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瑞鹤
,
刘伟
,
张政军
,
于荣海
,
刘晓芳
,
杨白
,
水口将辉
,
高梨弘毅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采用磁控共溅射方法在n型Si(100)基片上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Co含量(x,at%)的Co掺杂非晶C颗粒薄膜,溅射温度为室温.研究了Co-C颗粒薄膜的微结构,磁输运特性及磁性能.通过优化Co含量,在低温下发现了较大的负磁电阻(MR).温度为2K、磁场为90×79.6 kA.ml时,Co含量为6.4 at%的Co-C薄膜的负磁电阻值最大,达到27.6%.随着Co含量从6.4 at%增加至16.4 at%,MR 值从27.6%逐渐减小至2.2%.电阻率ρ随温度T的变化曲线显示了线性的lnρ-T1/2关系,说明样品中电子传导遵循隧穿输运机制.
关键词:
Co掺杂非晶C薄膜
,
磁控共溅射
,
磁输运
,
磁性能
唐瑞鹤
,
吴章奔
,
杨志刚
,
张弛
,
刘晓芳
,
杨白
,
于荣海
功能材料
用磁控溅射方法制备了Co含量介于13.0%~24.6%(原子分数)的Co-C纳米复合薄膜,在真空下对薄膜进行退火处理。测试了样品在5、77和300K下的磁化曲线,详细研究了退火及成分对薄膜微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未经退火的样品磁性较弱,退火之后样品磁性能增强,低Co含量的薄膜经退火后呈现出低温铁磁性、室温超顺磁性的颗粒薄膜特征。随着Co含量增加,薄膜的磁化强度和矫顽力均明显增大,冻结温度也随之升高。
关键词:
Co-C纳米复合薄膜
,
退火
,
成分
,
磁性能
唐瑞鹤
,
杨志刚
,
张弛
,
杨白
,
刘晓芳
,
于荣海
金属学报
doi:10.3724/SP.J.1037.2010.00536
采用磁控溅射法在硅基片上制备了Co原子分数为13.0%的Co-C纳米复合薄膜.在真空条件下,对薄膜进行退火处理,退火温度从473 K逐步提高至773 K,保温时间30 min.形貌观察表明,未经退火处理的薄膜中,Co颗粒均匀分布在非晶C基体中,Co颗粒尺寸为1.5-3.0 nm;673 K退火后,Co颗粒尺寸增大.磁性能测试表明,未经退火处理的薄膜磁性较弱,随着退火温度升高,薄膜的磁化强度和矫顽力均明显增大;当退火温度增加至673-773 K时,薄膜呈现出低温铁磁性、室温超顺磁性的典型颗粒体系磁性特征.磁输运特性研究表明,未经退火处理的薄膜在温度为4.2 K,磁场为3980 kA/m时表现出1.33%的负磁电阻,随着退火温度升高,样品磁电阻值下降;电阻与温度关系在4.2-60 K范围内符合lnR-T-1/4线性关系,磁输运遵循变程跳跃(variable range hopping)传导机制.
关键词:
Co-C纳米复合薄膜
,
退火
,
微结构
,
磁输运特性
,
磁性能
黄洪涛
,
刘伟
,
A.Godfrey
,
唐瑞鹤
,
刘庆
金属学报
doi:10.3724/SP.J.1037.2011.00587
本文采用EBSD技术研究了室温下AZ31镁合金单轴压缩实验中不均匀变形对孪生行为的影响.死区、易变形区、自由变形区处孪生分数统计结果表明,当应变小于8%时,3处孪生分数不相等,应变增加到8%时,3处孪生分数均达到90%左右,孪生基本完全,不均匀变形在低应变下对3处孪生分数影响很大,而在高应变下影响很小.对2%应变下3处孪生变体选择机制进行分析,发现80%以上开动的孪生变体都是对应第一大和第二大Schmid因子变体,表明3处孪生变体激活均满足Schmid定律.由于应力状态不同,自由变形区同时开动两个变体的晶粒百分数大于死区和易变形区.
关键词:
AZ31
,
拉伸孪生
,
孪生分数
,
变体选择
黄洪涛
,
Godfrey Andrew
,
刘伟
,
唐瑞鹤
,
刘庆
金属学报
doi:10.3724/SP.J.1037.2012.00159
利用EBSD技术研究了样品取向对AZ31镁合金静态再结晶行为的影响.采用了沿板材法向切取的试样(0°试样)和沿板材横向切取的试样(90°试样)2种取向的样品,在150℃进行15%单轴压缩变形,然后在275℃保温不同时间进行退火实验.结果表明,0°试样15%单轴压缩变形内的变形机制以滑移为主;90°试样15%单轴压缩变形内的变形机制先以拉伸孪生为主,然后以滑移为主;由于变形机制的差异,相同压缩应变下90°试样比0°试样形变储存能要小.与0°试样相比,90°试样相同退火参数下静态再结晶开始及结束时间都被推迟.随着再结晶过程的进行,90°试样和0°试样2°-4°小角晶界含量均降低,均在30°取向差角处产生峰值;绝大多数再结晶晶粒优先在原始晶界处形核,少数再结晶晶粒在拉伸孪晶内部形核.
关键词:
AZ31镁合金
,
样品取向
,
形变储存能
,
静态再结晶
李婷
,
唐瑞鹤
,
于荣海
金属功能材料
采用NaBH4溶液还原FeCI3的方法制备Fe-B颗粒,并在Ar/O2气氛下干燥,使其表面不完全氧化,得到了Fe-B/Fe3O4纳米复合粒子.该粒子具有清晰的核壳结构,内核Fe-B尺寸约为20~50 nm,外壳Fe3O4厚度约为3 nm.将样品与石蜡按质量比1:1制成同轴样品,测试其2~18 GHz下的电磁参数并进行分析计算,研究发现,由于偶极子极化、自然共振和涡流损耗,该纳米复合粒子粉末具有优良的吸波性能,其反射损耗RL在频率为12.0GHz的时候达到最小值-31 dB,RL值低于-20 dB(即吸收率高于99%)的频率范围为10.1~14.2 GHz.
关键词:
磁性复合粒子
,
Fe-B
,
吸波性能
李婷
,
唐瑞鹤
,
于荣海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采用溶液法和反胶束法合成Fe-B磁性纳米颗粒.通过XRD、TEM、ICP、VSM等手段,依次对Fe-B纳米颗粒的结构、形貌、成分、磁性能进行表征,并针对两种方法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采用溶液法制备的Fe-B纳米颗粒为晶体结构,颗粒尺寸在20~70 nm;反胶束法合成的Fe-B磁性纳米颗粒一般为非晶结构,颗粒尺寸细小(约5 nm).ICP颗粒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制备的Fe-B颗粒中B含量不同,溶液法制备的Fe-B颗粒中B含量约为17.8 at%;而反胶束法制备的Fe-B颗粒,其B含量较高,达34.9 at%.上述结构、颗粒尺寸和B含量的差异,导致了两种方法合成的Fe-B颗粒在磁性能方面的差别.
关键词:
溶液法
,
反胶束法
,
Fe-B纳米颗粒
汪龙
,
刘春明
,
胡召齐
,
江来利
,
黄德志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江南造山带新元古变基性岩为区域构造事件和演化模型的建立提供地质依据.对江南造山带东段皖南鹤城地区变玄武质岩的地球化学及岩石成因进行研究.鹤城变玄武岩呈北东—南西向沿瑶里—鹤城—江潭—带分布.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表明:休宁鹤城变玄武岩同科马提质玄武岩及岛弧玄武岩相类似;富集Rb、Ba、Th、U等强不相容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和Ta,指示其成因可能与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有关,同时有地壳物质的混染,其可能属于皖南伏川蛇绿岩西延组成部分,与伏川蛇绿岩组成一个弧后杂岩带,形成于与俯冲有关的弧后小洋盆环境.结合区域资料,表明新元古代板块俯冲、岛弧岩浆活动以及拼合是江南造山带形成的比较合理的构造演化过程.
关键词:
江南造山带东段
,
鹤城
,
变玄武岩
,
科马提质玄武岩
,
岛弧玄武岩
马骊娜
,
方大为
,
王克敏
,
聂俊
,
马贵平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doi:10.14136/j.cnki.issn 1673-2812.2015.06.023
本研究采用静电喷雾法,以壳聚糖为基质材料,康普瑞丁为模型药物制备微球.实验中采用AcOH/H2O和AcOH/H2O/EtOH两种溶剂,分析了微球形貌和粒径分布的影响因素,并且对CS-CA4微球的缓释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壳聚糖浓度、溶剂配比及乙醇和康普瑞丁的加入会使壳聚糖微球呈球状、中间塌陷的类球状、棒状等不同形貌,微球粒径存在较大差异;通过AcOH/H2O/EtOH复合溶剂将疏水性药物康普瑞丁载入壳聚糖微球,制备出的壳聚糖/康普瑞丁载药微球分散性好,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仅为0.27μm;使用戊二醛蒸汽交联48h的微球缓释效果明显.
关键词:
静电喷雾
,
壳聚糖
,
康普瑞丁
,
微球
吕茜茜
,
高苏亚
,
夏冬辉
,
李华
应用化学
doi:10.3724/SP.J.1095.2011.00497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pH=7.40),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双醋瑞因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采用2种方法计算不同温度下其结合常数K<,A>、结合位点数n,同时对2种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并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了双醋瑞因与人血清白蛋白之间的作用力类型.根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原理,确定了双醋瑞因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结合时供能体-受能体间的作用距离和能量转移效率,并用同步荧光光谱研究了双醋瑞因对人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结果表明,双醋瑞因与人血清白蛋白之间主要是以静态猝灭为主;结合距离r=2.88 nm,能量转移效率E=0.273 8,二者主要凭借氢键和范德华力进行结合.
关键词:
双醋瑞因
,
人血清白蛋白
,
荧光光谱法
,
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