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玉
,
林志峰
,
李相波
,
程文华
,
付玉彬
材料导报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4.22.008
采用电化学阳极氧化方法在锌表面制备了氧化膜,并研究了氧化膜的表面形貌、元素组成和耐蚀性.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S)研究制得的氧化膜表面形貌及元素组成;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分析氧化膜表面元素价态;通过Tafel曲线和交流阻抗谱(EIS)研究氧化膜的耐蚀性并探讨其耐蚀机理.结果表明:氧化膜中主要成分为ZnO和CeO;电流密度能够影响氧化膜的表面形貌和元素组成,进而影响到氧化膜的耐蚀性.在一定范围内,膜层中铈含量随电流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电流密度为12 mA/cm2时,膜层中铈含量达到最高,耐蚀性最好;锌表面含铈氧化膜主要抑制了锌腐蚀的阴极过程.
关键词:
锌
,
稀土金属
,
阳极氧化
,
耐蚀性
赵晓非
,
杨瑞枫
,
苗雨芳
,
章军
,
林志峰
腐蚀学报(英文)
doi:10.11903/1002.6495.2013.308
采用室温溶胶-凝胶法在热镀锌板表面成功制备得到了锌锆复合物纳米膜,采用扫描电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X光电子能谱(XPS)及辉光光谱(GDOES)等手段对所得薄膜的微观形貌、结构进行分析;同时采用电化学手段对锌锆复合物纳米膜的耐蚀性进行评价.结果证实,现有条件下所得薄膜致密、均匀地附着于热镀锌板表面;除含有一定数量的结构水外,膜主要成分为Zn及Zr的复合物.此外,电化学结果证实,与热镀锌板基材相比,涂覆锌锆复合物纳米膜有效提高了材料在腐蚀介质中的耐蚀性能.
关键词:
锌锆复合物纳米膜
,
微观结构
,
耐蚀性能
,
热镀锌板
,
溶胶-凝胶法
武传杰
,
林志峰
,
李相波
,
马伯江
,
许立坤
腐蚀学报(英文)
doi:10.11903/1002.6495.2013.305
研究了粉末渗锌涂层钢在3.5%NaCl溶液、人工海水(ASW)和天然海水(NSW)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渗锌层主要成分为Zn-Fe合金.渗锌涂层在3.5%NaCl溶液中的腐蚀速率要大于ASW和NSW.这可能是由于两种介质中含有的成分能够与Zn反应,生成更难溶的物质堆积于涂层表面,导致腐蚀速率降低.
关键词:
粉末渗锌涂层
,
腐蚀
,
电化学阻抗谱
,
极化曲线
魏建文
,
林志峰
,
何泽瑜
,
和凯凯
,
耿琳琳
,
廖雷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15541/jim20160293
以蔗渣为原料,以ZnCl2为活化剂制备出活性炭AC,并用KOH对活性炭AC进行二次活化制备活性炭KAC.用热重法测定材料的CO2吸附脱附性能,傅里叶红外光谱、氮气物理吸附-脱附和扫描电镜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KAC具有优异的CO2吸附性能,在60℃下其对CO2吸附量可达3.45 mmol/g,而AC的CO2吸附量仅有1.79 mmol/g.KAC的CO2吸附能力明显优于AC.循环吸附脱附的结果表明,经过5次吸附-脱附,材料的吸附量无显著变化,表明材料具有良好的再生性能.傅里叶红外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活性炭材料的特征峰基本一致,活性炭表面官能团中羟基和羧基可以使活性炭表面的极性增大.氮气物理吸附-脱附和扫描电镜结果表明材料都具有发达的孔径结构,但KAC的孔径结构比AC更发达,因此其对CO2的吸附能力也更强.
关键词:
蔗渣
,
活性炭
,
二次活化
,
二氧化碳
,
吸附
周余国
,
刘继顺
,
欧阳玉飞
,
何兆波
,
高启芝
黄金
doi:10.3969/j.issn.1001-1277.2008.11.003
介绍了卡林型金矿称谓的演变及不同学者在卡林型金矿认识上的差异,通过分析这些不同称谓演变和认识上的差异,结合笔者多年来在滇黔桂"金三角"地区的找矿实践和思考,认为:对卡林型金矿应"只求同"(要求其最基本的表面的特征相同或相似),"须存异"(容矿岩石、产出地质背景、成因等有所不同),卡林型金矿本身不具有成因意义,不是一种成因类型;判别卡林型金矿有4条标准;依据4条标准,将卡林型金矿定义为区带上_集中分布的(超)微细、浸染、中低温热液矿床.
关键词:
卡林型金矿
,
判别标准
,
再定义
郭士强
,
朱殿瑞
,
李福军
腐蚀与防护
油田油管属中高含硅钢管,在热浸镀锌过程中通常产生"圣德林效应",致使镀层结合力差,易起皮脱落。多次试验表明,向锌液中添加多元合金及热浸镀过程中使用振荡器可有效抑制"圣德林效应"(Sandelin effect)的产生。
关键词:
高硅钢
,
圣德林效应
,
合金化
王海珊
,
史铁林
,
刘世元
,
冯奎景
,
廖广兰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doi:10.3969/j.issn.1007-4252.2008.01.032
在应用林尼克结构干涉测量系统进行测量时,发现系统存在一个近似为二次曲面的测量误差.根据光学干涉系统的测量原理,分别对林尼克结构干涉测量系统的相移器误差、摄像机误差和光学系统误差进行了分析,确定光学系统误差是干涉测量系统的主要误差源,其中显微物镜焦点轴向误差是产生系统测量误差曲面的主要原因.以平面为实验测量样件,应用测量系统对参考光臂显微物镜的不同轴向位置进行了测量,通过分析测量结果验证了焦点轴向误差对系统测量误差的影响,并与理论结果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
林尼克结构干涉测量系统
,
系统测量误差
,
焦点轴向误差
,
相移器误差
,
摄像机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