α-Al2O3 , 碳酸钙 , 六铝酸钙 , 保温时间

利用氢氧化铝和碳酸钙制备六铝酸钙

小林 , 开琪 , 永锋 , 高飞 , 杨粉荣

耐火材料 doi:10.3969/j.issn.1001-1935.2011.06.006

以工业氢氧化铝和轻质碳酸钙为原料,采用反应烧结法合成了六铝酸钙( CA6),研究了成型压力(分别为50、100、150 MPa)和煅烧温度(分别为1200、1300、1400、1500℃)对CA6性能、相组成和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以150 MPa压力成型,在1500℃保温3h煅烧,可以合成出体积密度达1.49 9·cm-3,常温耐压强度达34.4 MPa的CA6材料.对于1500℃烧后试样,成型压力不会影响试样的相组成和CA6的结晶程度;但随着成型压力的增大,试样中CA6片状晶体的架空程度明显减弱,晶粒尺寸有所减小,厚度逐渐增大.

关键词: 氢氧化铝 , 碳酸钙 , 反应烧结 , 六铝酸钙( CA6)

影响空拉管壁厚变化因素的研究

姚若浩 , 钟建华 , 小林 , 莫建平

金属学报

研究表明,影响空拉管壁厚变化的因素应是管坯的径厚比(D_H/S_H)以及相对拉伸应力。在生产条件下考虑两者联合影响所得到的临界系数D_H/S_H≈3.6—7.6,远比人们所沿用的D_H/S_H=5—6的范围宽。同时,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研究了诸如材质、道次变形量、拉伸道次、润滑、拉速以及模子参数等工艺条件对空拉管壁厚变化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它们都是通过改变K值而起作用的。本文得出了可用于生产、有较高精度的空拉管壁厚变化计算公式及曲线。

关键词: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6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