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羰红
,
王泽华
,
周泽华
,
江少群
机械工程材料
反应等离子喷涂技术是将自蔓延高温合成技术和等离子喷涂技术有机地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涂层制备新技术,主要综述了反应等离子喷涂技术的基本原理、特点以及典型涂层的种类和性能特点等,该类涂层与基体结合良好,分布较均匀,致密性、耐磨性、耐腐蚀性均较好。最后提出了反应等离子喷涂技术在热力学和动力学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理论问题和实际应用中的问题。
关键词:
反应等离子喷涂
,
复合涂层
,
进展
李冰
,
尚建阁
,
刘清泉
,
张智慧
,
丁云河
,
魏明君
,
王蒙
黄金
doi:10.11792/hj20150106
以姚冲大型钼多金属矿床为例,阐明了大别山北麓地区区域和矿床地质特征。通过在该地区开展岩矿石物性标本测试、综合物探剖面性研究(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方法和频谱激电方法试验),试验及测试结果表明,姚冲钼矿床中含矿岩体为中低阻,高极化特征,姚冲钼矿床为斑岩体外接触带成矿,在深部高阻岩体的外侧存在一个低阻异常体,经钻孔验证,该低阻异常体为花岗斑岩体(脉)外接触带含辉钼矿的中元古界片麻岩。频谱激电法反演结果更进一步印证了物性测试结果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此次综合物探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和频谱激电法在该地区寻找斑岩型钼矿床是有效的,可为今后在该区域寻找斑岩型矿床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
,
频谱激电法
,
斑岩型钼矿床
,
姚冲钼多金属矿床
崔艳丽
,
郭晓宁
,
王英勇
,
郭向云
催化学报
doi:10.1016/S1872-2067(14)60258-8
以高比表面积碳化硅为载体,通过液相还原法制备出Pd/SiC催化剂,并用于催化碘代芳烃和芳基硼酸羰化Suzuki偶联反应.利用X射线衍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 SiC表面的Pd纳米颗粒分散均匀,平均粒径约为2.8 nm.在优化溶剂、碱、压力和温度等反应条件后,发现以3 mmol的K2CO3和10 mL苯甲醚分别为碱和溶剂,1.0 mmol碘苯和1.5 mmol苯硼酸在3 wt% Pd/SiC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在CO压力为1.0 MPa和100oC下反应8 h即可实现羰化偶联,碘苯转化率为90%,二苯甲酮选择性为99%.并且, Pd/SiC对含有不同官能团的碘代芳烃和芳基硼酸羰化Suzuki偶联反应具有较好的普适性.同时, Pd/SiC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经5次循环反应后,碘苯转化率从90%降至76%;催化剂活性降低的主要原因是活性组分Pd在有机反应体系中的流失.
关键词:
钯/碳化硅
,
羰化Suzuki偶联
,
碘代芳烃
,
芳基硼酸
,
多相催化
龚军芳
,
蒋大智
,
李小宝
,
秦吉喜
催化学报
考察了不同配体对镍催化乙酸甲酯羰化合成乙酐反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所选定的反应条件下,羰化反应的诱导期约为60 min;离子型季铵碘化合物加入后,镍催化活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乙酐选择性也得到改善;单齿的有机膦配体Ph3P及一些单齿的有机氮配体如咪唑、三丙胺、吡啶,4-甲基吡啶等加入后,镍催化剂的活性显著提高;含P-P,N-N,N-P,N-O和N-S的多齿有机配体对催化活性的影响取决于配体的配位原子、电子及空间效应,容易与催化剂前体-二价镍盐形成稳定螯合物的多齿配体往往导致镍催化剂活性降低.
关键词:
配体
,
镍催化剂
,
乙酸甲酯
,
羰基化
,
乙酐
,
季铵化合物
,
螯合作用
章青
,
王会芳
,
孙果宋
,
黄科林
,
方维平
,
杨意泉
催化学报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负载在竹炭(BC)、柱状煤质炭(CYC)、果壳炭(FC)、木质炭(WC)和椰壳炭(CC)上的5种Ni基催化剂,考察了镍分散度、还原性能及催化乙醇气相羰化制丙酸的性能.用N2物理吸附法、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程序升温脱附等方法研究了活性炭的孔结构特性、表面含氧官能团种类和数量.结果表明,Ni/CC的羰化活性最高,乙醇转化率和丙酸选择性分别为96.1%和93.2%,而Ni/BC的羰化活性最低,乙醇转化率和丙酸选择性分别为63.0%和32.7%.催化剂催化羰化性能与其载体活性炭材料的性质密切相关.
关键词:
活性炭
,
乙醇
,
气相羰化
,
丙酸
,
表面官能团
杨妲
,
王栋梁
,
刘欢
,
赵小莉
,
路勇
,
赖时军
,
刘晔
催化学报
doi:10.1016/S1872-2067(15)61022-1
炔酮类化合物作为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分子,是天然产物全合成中构建杂环类化合物的重要中间体.炔酮类化合物的传统合成方法是通过过渡金属催化金属有机炔烃和酰氯的交叉偶联,但存在酰氯本身稳定性和底物官能团耐受力较差的缺点.近年来,钯催化的羰化Sonogashira反应(末端炔烃和芳基卤化物与CO的偶联反应)成为合成炔酮类化合物更为直接和有效的方法,其中与钯中心原子配位的配体的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可显著调控钯配合物的催化性能.但均相钯催化的羰化Sonogashira反应体系存在催化剂流失、分离困难和难以循环使用的问题.我们以2-(1-咪唑基)噻唑为母体分子,合成了具有P,S,N杂合配体特征的配体L1,同时将配体L1通过与MeOTf的季铵化反应得到相应的离子型膦配体L2.在此基础上,利用L1和L2与过渡金属中心的配位作用合成相应的钯配合物1A和2A.由于L1和L2中含有多种不同配位能力的配体(P-配体,S-配体和/或N-配体),故通过N/S杂原子对Pd-中心原子的协同弱配位作用,可以调变相应钯配合物对羰化Sonogashira反应的催化性能.另外,2A中具有强吸电子效应的正电荷的存在,使其结构和催化性能也必然不同于中性配合物1A.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和的反应条件(90℃,lh,CO压强1.0 MPa)下,对于碘苯和苯乙炔的羰化Sonogashira偶联反应,1A体现出优于2A的催化性能,TOF值达到840 h-1;但反应温度提高到120℃时,1A的TOF高达3560 h-1,2A的TOF为2960 h-1.与L1的2JP-Se=744 Hz相比,L2的2JP-Se=768 Hz,说明L2中具有吸电子效应的正电荷的存在降低了相应P原子的σ给电子能力(2JP-Se数值越大,相应膦配体的6给电子能力越弱);同时,1A中具有弱配位能力的N配体的缺失削弱了配体对Pd活性中心的稳定作用.在底物普适性研究中发现,4-硝基溴苯在相同反应条件下几乎得不到羰化Sonogashira偶联产物.而将反应体系中的CO换为同样压强下的N2,却可以顺利实现Sonogashira偶联反应.我们推测,在CO氛围下形成的pd0-CO活性物种(与N2氛围下形成的Pd0活性物种相比)具有相对较低的对底物的氧化加成能力.离子型钯配合物2A的优势在于,当将其与室温离子液体[Bmim]PF6(溶剂)结合使用,在2A催化碘苯与苯乙炔的羰化Sonogashira偶联反应过程中,循环使用8次催化性能没有明显下降.
关键词:
离子型膦配体
,
钯配合物
,
羰化Sonogashira反应
,
离子液体
刘海涛
,
莫婉玲
,
熊辉
,
李光兴
应用化学
doi:10.3969/j.issn.1000-0518.2005.09.017
研究了几种单齿和双齿含氮配体在氧化羰化反应中的助催化性能.从含氮配体的电子效应、空间效应等方面探讨了不同含氮配体在甲醇氧化羰化反应中助催化作用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甲醇氧化羰化反应中,含氮配体的碱性、共轭体系的大小、分子骨架的刚性以及氢键等因素对原位配合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均有很大影响.配体的共轭体系越大,分子刚性越强,助催化性能越好;当配体存在分子间氢键时,其助催化性能明显下降.对于单齿含氮配体,当不存在分子间氢键时,pKa值在7左右表现出最佳助催化性能.
关键词:
含氮配体
,
空间结构
,
电子效应
,
氧化羰化
,
甲醇
李光兴
,
朱永强
,
莫婉铃
,
熊辉
,
梅付名
,
夏侯文招
应用化学
doi:10.3969/j.issn.1000-0518.2003.02.014
研究了CuCl/Schiff碱催化体系在乙醇液相氧化羰化合成碳酸二乙酯(DEC)中的催化活性. 讨论了不同Schiff碱、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体系水含量等因素对合成碳酸二乙酯的影响,并考察了催化剂的寿命. 实验结果表明,CuCl/1,10-邻菲GFDB0啉(phen)/N-甲基咪唑(NMI)催化体系具有良好的催化效果. 在120 ℃,2.4 MPa,CuCl浓度为0.20 mol/L,n(NMI)∶n(CuCl)=1.25∶1,n(phen)∶n(NMI)=1∶1的条件下,反应3 h后,乙醇的转化率为13.6%,DEC质量分数为18.2%,选择性大于99.0 %,乙醇转化率较CuCl催化体系提高了3倍. 活性测定结果还表明,催化剂在连续使用4次后,活性基本保持不变.
关键词:
碳酸二乙酯
,
氧化羰化
,
CuCl/Schiff碱催化剂
章青
,
王会芳
,
孙果宋
,
黄科林
,
方维平
,
杨意泉
应用化学
doi:10.3969/j.issn.1000-0518.2009.08.021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分别以乙酰丙酮镍、氯化镍、硝酸镍和醋酸镍为前驱体负载在活性炭上的4种催化剂.用BET、金属分散度、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CO-程序升温脱附(CO-TPD)和XRD等测试技术研究了4种催化剂的结构特点和乙醇气相羰化活性.结果表明,以醋酸镍制备的Ni/C催化剂的羰化活性最高,乙醇转化率和丙酸选择性分别为96.1%和95.7%,而以乙酰丙酮镍制备的Ni/C催化剂的羰化活性最低,乙醇转化率和丙酸选择性分别为68.9%和27.1%.这种活性的差异与镍盐前驱体和活性炭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弱有着密切关系.醋酸镍组分与活性炭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强,浸渍组分易在活性炭表面充分吸附,活性中心Ni0在240~340 ℃温度范围内对CO吸附量最大,还原后金属镍的分散度较好且晶粒较小.
关键词:
乙醇
,
活性炭
,
镍盐前驱体
,
气相羰化
,
丙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