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必恩
,
张廉正
,
郝志刚
,
曾一兵
,
潘慧铭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合成了不同乙烯基含量的MQ树脂;探讨了不同因素(乙烯基硅橡胶分子量、含氢硅油种类、SiH/CH=CH2比例、填料种类)对于加成型有机硅橡胶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当乙烯基硅橡胶的分子量在65万时,所制得的硫化胶拉伸强度远远大于分子量为10万的硫化胶.MQ树脂具有较好的增强效果,当MQ树脂乙烯基含量为2.87%时,其拉伸强度达到了6.30 MPa,但与SiO2增强的硫化胶相比,其撕裂强度较差.聚硅氧烷分子量越大,制得的硫化硅橡胶物理力学性能愈好.交联剂中的硅氢和生胶中的乙烯基比值为1∶3较好,它既能保证交联完全,又不致产生气泡.
关键词:
有机硅
,
加成型
,
橡胶
,
性能
汪国杰
,
潘慧铭
膜科学与技术
doi:10.3969/j.issn.1007-8924.2001.06.002
用干/湿相转化成膜法制备了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PVDF-HFP)为基材的对称微孔膜,该膜可用于塑料锂离子电池的聚合物电解质.通过扫描电镜、孔隙率和湿膜电导率,主要考察了成膜工艺中干态处理的环境因素,温度和湿度对所制微孔膜的形态和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较低的温湿度下干态处理铸膜液,易形成小颗粒为主的对称性微孔膜;而在较高的温湿度下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形成的微孔膜从有致密皮层的不对称结构转变为对称有缺陷海绵体结构.采用FT-IR研究了成膜机理,证明铸膜液在低温处理后形成了γ晶型的结晶结构.
关键词:
相转化法
,
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
,
对称膜
,
形态
,
聚合物电解质
刘国军
,
张桂霞
,
曾汉民
,
潘慧铭
,
李建宗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采用原位乳液聚合法成功制备了高性能的聚丙烯酸酯/纳米SiO2有机-无机复合压敏胶孔液.结果表明:纳米粒子能有效地被分散到纳米量级并以此量级与原位生成的聚丙烯酸酯复合,纳米粒子的引入能同时提高乳液的内聚力和剥离强度,可制得初粘力>20#球、持粘力>100 h、180°剥离强度达到11 N/25 mm以上的高性能孔液型压敏胶.700 L釜进行的放大性实验无残渣或凝胶生成,性能也与小试结果一致.
关键词:
聚丙烯酸酯
,
纳米SiO2
,
有机-无机复合
,
压敏胶
,
乳液
汪国杰
,
周震涛
,
潘慧铭
,
黄静
,
梁栋
,
权天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用自交联的方法制备了一种以聚丙烯酸甲酯(PMA)为基材、含丙二醇碳酸酯(PC)和LiClO4电解液的凝胶型聚合物电解质.考察了电解液含量和聚合物结构对离子导电性能、电化学稳定性等的影响,并将所得结果与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基材的相应体系做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聚合物含量较大时,聚合物的链结构对离子导电行为有较大的影响,具有刚性链结构的PMMA比具有柔性链结构的PMA更不利于相应凝胶型电解质离子的传递;而在聚合物含量较小时,聚合物的结构对凝胶型电解质的离子导电行为的影响较小.以27%(质量)的交联PMA为基材、摩尔比为12∶1的PC-LiClO4为增塑电解液而制备的凝胶型电解质,具有良好的粘附性能和较高的室温电导率(4.8×10-3 S/cm).循环伏安的研究结果表明,PMA体系的阳极分解电压在4.7 V(vsLi+/Li).
关键词:
聚丙烯酸甲酯
,
离子导电率
,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
,
增塑剂
,
电化学稳定性
侯有军
,
任力
,
宁平
,
陈志泉
,
潘慧铭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采用种子微乳液聚合工艺和单体半连续滴加法合成了聚丙烯酸酯微胶乳.考察了乳化剂、电解质、丙烯酸单体和氨水等因素对聚合反应稳定性和粒子大小及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增大乳化剂总量或提高SDS/NP-40配比,得到的微胶乳粒径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同时粘度增大;添加少量电解质,可以有效地降低微胶乳的粘度;适量丙烯酸单体参加共聚有利于提高体系的稳定性,降低乳胶粒径,但过多会影响胶膜的耐水性;氨化反应不但没有降低粒径,反而有所增加;微胶乳的平均粒径控制在40 nm~60 nm范围内.
关键词:
微胶乳
,
微乳液聚合
,
聚丙烯酸酯
,
粒径控制
汪国杰
,
潘慧铭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为探索聚合物结构对相应凝胶电解质稳定性, 特别是中低温热稳定性的影响,本研究对于丙烯碳酸酯/高氯酸锂分别与PMMA、PMA、丁腈胶 以及PVDF制备的凝胶电解质,进行了热失重和等温热失重的研究.结果表明,由PMMA和PMA形 成的凝胶电解质的热稳定性都较好,优于丁腈胶为基材的体系.由PVDF形成的凝胶电解质由 于不断晶化,导致对电解液的保持能力欠佳,用添加PMMA的方法改善了其热稳定性.
关键词: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
,
热稳定性
,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
聚偏氟乙烯
侯有军
,
薛峰
,
潘慧铭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采用种子微乳液聚合工艺和单体半连续滴加法合成了聚丙烯酸酯微胶乳,用FT-IR、DSC、GPC等分析手段研究了微乳聚合物的分子结构.FT-IR和DSC测试结果显示出三种单体都参与了共聚反应,无均聚物存在,合成的丙烯酸酯微乳共聚物的Tg值约为18.30℃,明显高于理论值(7.3℃).GPC分析和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进一步说明丙烯酸酯微乳聚合物具有很高的分子量(约105数量级),微乳胶膜有较高的硬度和优良的抗冲击性,同时又具有很好的拉伸性能.
关键词:
微胶乳
,
微乳液聚合
,
聚丙烯酸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