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宏超
,
李金山
,
沈军
,
杜三明
,
刘林
,
张永振
,
傅恒志
钢铁研究学报
介绍了一种新型无接触金属熔体电磁近终成形技术及其原理,并利用20kHz电源对中小尺寸耐热不锈钢的电磁成形工艺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斜边感应器和下屏蔽罩能够达到电磁场和温度场的动态耦合,有利于获得侧表面垂直且状态稳定的钢液柱.在大量试验研究的基础上,获得了表面质量较好的圆形和椭圆形截面不锈钢构件.
关键词:
耐热钢
,
不锈钢
,
电磁成形
,
电磁压力
寇宏超
,
李金山
,
沈军
,
杜三明
,
刘林
,
张永振
,
傅恒志
钢铁研究学报
介绍了一种新型无接触金属熔体电磁近终成形技术及其原理,并利用20 kHz电源对中小尺寸耐热不锈钢的电磁成形工艺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斜边感应器和下屏蔽罩能够达到电磁场和温度场的动态耦合,有利于获得侧表面垂直且状态稳定的钢液柱.在大量试验研究的基础上,获得了表面质量较好的圆形和椭圆形截面不锈钢构件.
关键词:
耐热钢
,
不锈钢
,
电磁成形
,
电磁压力
徐流杰
,
魏世忠
,
邢建东
,
王强
,
张永振
,
龙锐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对比高铬铸铁轧辊,利用自制的模拟轧辊磨损试验机,研究了不同碳含量的Fe-V-Cr-Mo合金轧辊的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合金轧辊的耐磨性为高铬铸铁轧辊的1.15~5.93倍.随碳含量升高,Fe-V-Cr-Mo合金轧辊中VC的形态由杆状逐渐转变为球状、开花状,基体由铁素体逐渐转变为板条马氏体、片状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的复合组织.球状VC及板条马氏体基体有助于耐磨性提高,而大尺寸的开花状VC及低硬度铁素体或高硬度脆性大的片状马氏体基体对耐磨性不利.碳含量约为2.58%时,合金轧辊组织主要由近球状的VC及板条马氏体基体组成,硬度适中,可以同时有效的抵御轧制过程中的显微切削及疲劳磨损,耐磨性最佳,碳含量的过高或过低均导致轧辊耐磨性下降.
关键词:
Fe-V-Cr-Mo合金
,
轧辊
,
组织
,
磨损
杜三明
,
靳俊杰
,
肖宏滨
,
张永振
表面技术
doi:10.16490/j.cnki.issn.1001-3660.2015.06.001
目的:对比研究微/纳米Al2 O3等离子喷涂涂层的组织、力学及摩擦磨损行为。方法以纳米Al2 O3粉末为原料,利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出粒径分布在35~75μm的喷涂喂料,采用等离子喷涂技术在20钢基体上制备纳米Al2 O3涂层。采用商用微米Al2 O3喂料,以相同的喷涂工艺制备出微米Al2 O3涂层。对粉末、涂层的显微结构及涂层的磨损形貌进行表征,对比分析两种涂层的组织、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行为。结果与微米Al2 O3涂层相比,纳米Al2 O3涂层粒子间结合更为致密,使得其结合强度和显微硬度得到大幅度提高。在载荷750 g,转速1000 r/min的条件下,微米Al2 O3涂层的摩擦系数为0.41,而纳米Al2 O3涂层仅为0.34,并且摩擦系数值的波动幅度更为稳定。在不同转速下,纳米Al2 O3涂层的磨损率均降低明显。结论纳米Al2 O3等离子喷涂涂层组织致密,表现出了较好的力学性能和耐磨性。
关键词:
等离子喷涂
,
纳米Al2O3涂层
,
磨损
,
耐磨性
孙建亮
,
彭艳
,
张永振
,
陈素文
,
韩辉
钢铁
doi:10.13228/j.boyuan.issn0449-749x.20140733
根据筒节和轧辊的几何关系,得到了筒节上下表面接触弧长的几何方程;根据现场数据和有限元方法,得到了筒节上下表面接触弧长的变形方程;结合几何方程和变形方程,并基于赫希柯克公式计算了考虑弹性压扁的筒节接触弧长。由于筒节外端对轧制力的影响远远大于接触摩擦的影响,结合接触弧长模型和材料变形抗力模型,基于现场数据和优化算法,优化得到了外端应力状态影响系数,从而建立了大型筒节轧制力预报模型。结果表明:上下辊的接触弧长不等,上辊接触弧长稍大于下辊接触弧长,上辊压下量大于下辊压下量,上辊和下辊的接触弧长之比约为1.3左右;将模型应用到筒节轧制中,计算轧制力与实测轧制力平均误差为9.2%,模型计算精度较高,能够满足工业应用要求。
关键词:
大型筒节轧制
,
外端影响
,
轧制力模型
,
预报模型
孙建亮
,
张永振
,
彭艳
,
戚向东
,
韩辉
材料热处理学报
根据大型筒节的轧制和轧后冷却模型,模拟大型筒节轧制截面的应变率和轧后冷却速度曲线;结合Gleeble-3800对金属小试样2.25Cr-1Mo-0.25V钢进行了热压缩模拟实验,得出了多道次压缩的流变应力曲线;分析了小试样热变形后不同冷却方式对其组织形貌的影响和对后期正火晶粒细化的作用.结果表明,2.25Cr-1Mo-0.25V钢轧制过程心部大部分区域温度不变;轧制压下率低,心部应变率不足10%;道次间歇时间长,静态软化率高达95%,奥氏体晶粒回复长大;轧后空冷过程心部冷却速度缓慢,冷却后基体主要为粒状珠光体组织,经后期热处理晶粒不易细化,是造成组织遗传的主要原因;增大轧后冷却速度和降低冷却转变温度有利于后期热处理晶粒细化,采用喷淋-空冷联合冷却能充分利用大型筒节的轧后余热,冷却过程热应力较小,有利于促进后期热处理组织细化.
关键词:
大型筒节
,
2.25Cr-1Mo-0.25V钢
,
组织遗传
,
晶粒细化
,
联合冷却
陈跃
,
沈百令
,
张永振
,
倪锋
,
邢建东
钢铁研究学报
使用MM-200磨损试验机研究了石墨形态和铬含量对铸铁与石棉基摩擦材料配副时的干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蠕墨铸铁的磨损率最低;摩擦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片墨铸铁、蠕墨铸铁、球墨铸铁.蠕墨铸铁中,随着铬含量的增加,耐磨性能明显提高,摩擦系数略有降低.在高速、高载荷条件下,铬含量的质量分数达到1.5 %时,耐磨性可达普通蠕墨铸铁的4倍以上;随着载荷的增加,蠕墨铸铁的摩擦系数降低,磨损率提高.在高速条件下,摩擦系数降低的幅度比在低速条件下小.铬改善蠕墨铸铁干摩擦学性能的效果在高速使用条件下更为突出.
关键词:
铸铁
,
石墨形态
,
铬
,
干摩擦
,
摩擦学性能
吕乐华
,
孙乐民
,
上官宝
,
张永振
,
杨正海
机械工程材料
采用压制烧结方法制备了石墨质量分数为10%的铜基复合材料,并将其与QCr0.5铜合金组成摩擦副,在自制的销盘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进行了载流摩擦磨损试验,研究了摩擦速度和电流密度对复合材料起弧率、载流效率以及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并对复合材料的磨损形貌进了观察.结果表明: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大,复合材料的起弧率和磨损率逐渐增大,摩擦因数和载流效率逐渐降低;随着摩擦速度的增大,复合材料的起弧率、摩擦因数和磨损率均逐渐增大,而载流效率则逐渐减小;随着电流密度和摩擦速度的增大,复合材料在摩擦过程中的烧蚀变得越发严重,表面变得更加粗糙.
关键词:
铜基复合材料
,
起弧率
,
载流效率
,
摩擦因数
,
磨损率
倪锋
,
沈百令
,
张永振
,
龙锐
材料开发与应用
doi:10.3969/j.issn.1003-1545.2001.03.002
研究了两种碳化物((Fe,Cr)23C6型碳化物和(Fe,Cr) 7C3型碳化物)和3种基体组织(共析组织、马氏体组织和奥氏体组织)的高铬白口铸铁与淬火40Cr钢对磨时的干滑动摩擦磨损特性.试验结果表明,与(Fe,Cr)23C6型碳化物相比,(Fe,Cr) 7C3型碳化物有利于提高高铬白口铸铁的耐磨性,降低其摩擦系数;在高接触应力情况下 ,与马氏体和奥氏体基体的合金相比,共析组织基体的合金具有更大的摩擦系数,其耐磨性也更好.
关键词:
高铬白口铸铁
,
干滑动
,
摩擦系数
,
耐磨性
徐流杰
,
魏世忠
,
邢建东
,
季英萍
,
张永振
,
龙锐
材料热处理学报
doi:10.3969/j.issn.1009-6264.2007.02.029
利用自制的滚动磨损试验机,测试了4种高钒高速钢的磨损性能,利用回归方法建立了磨损量关于循环次数和基体中碳含量的二元方程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可较准确地预测高速钢的磨损性能;预测结果揭示,基体中碳含量为0.48%~0.50%时,基体组织主要为低碳板条马氏体,硬度高且韧性较好,可以同时有效的抵御显微切削及疲劳磨损,磨损性能最佳.当基体中碳含量过低时,基体中出现大量硬度很低的铁素体相,显微切削为高速钢的主要磨损机制,而碳含量过高时,基体主要为韧性差的高碳马氏体,高速钢以疲劳磨损为主,二者均导致耐磨性下降.
关键词:
高钒高速钢
,
滚动磨损
,
模型
,
回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