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奕
,
毛协民
,
欧阳志英
,
鲁鑫
,
魏霓
,
杨虎
,
杨荣杰
上海金属
doi:10.3969/j.issn.1001-7208.2007.01.008
研究Bi元素对高硅铝基耐磨材料A390合金摩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由于Bi的熔点仅有270℃,在摩擦过程容易融化而渗出,形成有效的铋润滑膜,对摩擦表面起到自润滑作用,降低了合金的摩擦系数,也改善了摩擦性能的稳定性,使合金的磨损量及摩擦表面的温度降低.缩短了材料磨损的不均匀阶段.Bi的最佳加入量为2%~3%.
关键词:
A390合金
,
Bi相
,
Si相
,
自润滑性
,
耐磨性
张国良
,
颜达峰
,
舒江
,
欧阳志英
,
袁鹏斌
腐蚀与防护
在埋地钢质管道阴极保护系统维护中,发现了若干问题,如IR降、杂散电流、埋地长效参比电极、阴极保护电源装置选择和安装等,本文针对上述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
管道腐蚀
,
阴极保护
,
IR降
,
杂散电流
宋延沛
,
毛协民
,
董企铭
,
周国锋
,
欧阳志英
功能材料
通过离心法制备了外径290mm,内径130mm,高72mm,WCp/Fe-C复合材料工作层厚度25~30mm的厚壁环形试样.通过光镜、扫描电镜和性能试验设备研究了两种不同WCp体积分数WCp/Fe-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耐磨损性能和抗热疲劳性能,并与硬质合金和高铬铸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WCp体积分数在80%和65%左右的两种WCp/Fe-C复合材料,其抗拉强度达到了320和348MPa,冲击韧性均>4J/cm2,硬度为HRC63.5和HRC61.5.20和40N载荷下的耐磨性分别达到208.33、90.91和127.06、57.14,抗热疲劳性能优良.与硬质合金和高铬铸铁相比,WCp/Fe-C复合材料的冲击韧性、抗热疲劳性能以及20和40N载荷下的耐磨性均有大幅度提高.
关键词:
离心铸造
,
WCp/Fe-C复合材料
,
WCp体积分数
,
性能
舒志强
,
袁鹏斌
,
欧阳志英
,
龚丹梅
,
白雪明
金属学报
doi:10.11900/0412.1961.2016.00406
采用力学性能测试、组织观察等方法研究回火温度对26CrMo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6CrMo钢经540~690 ℃回火,随回火温度升高,显微组织中α相基体逐渐发生回复与再结晶,组织中马氏体形态逐渐消失,碳化物先在马氏体板条边界呈片状或棒状析出,逐渐演变为颗粒状弥散分布,690 ℃时碳化物在晶界聚集长大、球化。随回火温度升高,26CrMo钢强度逐渐降低,塑性、韧性逐渐增大;不同回火条件下,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延伸率和冲击功满足API 5DP标准中各级别钻杆要求。随回火温度升高,26CrMo钢总冲击功、起裂功和裂纹扩展功均逐渐增大,裂纹扩展功是起裂功的3倍以上,且两者比值变化不明显,表现出良好的抗裂纹扩展能力。不同回火温度下冲击性能的变化与其强度、塑性变化密切相关,冲击韧性好坏主要由塑性大小决定。
关键词:
26CrMo钻杆钢
,
回火温度
,
显微组织
,
强塑性
,
冲击韧性
舒志强
,
袁鹏斌
,
欧阳志英
,
龚丹梅
,
白雪明
金属学报
doi:10.11900/0412.1961.2016.00406
采用力学性能测试、组织观察等方法研究回火温度对26CrMo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6CrMo钢经540~690℃回火,随回火温度升高,显微组织中α相基体逐渐发生回复与再结晶,组织中马氏体形态逐渐消失,碳化物先在马氏体板条边界呈片状或棒状析出,逐渐演变为颗粒状弥散分布,690℃时碳化物在晶界聚集长大、球化.随回火温度升高,26CrMo钢强度逐渐降低,塑性、韧性逐渐增大;不同回火条件下,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延伸率和冲击功满足API 5DP标准中各级别钻杆要求.随回火温度升高,26CrMo钢总冲击功、起裂功和裂纹扩展功均逐渐增大,裂纹扩展功是起裂功的3倍以上,且两者比值变化不明显,表现出良好的抗裂纹扩展能力.不同回火温度下冲击性能的变化与其强度、塑性变化密切相关,冲击韧性好坏主要由塑性大小决定.
关键词:
26CrMo钻杆钢
,
回火温度
,
显微组织
,
强塑性
,
冲击韧性
钢铁
进行相关热力学计算以研究高温燃烧过程二垩英生成的条件.计算得到:①在体系存在过剩氧即完全燃烧时不会产生二垩英;②当有固体碳沉积时也不会生成二垩英,因固体碳在热力学上比含二垩英的含碳物更稳定.另一方面,实际上即使在1 073 K完全燃烧条件下(即体系显著过剩氧)也有二垩英生成,原因是在实际燃烧炉中含碳微粒不可能完全烧尽.从热力学角度假设不发生碳沉积,计算得出二垩英在1 073 K高温和高CO/CO2比范围内会生成.实际考虑的条件放在燃烧炉内含碳微粒的周围.在有含碳微粒存在条件下,即使反应2CO→C+CO2(碳沉积)发生,C+CO2→2CO反应(CO生成;含碳微粒被CO2氧化)也会同时发生,导致在含碳微粒周围保持一个高的CO/CO2比,由此产生二垩英.假设在含碳微粒周围存在高CO/CO2比的异质位置,则认为二垩英会形成.
关键词:
燃烧过程
,
二垩英生成
,
含碳微粒
,
热力学
钢铁
氯来源、种类和燃烧物中氯浓度对燃烧过程中二垩英生成有重要影响.在实验燃烧炉中研究1 073K温度下上述三种因素对燃烧过程二垩英生成的影响.二垩英生成浓度在相同氯源和种类条件下与燃烧物中氯含量几乎成正比,且受氯源明显影响.如有机氯化合物或无机氯化物.即使对无机氯化物,在有活性氯存在时也会生成高浓度二垩英,如由盐和面粉形成的水化物中的活性氯.
关键词:
氯源
,
氯种类
,
燃烧过程
,
二垩英/呋喃
,
水化物
,
PV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