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96)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含铜抗菌不锈钢的抗菌特性研究

南黎 , 刘永前 , 杨伟超 , , 李瑛 , 吕曼祺 , 杨柯

金属学报

本文研究了铁素体和奥氏体含铜抗菌不锈钢的抗菌特性及相关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含铜抗菌不锈钢具有优良的广谱杀菌作用,对本文选择的大部分革兰氏阴性菌(G-)和革兰氏阳性菌(G+)的杀灭率均在99.0%以上。通过铁素体抗菌不锈钢对大肠杆菌作用不同时间的研究证明,抗菌不锈钢的杀菌率和其与细菌作用时间有关,铁素体抗菌不锈钢与大肠杆菌作用150min左右时间后的杀菌率才会达到99.9%的最大值。原子力显微镜的观察表明,抗菌不锈钢对大肠杆菌的杀灭会表现为菌体内大量物质流失,细菌出现干瘪现象。电化学实验结果表明,抗菌不锈钢与大肠杆菌作用后,会由于其表面抗菌相中铜离子溶出的加快,而表现为其耐点蚀电位的下降。

关键词: 抗菌不锈钢 ,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 antibacterial rate , Escheichia coli

唑类缓蚀剂在铜表面的吸附机理

廉兵杰 , 石泽民 , , 赵起锋 , 王木立 , 姜云瑛 , 胡松青

表面技术 doi:10.16490/j.cnki.issn.1001-3660.2015.12.004

目的 对比三氮唑( TA)和苯并三氮唑( BTA)两种缓蚀剂的缓蚀性能,明确两种缓蚀剂在铜表面的吸附类型,并从实验和分子模拟角度解释其吸附机理. 方法 采用动电位极化曲线法测试两种缓蚀剂的缓蚀效率,采用吸附等温拟合方法确定两种缓蚀剂的吸附类型,采用分子模拟中的量子化学计算方法计算两种缓蚀剂在铜表面的吸附能、形变电荷密度和分波态密度等参数,深入揭示其吸附机理. 结果 在不同浓度下,BTA的缓蚀效率均大于TA. 两种缓蚀剂浓度与覆盖度的关系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其吸附自由能介于-35~-37 kJ/mol之间. BTA在铜表面的吸附能绝对值(顶位为4. 41 eV,桥位为4. 36 eV)要大于TA的吸附能绝对值(3. 28 eV),吸附过程发生了明显的电荷转移,电子云处于两个成键原子之间,且N原子s,p轨道与Cu原子d轨道发生重叠. 中性和质子化形式的两种缓蚀剂分子均可在铜表面发生平行吸附. 结论 由于BTA在铜表面的吸附能力强于TA,因此BTA的缓蚀性能优于TA. 两种缓蚀剂在铜表面既能发生化学吸附,又能发生物理吸附. 化学吸附是由于N原子的s,p轨道与Cu原子d轨道相互作用所致,物理吸附是由于中性分子的范德华相互作用和质子化分子的静电相互作用所致.

关键词: 唑类有机物 , 缓蚀剂 , 吸附机理 , 动电位极化曲线 , 密度泛函理论 , 分波态密度

含铜抗菌不锈钢的抗菌特性研究

南黎 , 刘永前 , 杨伟超 , , 李瑛 , 吕曼祺 , 杨柯

金属学报 doi:10.3321/j.issn:0412-1961.2007.10.011

研究了铁素体和奥氏体含铜抗菌不锈钢的抗菌特性及相关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含铜抗菌不锈钢具有优良的广谱杀菌作用,对本文选择的大部分革兰氏阴性菌(G-)和革兰氏阳性菌(G+)的杀灭率均在99.0%以上.通过铁素体抗菌不锈钢对大肠杆菌作用不同时间的研究证明,抗菌不锈钢的杀菌率和其与细菌作用时间有关,铁素体抗菌不锈钢与大肠杆菌作用150 min左右时间后的杀菌率才会达到99.9%的最大值.原子力显微镜的观察表明,抗菌不锈钢对大肠杆菌的杀灭表现为菌体内大量物质流失,细菌出现干瘪现象.电化学实验结果表明,抗菌不锈钢与大肠杆菌作用后,会由于其表面抗菌相中铜离子溶出的加快,而表现为其耐点蚀电位的下降.

关键词: 抗菌不锈钢 , 抗菌特性 , 杀菌率 , 大肠杆菌

差对矢量偏振贝塞耳-高斯光束聚焦场的影响

赵肇雄 , 刘勇

量子电子学报 doi:10.3969/j.issn.1007-5461.2009.06.001

利用Richarda-Wolf矢量衍射积分公式,获得矢量偏振贝塞耳-高斯光束经具有初级差的高数值孔径系统聚焦后的三维光场复振幅函数,模拟了不同差系数下聚焦光场的纵向分布,以及焦平面和光轴上的光强.研究表明,初级差的存在导致矢量偏振贝塞耳-高斯光束的会聚光场发生偏移和变形,焦平面光强的分布和光轴上的光强峰值都受初级差和入射光偏振态的共同影响,偏振态和初级差不影响聚焦光场在光轴上的对称分布.

关键词: 物理光学 , 贝塞耳-高斯光束 , Richards-Wolf矢量衍射积分 , 径向偏振 , 方位角偏振 ,

材料学中微观结构领域的计算方法

李燕峰 ,

材料导报

通过对材料微结构的合理建模,将物理和化学的计算方法应用在材料学领域,是近年来非常重要的材料研究设计和模拟的手段.对比分析了目前较为流行的材料学微观结构领域计算理论体系和方法,详细讨论了各自特点及应用的范围.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 分子动力学 , 蒙特卡洛

磁性介孔纳米硅微球的制备及药物释放行为研究

孔墨奇 , , 何勇菊 , 张鹏华

材料导报

以十八烷基三甲氧基硅烷为模板剂,在室温下制备了核壳结构Fe3O4介孔纳米硅球.颗粒拥有良好的均一性,粒径约为100 nm.采用液氮吸脱附分析得到其BET比表面积为1001 m2/g,BJH孔容为0.994 cm3/g.每个纳米微球中有且仅有一个直径约为20 nm的Fe3O4铁磁核.采用PPMS-9分析仪测得其拥有顺磁性且磁饱和值约为14.5 emu/g.这种磁性介孔纳米颗粒对阿司匹林的载药量能够达到34%(质量分数),在药物缓释方面拥有良好的前景.

关键词: 介孔 , , 磁性 , 药物缓释

基于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的MoO2氢还原工艺优化研究

程仕平 , , 王德志 , 王光君 , 吴壮志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法,建立了钼粉粒度、氧含量与还原工艺参数间关系的经验数学模型,绘制了双工艺参数与钼粉粒度、氧含量间关系的函数图,得出了制备钼粉的最佳工艺,即还原温度为950~1000℃,料层厚度为1.8~2.0 cm,推舟速度为90~100 min/boat.

关键词: 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 , MoO2 , 还原工艺

DNA分子材料电子输运研究进展

马松山 , 郭锐 , , 崔麦玲

材料导报

由于DNA分子在纳米电子学、分子电子学中具有广泛的潜在应用,对DNA分子中电子输运特性的研究备受关注.然而,目前对DNA分子电子输运特性的研究还未形成统一认识.阐述了DNA分子中的电子输运理论、实验研究进展.实验方面,DNA分子呈现出绝缘体、半导体、导体的各种可能结果都有报道;理论方面,主要形成了2种方法,一种是第一原理计算,另一种是基于哈密顿量模型的计算.

关键词: DNA分子 , 电子输运 , 分子器件

二元合金相图进展及基于第一性原理新方法

李燕峰 , , 刘小良 , 金展鹏

材料导报

材料设计已成为各国争相发展的技术之一,作为材料制备的索骥图,相图及其热力学参数的计算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概述了相图及热力学研究的进展,对比分析了经典的热力学计算方法和前沿研究,并着重分析了目前流行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和CALPHAD方法相结合的计算进展,提出并验证了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带温度参数的热力学数据计算方法,展望了此类方法对预测材料物性和冶金设计优化的前景.

关键词: 相图计算 , 第一性原理 , 密度泛函

a-C:F:H薄膜的化学键结构

肖剑荣 , , 李幼真 , 刘雄飞 , 马松山 , 简献忠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使用CF4和CH4为源气体,利用射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了a-C:F:H薄膜样品.采用拉曼光谱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薄膜的结构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研究发现:该膜呈空间网状结构,膜内碳与氟、氢的结合主要以sp3形式存在,而sp2形式的含量相对较少;在薄膜内主要含有C-Fx(x=1,2,3)、C-C、C-H2、C-H3等以及不饱和C=C化学键;同时,薄膜中C-C-F键的含量比C-C-F2键的含量要高.在不同功率下沉积的薄膜,其化学键结构明显不同.

关键词: a-C:F:H薄膜 , 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 , 低介电常数 , 化学键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10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