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鼎
,
符彦飙
,
董晨钟
,
张义钊
原子核物理评论
利用基于全相对论组态相互作用理论的FAC程序包,详细研究了温度在0.1~1650 eV范围内Xe8+离子的双电子复合(DR)过程。通过比较4s,4p和4d壳层电子激发的双电子复合速率系数,发现温度在10 eV以上时,内壳层4p电子激发的双电子复合速率数对总双电子复合速率系数有很重要的贡献,而4s电子激发对总双电子复合速率数贡献小于7.5%。给出了△n=0,1和2三类芯激发对总双电子复合速率系数的贡献以及自由电子俘获到不同主量子数的双电子复合速率系数,发现△n=2的芯激发和n'〉15的DR速率系数对总DR速率系数的贡献也很重要。进一步给出了△n=0,1和2三类芯激发和总DR速率系数的拟合参数,拟合结果和计算值符合,偏差小于1%。通过对双电子复合、辐射复合以及三体复合速率系数的比较得知,在温度高于1 eV时,DR过程是Xe8+离子的主要复合过程。
关键词:
双电子复合
,
速率系数
,
Xe8+离子
马新泽
,
符彦飙
,
李麦娟
,
张国鼎
,
张义钊
,
董晨钟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11804/NuclPhysRev.30.02.214
利用全相对论组态相互作用方法,详细研究了W44+离子从基组态3s23p63d104s2俘获一个电子形成双激发态(3s23p63d104s2)?1nln′l′(n=4~6,n′=4~7)的双电子复合(DR)过程。通过比较不同壳层电子激发的DR速率系数,得知4s电子激发和3d电子激发的DR速率系数分别在低温和中高温度时给出了主要贡献,得到了主要的电子激发DR通道。在1 eV~50 keV温度范围内,计算了n=4~18的DR速率系数,并外推到了n=100,得到总DR速率系数。比较总DR速率系数、三体复合(TBR)以及辐射复合(RR)速率系数,结果表明DR速率系数在研究的温度范围内远大于TBR和RR速率系数,其将明显地影响ITER等离子体的电离平衡和离化态布居。
关键词:
双电子复合
,
DR速率系数
,
W44+离子
曾雄智
,
皮建辉
,
梁宋平
色谱
doi:10.3321/j.issn:1000-8713.2007.06.007
敬钊毒素-Ⅰ(JZTX-Ⅰ)是一种能够抑制心肌钠通道失活的新型蜘蛛神经毒素,该文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与色氨酸荧光测定技术研究了JZTX-Ⅰ的磷脂膜结合活性.脂质体共沉淀实验表明,JZTX-Ⅰ具有不依赖于带负电荷磷脂组成的生物膜结合活性.当加入由酸性或中性磷脂构成的脂质体后,JZTX-Ⅰ能够分别产生6.4和4.7 nm的蓝移以及7.4和8.0 nm的红移激发漂移,显示JZTX-Ⅰ能够插入磷脂膜,同时该分子疏水表面的色氨酸残基处于一个运动受限的界面区域.荧光淬灭实验进一步证实,与脂质体结合能够减少该毒素分子表面色氨酸残基的溶剂暴露.该研究结果为阐明JZTX-Ⅰ的离子通道门控调节机制提供了新的信息.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
荧光谱
,
单层小脂质体
,
敬钊毒素-Ⅰ
全妙华
,
曾雄智
,
皮建辉
,
邓梅春
,
梁宋平
色谱
doi:10.3321/j.issn:1000-8713.2007.04.011
应用芴甲氧羰基(Fmoc)固相方法化学合成了敬钊毒素-V(JZTX-V)分子N-端酪氨酸残基剪切体(Y1-JZTX-V),并且通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对不同条件下的氧化复性结果进行监测,从而得到该剪切体的最佳氧化复性条件:0.1 mol/L Tris-HCl缓冲液、pH 7.50、1 mmol/L还原型谷胱甘肽(GSH)、0.1 mmol/L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样品浓度为0.05 mg/L、复性温度为4 ℃.膜片钳电生理实验结果显示敬钊毒素-V剪切体Y1-JZTX-V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细胞上表达的河豚毒素不敏感型(TTX-R)与河豚毒素敏感型(TTX-S)钠电流均有抑制作用,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60±2.5)nmol/L和(39.6±3.2)nmol/L.与天然的敬钊毒素-V相比,该剪切体对大鼠DRG细胞上的TTX-S钠电流的抑制作用基本一致,但对TTX-R钠电流的抑制作用却大大降低,表明敬钊毒素-V分子N-端的酪氨酸残基是一个与TTX-R钠通道结合活性相关的氨基酸残基.
关键词:
化学合成
,
敬钊毒素-V剪切体
,
复性
,
钠离子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