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艺
,
曹庆云
,
唐绍裘
,
刘英菊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724/SP.J.1077.2006.00776
用酸催化溶胶-凝胶技术合成了硫掺杂纳米TiO2光催化剂粉末. 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实验结果表明, 当硫脲与钛酸丁酯摩尔比S/Ti为3.5时, 经500℃热处理后的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最佳. 通过XRD、DRS和XPS等研究表明硫掺杂导致二氧化钛晶粒尺寸细化, 并有效抑制了相变温度. 在热处理过程中硫由S2-被氧化为S4+并进入到二氧化钛的晶格中取代了部分Ti4+位, 导致了晶格的畸变, 带隙变窄, 从而导致对光的吸收发生了向可见光区移动.
关键词:
纳米TiO2
,
sulfur doping
,
mechanism
,
visible light catalytic degradation
涂治勇
,
李珍
,
罗颖
,
刘英菊
,
董先明
材料导报
碳纳米管在聚合物中的分散性是影响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性能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综述了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碳纳米管的分散方法,主要有化学方法(如表面化学修饰法、辐照接枝法、表面改性剂法)和物理方法(如超声分散法、机械分散法),对各种方法的机理和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
CNTs
,
聚合物
,
复合材料
,
分散
解丽娜
,
涂治勇
,
刘英菊
,
罗颖
,
董先明
材料导报
研究了聚甲基丙烯酸丁酯/炭黑(PBMA/CB)复合材料在空气中低浓度有机蒸气检测方面的应用.结果表明,在相同蒸气浓度时,复合材料对乙酸乙酯和甲苯蒸气的电阻响应灵敏度更高,这是因为复合材料对有机蒸气的气敏响应性能不仅与聚合物基体和有机溶剂间的相溶性有关,而且与有机蒸气分压有关.复合材料的电阻响应程度随有机蒸气分压的变化与Ⅲ型吸附曲线相似.另外,通过改变发黑的质量分数、测试温度等,可以有效地改善复合材料对空气中低浓度有机蒸气的电阻响应性能.
关键词:
炭黑
,
聚合物
,
导电复合材料
,
有机蒸气
,
检测
周武艺
,
曹庆云
,
唐绍裘
,
刘英菊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321/j.issn:1000-324X.2006.04.002
用酸催化溶胶-凝胶技术合成了硫掺杂纳米TiO2光催化剂粉末.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实验结果表明,当硫脲与钛酸丁酯摩尔比S/Ti为3.5时,经500℃热处理后的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最佳.通过XRD、DRS和XPS等研究表明硫掺杂导致二氧化钛晶粒尺寸细化,并有效地抑制了相变温度.在热处理过程中硫由S2-被氧化为S4+并进入到二氧化钛的晶格中取代了部分Ti4+位,导致了晶格的畸变,带隙变窄,从而导致对光的吸收发生了向可见光区移动.
关键词:
纳米TiO2
,
硫掺杂
,
机理
,
可见光催化降解
徐祖耀
材料热处理学报
刘文中,关于贝氏体形成机制,包括形核过程的文献很少被引述。作者(刘等)的主要论点为贝氏体铁素体以无扩散、非切变机制在奥氏体内贫碳区形核,并未引述形成贫碳区的必要条件。本文作者强调,在钢及铜合金中,不可能由Spinodal分解和位错偏聚形成贫溶质区。刘等的理念未得到先进理论观点和精细实验结果的支持。在刘文中,据此对临界核心大小和形核能的计算并无显著意义,期望青年学者对贝氏体相变机制作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贝氏体形核
,
扩散机制
,
切变机制
,
贫碳区
蔡敏敏
,
李国霞
,
赵维娟
,
李融武
,
赵文军
,
承焕生
,
郭敏
硅酸盐通报
利用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PIXE)测试分析汝官瓷、张公巷窑青瓷和刘家门窑青瓷样品的主要化学组成,用多元统计判别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以确定它们的分类和起源关系.结果表明:汝官瓷、张公巷窑青瓷和刘家门窑青瓷釉基本能很好的区分;但是胎区分得不是很理想,张公巷窑青瓷的胎可以和汝官瓷、刘家门窑青瓷胎很好的区分,汝官瓷胎和刘家门窑青瓷胎有个别样品不能分开.
关键词:
汝官瓷
,
张公巷窑青瓷
,
刘家门窑青瓷
,
判别分析
钢铁
进行相关热力学计算以研究高温燃烧过程二垩英生成的条件.计算得到:①在体系存在过剩氧即完全燃烧时不会产生二垩英;②当有固体碳沉积时也不会生成二垩英,因固体碳在热力学上比含二垩英的含碳物更稳定.另一方面,实际上即使在1 073 K完全燃烧条件下(即体系显著过剩氧)也有二垩英生成,原因是在实际燃烧炉中含碳微粒不可能完全烧尽.从热力学角度假设不发生碳沉积,计算得出二垩英在1 073 K高温和高CO/CO2比范围内会生成.实际考虑的条件放在燃烧炉内含碳微粒的周围.在有含碳微粒存在条件下,即使反应2CO→C+CO2(碳沉积)发生,C+CO2→2CO反应(CO生成;含碳微粒被CO2氧化)也会同时发生,导致在含碳微粒周围保持一个高的CO/CO2比,由此产生二垩英.假设在含碳微粒周围存在高CO/CO2比的异质位置,则认为二垩英会形成.
关键词:
燃烧过程
,
二垩英生成
,
含碳微粒
,
热力学
黄雪松
,
欧仕益
,
唐书泽
,
傅亮
,
吴建中
色谱
doi:10.3321/j.issn:1000-8713.2006.05.018
蟛蜞菊具有抗肿瘤、抗病毒作用,其主要活性成分是倍半萜内酯类物质.以分离纯化所得的结晶倍半萜内酯A与B为参考标准,采用HP毛细管色谱柱(30 m×0.25 mm i.d.× 0.25 μm),程序控制升温,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测定了蟛蜞菊的地上部分(茎叶和花)中倍半萜内酯A与B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蟛蜞菊茎叶中的倍半萜内酯A和B的含量分别为(239±6.4) μg/g和(156±15) μg/g;花中倍半萜内酯A和B的含量分别为(233±6.5) μg/g和(173±16) μg/g.该法可用于蟛蜞菊原料及其药品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
气相色谱法
,
倍半萜内酯A
,
倍半萜内酯B
,
蟛蜞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