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1719)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利用退火的碳纳米管与金属接触特性的改善

谭苗苗 , 叶雄 , 王晓浩 ,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doi:10.3969/j.issn.1007-4252.2008.01.051

碳纳米管与金属电极间的接触特性是提高纳米器件性能的重要因素.本文采用介电电泳在金属对电极上组装碳纳米管,形成金属-碳纳米管-金属结构.将样品分别在200℃、300℃、400℃下恒温退火1h后自然冷却.通过测量样片的伏安曲线,根据曲线线性度和斜率来评价退火前后的接触状态.实验表明,在三种温度下退火,接触电阻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但一段时间间隔后,电阻又会增加.在本次实验时间范围内,其接触电阻均小于退火前.样片在300℃下分别退火30min、60min、90min后比较其电阻的大小,发现电阻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小.

关键词: 介电电泳 , 接触电阻 , 退火

多壁碳纳米管/SB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渗流特性

王沛 , 姜博 , 叶雄 ,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doi:10.3969/j.issn.1007-4252.2008.01.052

以多壁碳纳米管(MWNTs)为导电填充物,以苯乙烯-丁二烯三嵌段共聚物热塑性弹性体(SBS)为基体材料,制备了导电高分子混合物薄膜,考察了采用不同的溶剂和成膜工艺对薄膜表面形貌的影响,同时通过电流/电压特性的测试,得到不同的MWNTs浓度下MWNTs/SBS混合材料的电渗流特性,其渗流区在6~9wt%之间.我们还初步研究了所得混合材料的电阻值受温度的影响,发现其温阻特性具有很强的时间迟滞性.

关键词: 碳纳米管 , SBS , 导电高分子材料 , 电渗流 , 温阻特性

基于指数方程的金属材料热变形本构模型

郭心怡 , 谭秋林 , 秦丽 ,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针对材料的热变形,基于常见的指数方程,通过对相关表达式的具体推导,构建了一种可以较为有效地描述应变、应变速率和温度对流动应力影响的本构模型。将模型用于预测纯铝的热变形流变行为,得到的预测曲线和实验曲线吻合较好。结果表明,所建本构模型有效,构建方法合理,能够有效预测该材料在热变形中的流动应力。

关键词: 本构模型 , 指数方程 , 金属材料 , 热变形

无模板交流电沉积法制备金纳米/微米线

袁建国 , 钟强 , , 杨兴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采用交流电沉积法,在预制备的铂电极对之间可以获得不同形貌的金纳米结构.通过控制实验条件,如交流电频率、电镀液浓度等,可沉积出直线型金纳米线.利用示波器监测电路电流控制电路的通断,可以使沉积出的金线接通电极对.通过TEM观察和伏安特性测试,使电沉积金线为单晶结构且具有较低的电阻率(7.8×104 Ω·m),交流电沉积法生长金线在微/纳连接和生物/化学传感器中具有潜在的应用.

关键词: 交流电沉积 , 金纳米/微米线 , 单晶 , 微/纳连接

感应加热小半径金属弯管成型的机理研究

顾煜炯 , 姚健 , , 张丽文

金属学报

所分析的感应加热小半径金属弯管过程符合金属塑性大变形的成型机理,建立了压缩弯曲小半径弯管的形变模型,并用数值分析方法进行了计算,其结果可作为研制中频小半径弯管设备和进行小半径弯管加工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小半径弯管 , induction heating , formation mechanism of metal

微型机械材料的残余应力测量

何日晖 , 叶雄 ,

机械工程材料 doi:10.3969/j.issn.1000-3738.2001.04.010

硅类薄膜材料是微机电系统使用的主要结构材料,它的力学特性直接关系到微机电系统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而残余应力是微型机械设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力学特性。概述了国内外微型机械薄膜材料残余应力的测量原理、方法和特点,可供微机电系统的设计和制造者参考。

关键词: 微型机械 , 力学特性 , 残余应力

向进口畸变对压气机失速过程的影响

李美林 , 林峰 , 陈静宜 , 童志庭 , 聂超群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对一台带有不同向进口畸变装置的三级、低速、轴流压气机进行实验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向进口畸变对压气机失速过程的影响包括了最初始的大时间尺度扰动产生的位置与条件;大时间尺度扰动失速先向脉冲型失速先的转化,以及大时间尺度扰动失速先尺度随转子转动方向的逐渐减小.说明局部扰动和系统特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 压气机 , 失速 , 扰动 , 进口畸变

二垩与资源回收-Ⅲ燃烧过程二垩生成热力学计算

钢铁

进行相关热力学计算以研究高温燃烧过程二垩生成的条件.计算得到:①在体系存在过剩氧即完全燃烧时不会产生二垩;②当有固体碳沉积时也不会生成二垩,因固体碳在热力学上比含二垩的含碳物更稳定.另一方面,实际上即使在1 073 K完全燃烧条件下(即体系显著过剩氧)也有二垩生成,原因是在实际燃烧炉中含碳微粒不可能完全烧尽.从热力学角度假设不发生碳沉积,计算得出二垩在1 073 K高温和高CO/CO2比范围内会生成.实际考虑的条件放在燃烧炉内含碳微粒的周围.在有含碳微粒存在条件下,即使反应2CO→C+CO2(碳沉积)发生,C+CO2→2CO反应(CO生成;含碳微粒被CO2氧化)也会同时发生,导致在含碳微粒周围保持一个高的CO/CO2比,由此产生二垩.假设在含碳微粒周围存在高CO/CO2比的异质位置,则认为二垩会形成.

关键词: 燃烧过程 , 二垩生成 , 含碳微粒 , 热力学

轴流压气机旋转失速先过程中-的频率阶跃现象

程晓斌 , 聂超群 , 陈静宜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采用小波分析数据处理方法,分别对高速和低速单级轴流压气机旋转失速先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两台压气机的旋转失速先都是由脉冲开始,随之出现频率逐渐阶跃的低频波,当阶跃频率到达失速频率时压气机进入失速。在高速实验台上发现这一现象的出现沿叶片通道方向由后向前延迟。

关键词: 小波分析 , 旋转失速先 , 压气机

基于前失速先检测机理的叶顶喷气扩稳实验研究

李继超 , 童志庭 , 林峰 , 聂超群

工程热物理学报

拓宽轴流压气机稳定工作裕度及探索其流动失稳控制途径一直是内部流动研究的焦点。本文从前失速先检测机理入手,对前失速先与叶顶间隙泄漏流非定常性进行了关联性研究,发现了前失速先与叶顶间隙泄漏流非定常性有一定的关联性。在认识这类关联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前失速先捕捉的失稳控制途径,并结合DSP控制器构建扩稳控制方案,在低速轴流压气机上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叶顶喷气扩稳控制措施后,简化了原来复杂的控制机构,并为控制措施的实施预留了反馈控制时间,与原来的定常喷气控制措施相比有变工况自适应的优势。

关键词: 前失速先 , 自相关分析 , 概率统计 , DSP , 叶顶喷气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172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