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益龙
,
杨刚
,
王兴安
,
杨小弟
钢铁
研究了淬火-等温-回火(Q-I-T)新工艺对60Si2CrVA弹簧钢显微组织的影响.通过残余奥氏体的测定、金相观测和TEM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淬火-等温(Q-I)处理后获得50%~60%马氏体M(针束状)+30%~40%贝氏体B+大于10%残余奥氏体A,组织;据统计贝氏体条宽度在100~500nm之间.哑单元尺寸在50~250nm之间,残余奥氏体以薄膜状分布于马氏体、贝氏体柬条之间;经400℃回火后残余奥氏体大量分解.并析出部分细小碳化物.与传统淬火回火工艺相比,新工艺组织得到分割细化,并获得复相组织.
关键词:
弹簧钢
,
淬火-等温-回火
,
贝氏体
,
复相组织
,
残余奥氏体
卜晓阳
,
吴敏
,
周家宏
,
杨小弟
,
陆天虹
,
李卉卉
应用化学
doi:10.3724/SP.J.1095.2011.00326
利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及圆二色谱(CD)等光谱方法研究了有机农药敌敌畏(DDVP)、乐果(DIM)、氧化乐果(OME)及生物农药申嗪霉素的有效成分吩嗪-1-羧酸(PCA)与端粒脱氧核糖核酸(DNA)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有机农药分子可能主要以嵌入模式与DNA结合,DDVP、DIM、OME以及PCA与端粒DNA之间的表观结合常数分别为:1.17×106、1.48×106、4.52×105和1.80×106 L/mol,与DNA结合能力的大小顺序为PCA>DIM>DDVP>OME.,这些有机农药分子明显不利于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性.有机农药分子的嵌入削弱了DNA碱基对之间的π-π堆积作用,对DNA的二级结构有一定的影响,使得DNA的双螺旋结构变得松散.
关键词:
有机农药污染物
,
脱氧核糖核酸
,
相互作用
,
嵌入模式
赵永昕
,
李莉
,
王坤
,
陆天虹
,
杨小弟
,
李卉卉
应用化学
doi:10.3724/SP.J.1095.2012.00523
制备了石墨烯(CRG)-壳聚糖(CS)修饰玻碳(CRG-CS/GC)电极,用循环伏安法和示差脉冲伏安法研究了五氯酚(PCP)的电化学行为,发现其氧化电流信号与GC电极相比明显增强,表明修饰电极对PCP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并能够加速电子传递.建立了一种灵敏简便、重现性好、稳定性好的测定PCP的新修饰电极方法,线性响应范围为1.00×10-7~1.00×10-5mol/L(R=0.9975),检测限为2.3×10-8mol/L( S/N=3).将该修饰电极应用于实际水样分析,回收率为97%~103%.
关键词:
石墨烯
,
修饰电极
,
电化学检测
,
五氯酚
李丽
,
汤勇铮
,
蒋园园
,
陆天虹
,
杨绪杰
,
杨小弟
应用化学
doi:10.3724/SP.J.1095.2012.00276
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X射线衍射、荧光光谱和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ATR-FTIR)光谱等方法,研究了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在纳米α-Al2O3粒子上的吸附行为.实验结果显示,NAD+的吸附量受pH值和离子强度影响较大,说明NAD+主要通过静电作用吸附在纳米α-A12O3粒子上.采用ATR-FTIR 光谱分析了不同pH值溶液中及被吸附的NAD+,发现吸附后的NAD+与溶液中NAD+的ATR-FTIR光谱相似,但磷酸根的吸收峰向高波数位移,说明磷酸根参与了表面静电作用.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 等温式.荧光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吸附剂α-Al2O3用量的变化,NAD+构象也发生变化.
关键词:
吸附
,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
静电作用
,
构象
李娜
,
肖迎红
,
鲁嘉
,
王延平
,
许崇正
,
杨小弟
应用化学
doi:10.3724/SP.J.1095.2013.20205
制备了羧基化石墨烯基聚吡咯复合物(CG/ppy)修饰电极,用循环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法研究了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并对修饰电极进行了恒流充放电以及循环稳定性测试.实验结果表明,CG/ppy显著提高了玻碳电极在电解液中的电流响应,降低了玻碳电极在电解液中的电阻,修饰电极的比电容可达584 F/g,且经过1000次循环后比电容仍保持初始值的81%.首次将羧基化石墨烯基聚吡咯应用于电化学领域,证实了CG/ppy修饰电极在该领域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羧基化石墨烯
,
聚吡咯
,
修饰电极
,
超级电容器
张银斗
黄金
杨坪金矿床赋存于下古生界丹凤群大草坝组变火山—沉积建造中,金矿化严格受层间挤压破碎(片理化)带控制,赋矿岩性为蚀变的二云石英片岩、绢云母石英片岩、绿泥石英片岩等变质岩及黄铁矿化石英脉,金矿化受变质、构造及次生氧化三重作用控制.对杨坪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控矿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总结了找矿标志,并指出了找矿方向.
关键词:
地质特征
,
控矿特征
,
找矿标志
,
找矿方向
,
杨坪金矿床
李晨辉
黄金
doi:10.3969/j.issn.1001-1277.2011.12.006
在野外调研基础上,通过对杨金沟金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和包裹体显微测温的分析,讨论了成矿条件和矿床成因.结果表明,该矿床赋存于古生代变质岩系与华力西晚期花岗岩接触带附近,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金矿石主要有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两种,金矿物以细粒—微细粒的包体金、裂隙金和晶隙金形式赋存于石英、黄铁矿等矿物的内部、晶隙或裂隙中;石英中主要发育气液二相包裹体、C02包裹体和含C02三相包裹体,成矿流体为中温(230 ~ 270℃)、中低盐度(3.37%~15.65%)、低密度(0.78~0.91 g/cm3)的NaCl-H20-C02体系.结合区内铜金矿床对比分析认为,杨金沟金矿床形成于板块俯冲后的伸展环境,金矿化与燕山晚期中酸性侵入体具有密切的时空和成因联系.
关键词:
地质特征
,
流体包裹体
,
杨金沟金矿床
,
延边东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