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宝
,
徐平光
,
王建平
,
白秉哲
,
方鸿生
钢铁研究学报
探索了仿晶界型铁素体/粒状贝氏体复相钢用于制造热轧低碳高强度可焊钢筋的可行性与工业化前景.对不同铬含量的空冷贝氏体钢筋的组织、强韧性及可焊性等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含有0.25%铬的MnSi-Cr系低碳贝氏体钢在轧后空冷条件下得到含有约26%(体积分数)的仿晶界型铁素体的粒状贝氏体复相钢,其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伸长率(δ5)分别达到830 MPa、560 MPa和18%,实现了较好的强韧性配合,并且具有较好的可焊性,在用于制造500 MPa级大截面钢筋方面具有较大的市场化优势.
关键词:
仿晶界型铁素体
,
粒状贝氏体
,
复相组织
,
强韧性
,
钢筋
徐平光
,
方鸿生
,
白秉哲
,
杨志刚
金属学报
研究了仿晶界型铁素体/粒状贝氏体复相钢轧态组织的韧性与裂纹扩展特点.与单一粒状贝氏体组织相比,仿晶界型铁素体/粒状贝氏体复相组织具有更好的强韧性配合.适量仿品界型铁素体的存在增加了复相组织的协调变形能力.提高了裂纹形成功:同时使裂纹扩展路径弯曲、分叉,微裂纹尖端钝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裂纹扩展功.在粒状贝氏体转变的第二阶段(富碳亚稳奥氏体→马氏体/奥氏体(M/A岛)缓冷,已转变的马氏体将进行自回火,并提高残余奥氏体的热稳定性,从而使复相组织的裂纹扩展功得到明显提高.
关键词:
复相组织.仿晶界型铁素体
,
null
方鸿生
,
刘东雨
,
徐平光
,
白秉哲
,
杨志刚
机械工程材料
doi:10.3969/j.issn.1000-3738.2001.06.001
发现在粒状贝氏体组织中,控制其小岛尺寸、数量和分布,可获良好强韧性,研制出粒状贝氏体钢.首次用断续的仿晶界型铁素体作韧性相与粒贝结合,可获优良强韧性,并研制出此类复相钢.通过合金设计,在空冷条件下获得具有超精细结构的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贝氏体各层次单元由奥氏体膜包围,使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具有优良的强韧性,并研制出此类高强高韧钢.
关键词:
强韧性
,
粒状贝氏体
,
仿晶界型铁素体
,
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
黄进峰
,
方鸿生
,
徐平光
,
郑燕康
钢铁研究学报
研究了不同硅含量(0.7 %~2.4 %,质量分数,下 同)贝氏体铸钢的抗高应力磨损性能和失效机制。结果表明:高硅贝氏体铸钢的耐磨性能较 低硅钢显著提高,其磨损失重约是低硅贝氏体铸钢的1/2。这是因为硅使贝氏体铸钢在高应 力冲击磨损下表现出不同的失效机制。低硅(0.7 %)贝氏体铸钢由于韧性低、组织结构粗大 及树枝晶的微区成分偏析,故材料抵抗冲击的能力很低,常在表面还未形成强烈变形层(白 层)甚至变形层时,就在变形层和材料基体内产生裂纹并扩展,故低硅贝氏体铸钢的失效方 式为变形层和基体剥落机制。而硅含量为1.6 %~2.4 %的高硅贝氏体铸钢,因脆性的渗碳体 被韧性的残余奥氏体所代替,钢的韧性显著提高,失效方式表现为白层的剥落机制。
关键词:
贝氏体钢
,
铸钢
,
强韧性
徐平光
,
奂永慧
,
殷福星
,
长井寿
金属学报
对比研究了低碳钢带铸材不同处理状态钢带和薄板铸坯中不同位置切片的组织特征、晶体学织构和15%工程应变条件下的塑性异向性。结果表明, 带铸材试样中存在{111}与{114}特征织构, 织构强度均较弱;铸坯切片中存在{111}与{001}特征织构, 并且因局部凝固冷速不同存在明显的织构强度差异。两组低碳钢的法向异向性与平均晶粒尺寸的对数之间尽管均存在线性关系, 但斜率明显不同。分析表明法向异向性的晶粒尺寸依存性与钢带中织构的强弱有关, 由此提出了“ 有效织构强度比” 的概念, 从塑性变形理论的角度解释了微观组织对塑性异向性的影响。
关键词:
低碳钢
,
null
,
null
徐平光
,
方鸿生
,
白秉哲
,
杨志刚
金属学报
doi:10.3321/j.issn:0412-1961.2002.03.007
研究了仿晶界型铁素体/粒状贝氏体复相钢轧态组织的韧性与裂纹扩展特点.与单一粒状贝氏体组织相比,仿晶界型铁素体/粒状贝氏体复相组织具有更好的强韧性配合.适量仿品界型铁素体的存在增加了复相组织的协调变形能力.提高了裂纹形成功:同时使裂纹扩展路径弯曲、分叉,微裂纹尖端钝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裂纹扩展功.在粒状贝氏体转变的第二阶段(富碳亚稳奥氏体→马氏体/奥氏体(M/A岛)缓冷,已转变的马氏体将进行自回火,并提高残余奥氏体的热稳定性,从而使复相组织的裂纹扩展功得到明显提高.
关键词:
复相组织.仿晶界型铁素体
,
粒状贝氏体
,
裂纹扩展
徐平光
,
奂永慧
,
殷福星
,
长井 寿
金属学报
doi:10.3321/j.issn:0412-1961.2006.01.002
对比研究了低碳钢带铸材不同处理状态钢带和薄板铸坯中不同位置切片的组织特征、晶体学织构和15%工程应变条件下的塑性异向性.结果表明,带铸材试样中存在{111}与{114}特征织构,织构强度均较弱;铸坯切片中存在{111}与{001}特征织构,并且因局部凝固冷速不同存在明显的织构强度差异.两组低碳钢的法向异向性与平均晶粒尺寸的对数之间尽管均存在线性关系,但斜率明显不同.分析表明法向异向性的晶粒尺寸依存性与钢带中织构的强弱有关,由此提出了"有效织构强度比"的慨念,从塑性变形理论的角度解释了微观组织对塑性异向性的影响.
关键词:
低碳钢
,
铸钢带
,
塑性异向性
,
织构强度
,
晶粒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