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1733)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钛溶胶-凝胶/有机硅树脂复合膜层抗高温氧化性能的研究

朱立群 , , 李雪源 , 任强

功能材料

探讨了将含有Mo、Cr、Si元素的钛溶胶-凝胶与有机硅树脂以不同比例混合,并在不锈钢表面涂覆成为复合膜层的制备技术.对涂层性能实验表明:钛溶胶-凝胶/有机硅树脂复合涂层较纯溶胶-凝胶涂层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且复合膜层在800℃的高温下具有优良的抗高温氧化性能,而且可以避免不锈钢材料在含氯离子的溶液中发生点蚀的现象.

关键词: 溶胶-凝胶 , 复合膜层 , 高温氧化性能

镀锌层光亮黑钝化工艺

朱立群 , 李雪源 , , 雷向利

材料保护 doi:10.3969/j.issn.1001-1560.1999.11.007

对镀锌层进行低浓度CrO3和银盐的黑色钝化处理,获得了光亮乌黑色的表面钝化膜,经耐磨性、光老化性和耐腐蚀性试验结果表明镀锌黑色钝化膜层的性能优良.

关键词: 镀锌 , 黑色钝化膜层 , 耐腐蚀性

3Cr13不锈钢低铬酐化学着色研究

朱立群 , 李晓南 ,

材料保护 doi:10.3969/j.issn.1001-1560.2000.09.012

讨论了3Cr13不锈钢在含有添加剂的低浓度铬酐-硫酸溶液中,进行化学着色处理的工艺和各种添加剂对表面着色的影响.结果表明:铬酐含量可降至60~80 g/L,并根据着色时间的不同获得多种色彩的着色外观.着色膜层耐候性、耐磨性优良.

关键词: 3Cr13不锈钢 , 化学着色 , 低浓度铬酐-硫酸溶液

宗昌等《贝氏体铁素体的形核》一文

徐祖耀

材料热处理学报

文中,关于贝氏体形成机制,包括形核过程的文献很少被引述。作者(等)的主要论点为贝氏体铁素体以无扩散、非切变机制在奥氏体内贫碳区形核,并未引述形成贫碳区的必要条件。本文作者强调,在钢及铜合金中,不可能由Spinodal分解和位错偏聚形成贫溶质区。等的理念未得到先进理论观点和精细实验结果的支持。在文中,据此对临界核心大小和形核能的计算并无显著意义,期望青年学者对贝氏体相变机制作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贝氏体形核 , 扩散机制 , 切变机制 , 贫碳区

汝官瓷、张公巷窑青瓷和家门窑青瓷的判别分析研究

, 李国霞 , 赵维娟 , 李融武 , 赵文军 , 承焕生 ,

硅酸盐通报

利用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PIXE)测试分析汝官瓷、张公巷窑青瓷和家门窑青瓷样品的主要化学组成,用多元统计判别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以确定它们的分类和起源关系.结果表明:汝官瓷、张公巷窑青瓷和家门窑青瓷釉基本能很好的区分;但是胎区分得不是很理想,张公巷窑青瓷的胎可以和汝官瓷、家门窑青瓷胎很好的区分,汝官瓷胎和家门窑青瓷胎有个别样品不能分开.

关键词: 汝官瓷 , 张公巷窑青瓷 , 家门窑青瓷 , 判别分析

汝官瓷、钧官瓷和家门窑青瓷的多元统计分析

肖朋飞 , 赵红梅 , 李融武 , 赵文军 , 李国霞 , 赵维娟 , 承焕生

硅酸盐通报

本文采用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PIXE)技术测试了34个汝官瓷样品、30个蓝色系列钧官瓷样品(不含红釉系列)和17个家门窑青瓷样品的主量化学组成含量,根据这些样品的主量化学组成含量数据,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汝官瓷、钧官瓷和家门窑青瓷的釉样品能够较好的区分开;但是3种瓷胎并不能很好的分开.

关键词: 汝官瓷 , 钧官瓷 , 家门窑青瓷 , PIXE , 因子分析

材料的研究进展

宁文生 , 杜丕一 , 翁文剑 , 韩高荣 , 沈鸽

材料导报

从气材料种类、制备方法、改善气材料缺陷的手段等方面介绍了气材料的研究进展,论述了气材料研究中的新动向,展望了它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 材料 , 制备方法 , 改善性能 , 新动向

传感器的发展

陈长庆 , 胡明 , 吴霞宛

材料导报

综合介绍了气传感器的种类及其近期的发展以及MEMS技术对气传感器的推动,并着重对声表面波(SAW)气传感器及石英微天平(QCM)气传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涂层材料作了详细的介绍.

关键词: MEMS , 声表面波 , 石英微天平 , 传感器

MEMS气传感器

惠春 , 徐爱兰 , 徐毓龙

功能材料

随着MEMS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MEMS器件和系统相继问世,MEMS气传感器是其中之一.本文重点介绍了7种MEMS气传感器.

关键词: MEMS技术 , 牺牲层技术 , MEMS气传感器

材料吸附研究进展

胡耀强 , 权朝明 , 刘海宁 , 吴志坚 , 叶秀深

材料导报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6.011.021

通过改变环境温度,温吸附材料可以实现对蛋白质、染料及其他物质的吸附、脱附和控制释放,而无需添加其他试剂,降低了这些过程造成的污染.因此温吸附材料作为智能响应材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越来越多科研工作者的关注.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是现在被研究得最多的温材料,它的相转变温度(LCST)为32℃,许多复合的温吸附材料的LCST小于40℃,这使得温吸附材料在蛋白质的活性分离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主要综述了温材料在吸附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吸附机理进行了总结分析,同时对温吸附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材料 , 吸附 , 染料 , 蛋白质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174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