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亮
,
高鹏
,
尹建成
,
刘英莉
,
王宇锋
,
钟毅
机械工程材料
doi:10.11973/jxgccl201508004
通过运用自主研发的两种(双辊和四辊)流型控制器,在不同条件下制备了2A12铝合金喷射沉积坯,观察了沉积坯的形状及显微组织,获得最适合的工艺.结果表明:经四辊流型控制器控制沉积后,可得到宽度较窄(约20 mm)、截面呈明显高斯分布的沉积坯,基本满足喷射沉积与连续挤压的几何尺寸匹配;且晶粒为球状,晶粒尺寸比自由喷射沉积时明显减小;采用四辊流型控制器控制沉积时,最适合的雾化气体压力为0.3 MPa.
关键词:
喷射沉积连续挤压
,
快速凝固
,
沉积坯
,
晶粒尺寸
刘英莉
,
姜瑛
,
尹建成
,
丁家满
,
李凌宇
,
钟毅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针对铝合金性能预测与优化设计中的相关问题,概述了BP神经网络在铝合金点焊预测与检测及时效工艺方面的研究状况,论述了BP神经网络预测铝合金腐蚀及疲劳的方法和效果,总结了BP神经网络用于建立本构关系模型和其它性能测试的研究现状.最后,指出了BP神经网络在铝合金材料性能测试领域中应用的发展方向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
,
铝合金
,
性能预测
,
工艺优化
王宇锋
,
尹建成
,
郑大亮
,
刘英莉
,
钟毅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喷射沉积连续挤压技术是将喷射沉积和连续挤压两种先进技术进行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快速凝固体材料连续成形新技术.在自行研制的喷射沉积连续挤压装置上制备了2A12铝合金棒材,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该棒材是由“帽状”的粗晶层和细晶层交替堆垛而成.结合喷射沉积坯的显微组织分析和物理模拟的结果,提出了“帽状”组织的形成模型,即片状喷射沉积坯在挤压筒内呈“S”形堆积,在模腔表面及挤压筒底部死区的作用下,中间金属的流动速度明显较两边快,在进料孔及模具内表面摩擦力的作用下,金属流动速度的差异进一步加剧,使得中间的层状坯料明显凸向挤出方向,致使喷射沉积连续挤压制品的显微组织呈“帽状”.片状喷射沉积坯内下层细晶区和中部粗晶区分别形成制品内的细晶层和粗晶层.
关键词:
连续挤压
,
喷射沉积
,
铝合金
,
显微组织
,
形成模型
刘英莉
,
尹建成
,
姜瑛
,
钟毅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doi:10.14136/j.cnki.issn 1673-2812.2016.02.004
采用Gleeble-3800热模拟实验机研究ZnCu2Al10合金在变形温度为150~330℃,应变速率为0.01~10s-1下的高温流变行为.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可以描述和预测本构关系.模型的输入参数为温度、应变和应变速率;输出参数为流动应力;BP神经网络采用4层架构模式.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本构关系模型,训练样本的实验值与预测值间误差控制在0.91%以内,所有样本的误差均在4.32%以内,平均绝对百分误差为0.0201.同时可以看出,BP神经网络对于预测ZnCu2Al10合金的本构关系是非常有效,并且十分精确的.
关键词:
ZnCu2Al10合金
,
热变行形为
,
本构关系
,
BP神经网络
孙淑红
,
刘英莉
,
陈秀敏
,
杨斌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doi:10.14136/j.cnki.issn 1673-2812.2016.03.006
本文利用Material Studio软件成功地模拟了铜纳米液滴在真空条件下(10Pa),温度为1573~2073K的变化情况.通过研究铜液滴在蒸发过程中的均方位移(MSD),径向分布函数(RDF)及液滴直径大小的变化得出如下结论:随着模拟温度的升高,进入气相的铜原子越来越多,由于流体的各向同性,使液滴最终接近球形.当温度从1773K升温至1873K后,液滴的直径明显变小,这是因为在此温度区间体系从液相转变为气相,此时会有大量铜原子从液滴溢出进入气相,从而导致液滴变小.
关键词:
铜
,
纳米液滴
,
真空
,
蒸发
,
分子动力学模拟
尹建成
,
王力强
,
刘丽娜
,
陈业高
,
刘英莉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doi:10.14136/j.cnki.issn 1673-2812.2017.02.012
采用喷射沉积连续挤压工艺制备Al-20Si合金棒料.结果表明不同的雾化颗粒因遗传熔体的不均匀性而出现成分差异,并对沉积坯内初晶硅分布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在挤压过程中这种分布不均现象会被消除.初晶硅在挤压过程中被破碎并随基体的流动而扩散;对不同挤压比制备的合金杆料进行微观组织观察,发现随着挤压比的增加,棒料内初晶硅更加细小弥散,尺寸均匀.合金室温抗拉强度也随着挤压比的增加而增加,挤压比为17时Al-20Si合金的抗拉强度达到195.6MPa.
关键词:
喷射沉积连续挤压
,
Al-20Si合金
,
初晶硅
徐祖耀
材料热处理学报
刘文中,关于贝氏体形成机制,包括形核过程的文献很少被引述。作者(刘等)的主要论点为贝氏体铁素体以无扩散、非切变机制在奥氏体内贫碳区形核,并未引述形成贫碳区的必要条件。本文作者强调,在钢及铜合金中,不可能由Spinodal分解和位错偏聚形成贫溶质区。刘等的理念未得到先进理论观点和精细实验结果的支持。在刘文中,据此对临界核心大小和形核能的计算并无显著意义,期望青年学者对贝氏体相变机制作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贝氏体形核
,
扩散机制
,
切变机制
,
贫碳区
蔡敏敏
,
李国霞
,
赵维娟
,
李融武
,
赵文军
,
承焕生
,
郭敏
硅酸盐通报
利用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PIXE)测试分析汝官瓷、张公巷窑青瓷和刘家门窑青瓷样品的主要化学组成,用多元统计判别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以确定它们的分类和起源关系.结果表明:汝官瓷、张公巷窑青瓷和刘家门窑青瓷釉基本能很好的区分;但是胎区分得不是很理想,张公巷窑青瓷的胎可以和汝官瓷、刘家门窑青瓷胎很好的区分,汝官瓷胎和刘家门窑青瓷胎有个别样品不能分开.
关键词:
汝官瓷
,
张公巷窑青瓷
,
刘家门窑青瓷
,
判别分析
钢铁
进行相关热力学计算以研究高温燃烧过程二垩英生成的条件.计算得到:①在体系存在过剩氧即完全燃烧时不会产生二垩英;②当有固体碳沉积时也不会生成二垩英,因固体碳在热力学上比含二垩英的含碳物更稳定.另一方面,实际上即使在1 073 K完全燃烧条件下(即体系显著过剩氧)也有二垩英生成,原因是在实际燃烧炉中含碳微粒不可能完全烧尽.从热力学角度假设不发生碳沉积,计算得出二垩英在1 073 K高温和高CO/CO2比范围内会生成.实际考虑的条件放在燃烧炉内含碳微粒的周围.在有含碳微粒存在条件下,即使反应2CO→C+CO2(碳沉积)发生,C+CO2→2CO反应(CO生成;含碳微粒被CO2氧化)也会同时发生,导致在含碳微粒周围保持一个高的CO/CO2比,由此产生二垩英.假设在含碳微粒周围存在高CO/CO2比的异质位置,则认为二垩英会形成.
关键词:
燃烧过程
,
二垩英生成
,
含碳微粒
,
热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