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宝中
,
张青
,
彭振国
,
杨国农
材料导报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Mg/Fe-NO3-LDHs前体,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镁铁物质的量比、pH值、反应温度及时间对产物结构和物相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合成条件(Mg、Fe物质的量比为3,pH值为9,反应温度为65℃,反应时间为4h).再以共沉淀法组装芬布芬-LDHs,利用XRD、FT-IR、UV、TG-DTA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插层量19.6%.测试芬布芬-LDHs在模拟肠液、生理盐水及蒸馏水中的缓释性能,结果表明其在不同的缓释介质中均具有较好的缓释效果.释放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芬布芬在LDHs层间的扩散是释放控制步骤.
关键词:
Mg/Fe-NO3-LDHs
,
芬布芬
,
插层组装
,
缓释
杜宝中
,
邰炜
,
骆薇
,
彭振国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724/SP.J.1077.2011.01293
以共沉淀法和离子交换法制备别嘌醇插层Zn/Al-NO3-LDH复合材料, 结合XRD、FT-IR、TG-DTA分析表明, 别嘌醇进入LDH层间与层板相互作用形成超分子结构, 提高了别嘌醇的耐酸性和热稳定性, 且共沉淀法制备的别嘌醇插层LDH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 提出了共沉淀法制备有机分子插层LDH过程中, 存在易于客体进行离子交换和包埋的溶胶-凝胶中间形态的假设, 可提高有机分子插层量.
关键词:
别嘌醇
,
LDH
,
intercalating assembly
,
composite
,
sustained-release
杜宝中
,
米海涛
,
杨渝
,
彭振国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以共沉淀法制备了间氨基苯甲酸插层水滑石(LDHs)复合材料,借助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热失重分析等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客体成功进入层间,层间距由0.79 nm扩至1.54 nm,并给出了层间排列模型,组装后依然保持良好的层状结构,且客体进入层间提高了自身的热稳定性.采用热聚合和引发剂引发聚合层间间氨基苯甲酸,引发剂质量大于0.05 g时,LDHs层间距由1.54 nm减小到1.43 nm和1.42 nm,间氨基苯甲酸单体在层间发生了聚合,推测了聚合机理.LDHs可以作为制备聚合物粒子的“微反应器”.
关键词:
类水滑石
,
间氨基苯甲酸
,
插层聚合
,
复合材料
杜宝中
,
邰炜
,
骆薇
,
彭振国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724/SP.J.1077.2011.01293
以共沉淀法和离子交换法制备别嘌醇插层Zn/Al-NO3-LDH复合材料,结合XRD、FT-IR、TG-DTA分析表明,别嘌醇进入LDH层间与层板相互作用形成超分子结构,提高了别嘌醇的耐酸性和热稳定性,且共沉淀法制备的别嘌醇插层LDH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提出了共沉淀法制备有机分子插层LDH过程中,存在易于客体进行离子交换和包埋的溶胶-凝胶中间形态的假设,可提高有机分子插层量.
关键词:
别嘌醇
,
水滑石
,
插层组装
,
复合材料
,
缓释
杜宝中
,
唐晓庆
,
彭振国
,
米海涛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724/SP.J.1077.2014.13354
以共沉淀法制各了磺基水杨酸插层Mg/Cu/Zn/Al-LDHs复合材料,借助XRD、FT-IR、TG-DTA等手段对样品测试表明,客体进入LDHs层间,层间距由0.832 nm扩至1.125 nm,推测了层间排列模型;EDS分析验证了插层后层板元素组成比接近理论比值,插层组装仍能保持良好的层状结构,且客体进入层间因静电和氢键等作用提高了热稳定性;同时由UV-DRS结果可知,插层LDHs复合材料对紫外线具有良好的屏蔽和吸收双重作用.
关键词:
类水滑石
,
磺基水杨酸
,
插层组装
,
紫外吸收与屏蔽
孙宇梁
,
王永生
,
田玉林
,
王均英
,
黄文学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11804/NuclPhysRev.32.03.341
彭宁阱是用于直接测量原子核质量的精确设备.为了保证彭宁阱的测量精度,需在阱中心产生精准的四极静电场,而四极静电场是通过对彭宁阱的核心电极施加合适的电压产生的.采用公式推导法和最小二乘法两种方法计算得到了LPT核心电极需加电压幅值.对于公式推导法,电压值完全从理论出发,经公式推导后计算得到;最小二乘法的出发点是使取样偏差的平方和最小,且通过仿真模拟考虑了电极的实际几何形状.由这两种方法得到的非四极项系数C4和C6,可用于估算因偏离理想四极电场所产生的实验误差.虽然这两种方法的出发点不同,但都可以在阱中心产生需要的四极电场.
关键词:
彭宁阱
,
质量测量
,
四极电场
,
电极电压
王永涛
,
臧勇
,
吴迪平
,
秦勤
钢铁
对轧机振动性质、致振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连轧机组中发生振动的F2、F3轧机进行的现场测试和分析发现,轧机振动以水平方向为主,轧辊和轧件上的振纹频率和振动频率相同,并且将最终振纹折算到轧制界面上后其长度与接触弧长相等.这说明振纹与接触弧有直接的联系.提出了CSP轧机的辊面振纹扩展致振机理,即轧机振纹是工作辊初始振纹在轧制过程中逐渐在辊面扩展形成,轧辊表面振纹引起并加剧了轧机的非正常振动.该理论对同类轧机振动抑制具有重要理论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
CSP轧机
,
振动
,
振纹
,
轧制界面
王永涛
,
臧勇
,
吴迪平
,
秦勤
钢铁
对轧机振动性质、致振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连轧机组中发生振动的F2、F3轧机进行的现场测试和分析发现,轧机振动以水平方向为主;轧辊和轧件上的振纹频率和振动频率相同,并且将最终振纹折算到轧制界面上后其长度与接触弧长相等。这说明振纹与接触弧有直接的联系。提出了CSP轧机的辊面振纹扩展致振机理,即轧机振纹是工作辊初始振纹在轧制过程中逐渐在辊面扩展形成,轧辊表面振纹引起并加剧了轧机的非正常振动。该理论对同类轧机振动抑制具有重要理论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
CSP轧机;振动;振纹;轧制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