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112)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海洋制品中稀土元素、生物活性及安全性

汪东风 , , 齐宏涛 , 于丽娜 , 张文斌 , 薛长湖

稀土 doi:10.3969/j.issn.1004-0277.2005.03.018

稀土的生理生化研究表明,稀土元素(REE)不是动植物的必需元素;低剂量的REE有诸多生物活性.本文根据现有文献及最新研究结果,就海洋制品中REE含量、稀土褐藻多糖的活性及稀土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作一综述.本文认为,制定海洋制品中REE的最大允许残留(MRL)和危害因子分析及关键控制点(HACCP)迫在眉睫;加强对稀土结合的生物大分子活性的研究,可望开发出新的生物功能材料.另外,寻找REE最佳的使用方式将能提高稀土在海水养殖上的可持续应用效果,减轻REE对水体的潜在污染.

关键词: 海洋制品 , 稀土元素 , 生物活性 , 安全性

茶叶多糖及其铈配合物对质粒DNA及有机磷农药的降解作用

杜德红 , 汪东风 , , 周裔彬 , 丽平 , 于丽娜

中国稀土学报

以茶叶多糖(TPS)为配体与四价的铈(Ce4+)结合, 形成了水溶性的茶叶多糖铈配合物(Ce-TPS).在中性条件下, TPS及Ce-TPS对质粒DNA (Plasmid DNA)有一定的裂解作用, 对有机磷农药毒死蜱有很强的降解作用. 将TPS及Ce-TPS应用于大田, 可有效降低菠菜中毒死蜱及乐果残留量, 比对照低5倍以上, 其中Ce-TPS处理8 d后毒死蜱及乐果残留量均低于国家标准(≤1.0 mg·kg-1).

关键词: 茶叶多糖 , 有机磷农药 , 降解作用 , 稀土

胶西北前家—洼家断裂带构造地球化学找矿预测

祝涛 , 杨斌

黄金 doi:10.11792/hj20160103

马虎沟测区位于灵北断裂带下盘,区内主干断裂为前家—洼家断裂,发育似斑状郭家岭型花岗闪长岩和玲珑型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 本次地表构造地球化学测量范围约15 km2 ,采集构造地球化学样品共858件,测试元素包括Au、Ni、Pb、Co、Mo、Sn、Zn、Ti、Cr、As、Sb、Hg、Ag、Cu、Ba、Bi、B、Mn、V等19种. Au元素异常沿前家—洼家断裂带及次级断裂分布特征明显. 分形分维统计表明,Au具有多阶段成矿的特征. 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厘定本测区构造地球化学异常找矿标志为Au-Pb-Bi元素组合异常及因子得分Y(i,2)和Y(i,3)异常. 结合地质分析,圈定找矿靶区5处.

关键词: 找矿预测 , 构造地球化学 , 多元统计分析 , 家—洼家断裂带

船用动器壳体材料的腐蚀性能分析

瑜珉 , 王艳滨 , 翟文杰

材料开发与应用 doi:10.3969/j.issn.1003-1545.2003.02.008

用电化学测试手段分别测定了20钢、2Cr13、QAl 9-2、QAl 10-3-1.5和QAl 10-4-4等5种材料在NaCl溶液中的腐蚀电位及与QAl 9-2偶接时的电偶腐蚀电流的变化,并对测试后各试样的腐蚀状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铝青铜材料的抗腐蚀性比钢好.其中QAl 10-4-4的腐蚀电位最为偏正,但它与QAl 9-2配副会对QAl 9-2产生较大的阳极电偶腐蚀;QAl 9-2和QAl 10-3-1.5材料与QAl 9-2配副均有较好的耐电偶腐蚀性能.研究结果对动器壳体材料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电化学 , 腐蚀电位 , 腐蚀电流

第五届“吴仲华奖励基金”评选出获奖者

工程热物理学报

根据《吴仲华奖励基金章程》(吴奖[2010]01号),经各高校、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遴选和推荐,以及吴仲华奖励基金理事会评审,决定授子钟文琪、张、张明明、徐纲4位青年学者“吴仲华优秀青年学者奖”,授予顾超等13位同学“吴仲华优秀学生奖”。

关键词: 基金 , 奖励 , 获奖者 , 中国科学院 , 评选 , 青年学者 , 物理研究所 , 物理学会

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

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材料进展

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依托于中南大学,是国内惟一的粉末冶金材料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已发展成为我国乃至国际上从事粉末冶金高层次科研、培养高级人才、进行国内外合作科研的综合基地。中国工程院黄伯云院士现为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相图计算与材料设计;粉末冶金过程理论与模拟;制粉、成形、烧结与全致密化新技术应用基础研究;粉末冶金新材料制备原理与性能;先进航空刹车副用复合材料;纳米粉末及纳米晶块状材料等。其中材料的相图、相变及合金设计研究是实验室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自1978年黄培云院士和金展院士开辟该研究方向以来,相关研究工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杜勇教授作为金展院士和黄培云院士培养的第一位博士,对该研究方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团队经过10余年的创新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

关键词: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12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