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
,
王晓东
,
沈俭一
,
周立幸
,
张涛
催化学报
描述了一个适于气/固体系的宽温区、高灵敏的微分吸附热测定装置. 在该装置中,吸附放热由Setaram公司热流式微量热量计测定,吸附量由MKS公司电容式压力传感器测定. 此外,设计、制作了可在高真空和宽温区内进行吸附热测定的试样池以及对高活...
关键词:
氢
,
气/固吸附体系
,
微分吸附热
,
微量热量计
,
误差分析
陈亮
,
沈俭一
催化学报
doi:10.1016/S1872-2067(11)60342-2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高Co含量的Co/SiO2费托合成催化剂,并向其中添加一定含量的间苯二酚-甲醛树脂凝胶,结果表明,催化剂在393 K干燥时,树脂会发生分解,因而仅有少量的含碳凝胶残留在催化剂中.然而,少量碳凝胶的存在显著增加了催化剂的还...
关键词:
高负载钴
,
二氧化硅
,
间苯二酚-甲醛树脂
,
费-托合成
,
微量吸附量热
,
活性位数目
赵鹬
,
冯宏枢
,
谢建新
,
沈俭一
催化学报
doi:10.3724/SP.J.1088.2011.01204
用浓硫酸在170℃下处理聚苯,发生了磺化和碳化过程,生成了一种酸性树脂-碳复合材料.其比表面积为14 m2/g,与磺酸基相关的强酸量为1.2 mmol/g,氨吸附量热测定的起始吸附热较高,表明表面磺酸基没有形成焦硫酸根;部分磺酸基在400...
关键词:
酸性树脂-碳材料
,
聚苯
,
磺化
,
碳化
,
醚化
,
甲基叔戊基醚
沈俭一
催化学报
探讨了吸附量热技术及其在测定固体表面酸碱性中的应用. 使用NH3和CO2为探针分子,吸附量热技术能够定量地描述固体表面酸碱中心的数目和强度分布. 结合原位红外光谱,还能够详细地了解表面酸碱中心的性质: 金属氧化物表面的Lewis酸中心和碱中心分别是表面配位不饱和的金属离子和氧负离子, Brinste...
关键词:
吸附量热
,
氨
,
二氧化碳
,
吸附
,
表面酸性
,
表面碱性
上官荣昌
,
葛欣
,
邹琥
,
李康
,
张维光
,
沈俭一
催化学报
以共沉淀法合成的铬镁铝类水滑石为前体,制备了一系列不同原子比的铬镁铝复合氧化物,研究了其对二氧化碳氧化丙烷制丙烯反应的催化性能.采用微量吸附量热技术,以CO2和NH3为探针分子定量地表征了样品表面酸碱中心的强度和数量,并与其催化性能进行了...
关键词:
类水滑石
,
铬镁铝复合氧化物
,
微量吸附量热
,
二氧化碳
,
丙烷
,
氧化脱氢
,
丙烯
张维光
,
葛欣
,
孙磊
,
王喜章
,
沈俭一
催化学报
研究了活性炭负载的Fe催化剂在乙苯脱氢与逆水煤气变换偶合反应中的催化活性,考察了催化剂中的铁物相,添加Li, Na和K等碱金属以及CO2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实验表明, Fe3O4可能是偶合反应的活性相. 在CO2气氛中,适当还原度的、经碱金属元素调变后的Fe/AC的催化活性较好,苯乙烯的选择性明显提...
关键词:
铁/活性炭催化剂
,
乙苯
,
脱氢
,
逆水煤气变换
,
偶合反应
,
微分吸附量热
韩承辉
,
李智渝
,
沈俭一
材料导报
采用钛酸丁酯水解和肼还原醋酸铜的方法制备出TiO2-Cu2O复合氧化物,研究了TiO2-Cu2O复合光催化剂在可见光照射下光催化降解活性艳红X-3B的性能,考察了催化剂组成、催化剂投加量、溶解氧、H2 O2等对光催化反应的影响,探讨了Cu2O及TiO2-Cu2O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机理.结果表明,...
关键词:
纳米Cu2O
,
TiO2-Cu2O复合氧化物
,
活性艳红X-3B
,
光催化
傅玉川
,
孙清
,
沈俭一
催化学报
,用DMM代替甲醇进行重整制氢是一种为燃料电池提供移动氢源的新方案.DMM重整制氢需要兼具酸性和金属的双功能复合催化剂,其中酸性组分应当具有很高的DMM水解活性.硝酸处理的高表面积酸性碳材料H-HSPRC(由酚醛树脂碳化得到)具有很高的D...
关键词:
甲缩醛
,
重整
,
双功能催化剂
,
表面酸性修饰
,
酸性碳材料
,
氢气
刘学军
,
顾晓东
,
沈俭一
催化学报
研究了一系列锐钛矿担载的钒氧化物催化剂的表面性质. X射线衍射和Raman光谱表明, 8%V2O5/TiO2催化剂上的V2O5处于单层分散状态. 程序升温还原研究表明,单层分散的钒物种较易被还原,而形成多聚态和晶态后钒物种的还原温度升高....
关键词:
氧化钒
,
二氧化钛
,
负载型催化剂
,
表面酸碱性
,
氧化还原性
,
异丙醇
,
脱水
,
脱氢
,
氧化脱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