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育
,
常成功
,
徐惠
,
范宗良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用硅烷偶联剂KH-570对纳米CaCO3表面进行改性处理,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CaCO3纳米复合材料,用溶解实验、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等方法对纳米CaCO3粒子和PMMA基体之间的界面相容性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纳米CaCO3在基体中可能起到了交联点的作用;改性纳米CaCO3在基体中分散均匀,与基体形成很强的界面结合;随着纳米粒子含量增加至1%,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增加约35%,冲击强度增加约70%,弯曲强度增加约60%.
关键词: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
纳米CaCO3
,
纳米复合材料
,
力学性能
梁卫东
,
张国栋
,
刘野
,
陈品松
,
朱照琪
,
刘小育
新型炭材料
采用碳酸钙作为硬模板制备出孔直径为0. 5~5 nm的多孔石墨烯,并以聚二甲基硅氧烷( PDMS)气相沉积改性提高多孔石墨烯的亲油性,接触角为152. 3′. 经熔融浸渍法制备PDMS改性多孔石墨烯/棕榈酸复合相变材料,棕榈酸的吸附量达80. 2%,将石墨烯的多孔结构完全填充均匀. X射线衍射测试相变材料的结晶性质没有变化;差示热扫描热量分析表明,经PDMS改性后的多孔石墨烯复合相变材料在熔融和结晶过程中,相变焓分别为170. 1 kJ·kg-1和167. 8 kJ·kg-1 ,可望应用于余热回收和太阳能贮存等领域.
关键词:
多孔石墨烯
,
相变材料
,
相变潜热
,
聚二甲基硅氧烷
,
棕榈酸
徐惠
,
史星伟
,
苟国俊
,
刘小育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用水热法制备了纳米CeO2,并利用其氧化性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出PANI/CeO2复合纳米纤维.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等检测技术对复合材料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两相间存在化学键合作用;酸浓度和无机纳米相影响了聚苯胺纤维结晶.当CPANI≤0.1 mol/L,随着酸浓度的升高,PANI/CeO2的结构形态从球状逐渐发展成纤维状,CeO2粒子的粒径会影响聚苯胺结晶状态,粒径越小,越易形成结晶规整的纤维结构.
关键词:
聚苯胺纤维
,
纳米二氧化铈
,
复合材料
徐惠
,
张斯凡
,
刘小育
,
苟国俊
应用化学
doi:10.3969/j.issn.1000-0518.2008.11.002
以Ca(NO3)2·4H2O、P2O5为原料,水-乙醇为溶剂,在碱性介质中,采用水热法合成微孔纳米羟基磷灰石晶体(HAP),研究了水-乙醇的体积比对产物组成、晶体结构的影响. 利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热分析(TG/DTA)、透射电镜(TEM)等检测技术对HAP的晶相、化学组成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和分析. 结果表明,当V(水):V(乙醇)=1:1时,可得到晶体发育完整、晶体表面孔洞分布均匀(孔密度约为3×109个/cm2)和孔径约为1~2 nm的六方柱状纳米羟基磷灰石晶体(60 nm×100 nm).
关键词:
微孔
,
羟基磷灰石
,
水热合成
,
晶体
徐惠
,
刘小育
,
范宗良
,
张斯凡
,
苟国俊
应用化学
doi:10.3724/SP.J.1095.2010.90241
以微孔纳米羟基磷灰石(HAP)为无机载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苯乙烯(St)为聚合单体,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HAP/P(MMA-St)复合微球.研究了影响球体粒度及其分布的主要因素和微球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用量(质量分数,下同)为1‰,MMA用量为2%,HAP用量为30%,转速为300 r/min时复合微球的合格球收率最高,为86.4%.当微球中HAP的质量分数为36.07%时,HAP/P(MMA-St)微球对牛血清蛋白的最大吸附量Q_e=18.70 mg/g,比未加HAP时,增加了4.65 mg/g.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
,
甲基丙烯酸甲酯
,
苯乙烯
徐惠
,
王新颖
,
刘小育
材料保护
为了研究聚苯胺(PANI)/银复合薄膜对不锈钢的防腐蚀性能,采用循环伏安法在不锈钢表面沉积一层Ag后,再通过对苯胺的电化学聚合制备了PANI膜.利用阳极极化法和交流阻抗法研究了PANI/Ag复合膜的耐蚀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0.1 mol/L NaCl溶液中,不锈钢覆盖复合膜后的自腐蚀电位比无膜时有所提高,其耐蚀性能得到增强;电化学聚合溶液浓度、扫描速率及扫描上限等因素对复合膜耐蚀性的影响情况为:电解液中苯胺和硫酸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膜的致密度,从而影响复合膜的耐蚀性;电化学参数的变化会影响复合膜的聚合速率,使复合膜的抗腐蚀能力不同;当苯胺单体浓度为0.2 mol/L、硫酸浓度为1 mol/L、扫描电位上限为1 V、扫描次数为50次、扫描速率为50 mV/s时,采用循环伏安法聚合苯胺,可形成沉积致密度高、耐蚀性好的复合膜.
关键词:
聚苯胺/银复合膜
,
电化学聚合
,
耐蚀性
,
电化学方法
徐惠
,
王新颖
,
刘小育
腐蚀学报(英文)
采用循环伏安法在不锈钢表面电聚合聚苯胺/聚吡咯复合薄膜.利用动电位极化曲线法和电化学阻抗法研究了聚苯胺/聚吡咯复合薄膜的耐蚀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在3.5% NaCl溶液中, 不锈钢表面覆盖复合膜以后,其自腐蚀电位比无膜和纯聚苯胺膜时提高, 耐蚀性能增强,且复合膜的耐蚀性受电解液浓度、扫描次数、扫描速率及扫描上限等因素的影响.电解液中苯胺和吡咯的浓度比及硫酸浓度的高低, 都会影响膜的致密度,从而影响膜的耐腐蚀性. 电化学参数的改变会影响复合膜的聚合速率,使得复合膜的抗腐蚀能力不同. 当苯胺和吡咯浓度比为7:3时, 硫酸浓度为1.1mol/L, 扫描次数为25次, 扫描速率为60 mV/s, 扫描上限为1.2 V时,采用循环伏安法共聚合苯胺和吡咯,可形成沉积致密度高、耐蚀性好的复合膜.
关键词:
循环伏安法
,
aniline
,
pyrrole
,
copolymerization
,
Tafel
,
EIS
徐惠
,
王新颖
,
刘小育
材料保护
聚苯胺是最常用的一种导电聚合物,它作为腐蚀抑制剂覆盖在金属表面并形成一层很薄的保护膜,可以降低金属的腐蚀速度。采用循环伏安法在不锈钢表面电化学合成掺杂态(NiH)聚苯胺膜。利用极化曲线法和交流阻抗法研究了掺杂态聚苯胺膜的耐腐蚀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3.5%NaCl溶液中,不锈钢表面覆盖掺杂态聚苯胺膜的腐蚀电位比纯聚苯胺膜的高。电化学合成参数、NaCl浓度和电解液的浓度及浸泡时间等因素对掺杂态聚苯胺膜的耐腐蚀性能有影响。在0.25mol/L苯胺,0.75mol/LH2SO4,0.20mol/LNiSO4,扫描电压为-0.2—0.9V,扫描次数35次,扫描速率为0.1V/s条件下,可得到耐腐蚀性能较好的Ni2+掺杂态聚苯胺膜。
关键词:
Ni2+掺杂聚苯胺
,
电化学合成
,
合成参数
,
耐腐蚀性能
徐惠
,
王新颖
,
刘小育
腐蚀与防护
采用循环伏安法在不锈钢表面电化学合成了掺杂态聚苯胺膜,采用极化曲线法和电化学阻抗法研究了掺杂态聚苯胺膜的耐腐蚀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3.5%NaCl溶液中,不锈钢表面覆盖掺杂态聚苯胺膜以后,腐蚀电位比纯聚苯胺膜时提高,其抗腐蚀能力增强;并且电解液中各组分浓度的不同对掺杂态膜的抗腐蚀能力有影响。选定适宜的苯胺、硫酸镍和硫酸的浓度,将会得到抗腐蚀能力好的掺杂态聚苯胺膜。
关键词:
镍离子掺杂聚苯胺
,
循环伏安法
,
极化曲线
,
电化学阻抗
,
耐腐蚀性
徐祖耀
材料热处理学报
刘文中,关于贝氏体形成机制,包括形核过程的文献很少被引述。作者(刘等)的主要论点为贝氏体铁素体以无扩散、非切变机制在奥氏体内贫碳区形核,并未引述形成贫碳区的必要条件。本文作者强调,在钢及铜合金中,不可能由Spinodal分解和位错偏聚形成贫溶质区。刘等的理念未得到先进理论观点和精细实验结果的支持。在刘文中,据此对临界核心大小和形核能的计算并无显著意义,期望青年学者对贝氏体相变机制作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贝氏体形核
,
扩散机制
,
切变机制
,
贫碳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