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德伟
,
刘海英
,
张林
,
孙奇
,
杨树华
,
宋茂付
,
郑海彤
,
张敏
材料热处理学报
采用OM、TEM和XRD对深层渗碳处理后H13钢的显微组织进行观测,研究了深层渗碳对H13钢显微组织和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渗碳后完全退火试样与渗碳后球化退火试样的渗碳层厚度均在3 mm以上,组织细密均匀,硬度提高30%~60%;渗碳后球化退火试样的晶粒更细小,基体上碳化物弥散分布并存在较多的亚结构,且表面硬度稍高于渗碳后完全退火试样.最佳深层渗碳处理工艺为1000℃下固体渗碳4h,接着进行球化退火(840℃保温4h,炉冷到740℃再保温4h,炉冷到500℃后空冷到室温),然后进行1030℃淬火10 min,最后进行560℃回火2次,每次2h.
关键词:
H13钢
,
深层渗碳
,
球化退火
,
完全退火
,
碳化物
徐建林
,
杨树华
,
高威
,
康昭
,
顾玉芬
,
张建斌
航空材料学报
doi:10.3969/i.issn.1005-5053.2012.1.012
采用电化学方法电沉积制得不同形貌及粒径的纳米锑颗粒,并在制备过程中使用OP-10对纳米锑颗粒表面进行了原位改性.通过TEM、XRD、FTIR等方法对纳米锑颗粒的形态、物相和包覆效果进行表征.结果显示,纳米锑颗粒的制备具有时间效应和电流效应.随着反应时间的加长,纳米锑颗粒粒径变大,且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团聚现象;电流密度在一定范围内,适当增大电流密度有利于纳米锑颗粒的形成.纳米锑颗粒的表面改性,主要是通过OP-10的长链分子结构与纳米锑颗粒之间的化学吸附以及OP-10的长链烷基分子之间的氢键、范德华力相互作用,分子链相互缠结,部分通过C-H键互相渗入,最终有效地包覆在纳米锑颗粒表面来达到其表面改性效果,同时在反应过程中醚键也起了一定作用.纳米锑颗粒在纯液体石蜡油中的分散稳定性能与其添加量有关,其最佳添加量为0.5%.
关键词:
纳米锑颗粒
,
制备
,
分散
徐建林
,
陈纪东
,
王智平
,
冉奋
,
杨树华
材料科学与工艺
为探讨表面分散剂对电化学制备铜粉的影响,以十二烷基硫酸钠、吐温20、吐温40和吐温80单独或复配作为表面分散剂,采用电化学法制备出不同形状、不同尺寸的纳米铜粉.利用XRD、TEM及FT-IR等手段对所制备的纳米铜粉的物相、形貌及粒径大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表面分散剂对采用电化学所制备的纳米铜粉的作用是不同的;十二烷基硫酸钠以双电层静电吸引机制和空间位阻效应防止纳米铜粉的氧化;吐温系列以强的空间位阻防止铜粉的团聚,其中以吐温80效果最佳;单一的表面分散剂均无法制备出无氧化、无团聚的纳米铜粉;将十二烷基硫酸钠和吐温80复配做为表面分散剂使用时,十二烷基硫酸钠的双电层静电吸引机制和吐温80强的空间位阻效应有效地防止纳米铜粉的氧化与团聚,可制备出20~50 nm、粒径均匀的纳米铜粉.
关键词:
纳米铜粉
,
电化学
,
表面分散剂
张军胜
,
任玉东
,
吴小波
,
迟庆来
黄金
doi:10.3969/j.issn.1001-1277.2010.04.007
杨树金矿开采10多年来,采区内留有大量的低品位矿石.结合当前黄金市场和矿山技术经济状况及低品位矿石开采技术条件,寻求最佳经济效果的工业指标,重新确定表内表外矿量;利用统计学原理对近3年来的矿山生产实际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在浮选工艺稳定的前提下,分析入选品位、矿石性质及操作水平对选矿回收率的影响,从而研究出符合矿山实际的最佳配矿方式,使低品矿石得到充分利用.
关键词:
低品位矿石
,
工业指标
,
配矿利用
,
杨树金矿
工程热物理学报
根据《吴仲华奖励基金章程》(吴奖[2008]01号),经各高等院校、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认真评选和推荐,吴仲华奖励基金理事会评审并确定授予青年学者戴巍、罗坤、唐桂华“吴仲华优秀青年学者奖”,授予程雪涛等10位同学“吴仲华优秀学生奖”。
关键词:
基金
,
奖励
,
评选
,
获奖者
,
中国科学院
,
青年学者
,
物理研究所
,
高等院校
工程热物理学报
根据《吴仲华奖励基金章程》(吴奖[2010]01号),经各高校、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遴选和推荐,以及吴仲华奖励基金理事会评审,决定授子钟文琪、张鹏、张明明、徐纲4位青年学者“吴仲华优秀青年学者奖”,授予顾超等13位同学“吴仲华优秀学生奖”。
关键词:
基金
,
奖励
,
获奖者
,
中国科学院
,
评选
,
青年学者
,
物理研究所
,
物理学会
钢铁
2012年2月22日是两院院士邵象华先生百岁华诞的大喜日子,2月21日上午,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为邵象华院士百岁华诞举办了隆重的座谈会。座谈会会场一幅以长城和中国钢铁工业为背景的巨型彩色喷绘画卷蕴喻了邵象华院士的成长经历和学术贡献。座谈会高朋满座,群贤毕集。中国材料界学术泰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师昌绪院士、中国工程院名誉院长徐匡迪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院士、
关键词:
师昌绪院士
,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中国工程院
,
学术贡献
,
钢铁工业
,
中国科学院
,
成长经历
,
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