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锡真
,
李祝霞
,
王宁
,
田俊龙
,
赵凯
,
张英逊
,
欧立
,
刘敏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5.04.006
讨论了通过重核碰撞形成的复合体系破裂产生超重核的问题.评述了两种主要的理论模型:即早期发展的在碎化理论框架下的量子涨落理论和本课题组尝试发展的微观输运理论模型.概括阐述了微观输运理论研究197Au+197Au,238U+238U和244Pu+244Pu等反应的主要结果,即反应中产生的超重碎块的几率与...
关键词:
超重碎块
,
重核碰撞复合体系
,
量子涨落理论
,
微观输运理论
吴锡真
,
田俊龙
,
李祝霞
,
王宁
,
赵凯
,
张英逊
,
欧立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6.04.010
讨论了重核碰撞形成巨复合体系破裂的强阻尼反应产生超重核的问题. 评述了两种主要的理论模型: 唯象的多维朗之万模型和本课题组发展的微观输运理论模型. 概括阐述了微观输运理论研究反应 197Au+197Au , 238U+238U和244Pu+244Pu等的主要结果. 给出了反应中产生的超重碎块的几率与...
关键词:
超重碎块
,
重核碰撞巨复合体系
,
多维朗之万模型
,
微观输运理论
吴强华
,
张英逊
,
肖志刚
,
王仁仲
,
张嫣
,
李祝霞
,
王宁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11804/NuclPhysRev.33.03.251
采用ImQMD05模型分析了非对称反应体系40Ar+197Au,124Sn在中低能区(Ebeam =35~100 MeV/u)的半擦边反应的条件下的反应机制,并进一步探索了不同模型参数,如对称能斜率、碰撞参数等,对轻粒子并合不变中子质子产额之比角分布各向异性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对于出射动能大于每核...
关键词:
对称能
,
重离子碰撞
,
并合不变产额
,
角分布的各向异性
,
非对称反应体系
李庆峰
,
李祝霞
,
M.Bleicher
,
H.Stoecker
原子核物理评论
基于一个改进的微观动力学输运模型--极端相对论量子分子动力学(UrQMD),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从SIS能区到AGS和SPS能区,再到RHIC能区,入射能量跨5个数量级的重离子核反应及多个人们感兴趣的实验观测量,如粒子产额、集体流、核阻止以及两粒子HBT关联等.研究表明,不论单粒子观测量,还是两粒子关联...
关键词:
重离子核反应
,
UrQMD模型
,
状态方程
,
截面的介质修正
张英逊
,
卢晓华
,
赵凯
,
李祝霞
,
P.Danielewicz
,
M.B.Tsang
原子核物理评论
对称能的密度依赖形式对于中子星结构及其演化规律、不稳定核结构及其反应等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由于目前理论上预言的对称能密度依赖形式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确定对称能的密度依赖形式已经成为目前核物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丰中子核重离子碰撞是目前在实验室条件下确定对称能密度依赖形式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主要的理论...
关键词:
对称能
,
重离子碰撞
,
集体流
,
核核碰撞的阻止本领
吴锡真
,
赵凯
,
李祝霞
,
王宁
,
田俊龙
,
张英逊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11804/NuclPhysRev.30.03.221
迄今为止,人们合成的超重核都是缺中子的,无论是熔合-裂变反应还是碎化过程都无法使产物达到周期表的“东北区域”.而重核之间(如U核之间)的近垒大质量转移反应则可能是目前生成丰中子超重核和达到未知丰中子重核区域的唯一途径.在改进的量子分子动力学(ImQMD)模型结合统计模型框架内,研究了U+U等反应体系...
关键词:
大质量转移反应
,
超重核
,
U+U反应
,
丰中子重核
张英逊
,
李祝霞
,
周承双
,
曾敏儿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11804/NuclPhysRev.30.03.324
该工作提出了一个同位旋依赖碎块判断方法用以描述重离子碰撞过程中的碎块形成.利用该方法可以改善输运理论对于核子以及轻带电粒子产额的描写,其在计算中降低了发射核子产额、增加碎块(特别是丰中子碎块)的产额.对于丰中子轻带电粒子的增强主要出现在中心快度区.研究表明,该方法对于同位旋敏感的观测量,如n/p,,...
关键词:
同位旋依赖的碎块判断方法
,
同位旋敏感观测量
,
系统平衡度
,
重离子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