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12720)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TiO2薄膜锂化工艺及其性能研究

, 卢盖 , 高鹏程 , 毕孝国 , 孙旭东

人工晶体学报

本文以钛酸四丁酯(Ti(OC4H9)4)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在ITO导电玻璃基片表面制备了均匀透明的TiO2薄膜.使用X射线衍射仪表征了薄膜的晶型结构.通过电化学方法对TiO2薄膜进行锂化,研究了TiO2薄膜的厚度、热处理温度和外加电压对薄膜锂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镀膜层数为4层,热处理温度为400℃时,TiO2薄膜Li+存储能力最强.当TiO2薄膜相对参比电极外加电压为±2V时,Li+可充分进入薄膜并与之结合形成蓝色化合物LixTiO2,变色效果最为明显.

关键词: TiO2薄膜 , 锂化 , 电致变色 , 溶胶-凝胶

不定型TiO2薄膜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电极过程动力学特性

毕孝国 , 修稚萌 , , 孙伟 , 孙旭东

材料与冶金学报 doi:10.3969/j.issn.1671-6620.2009.02.009

通过熔胶一凝胶法在ITO导电玻璃基片表面制备一层TiO2薄膜,将其在空气中分别进行150℃×2h,200℃x2 h和250℃×2 h的热处理,形成不定型TiO2薄膜修饰电极.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镜对薄膜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将该修饰电极作为工作电极,与作为参比电极的饱和甘汞电极、作为辅助电极的铂黑电极、作为电解质溶液的碳酸丙烯酯+高氯酸锂一起构成三电极测试体系.根据该电极的循环伏安曲线测试结果讨论了该电极过程的动力学特征,分析了扫描参数和薄膜的热处理温度对电极过程动力学的影响.

关键词: TiO2薄膜 , 电致变色 , 修饰电极 , 电极过程

稀土Ce掺杂六方相WO3光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

, 张忠琪 , 钟洪禄 , 张宇 , 张晨 , 荆生雨

材料导报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5.22.004

采用溶胶-凝胶工艺制备了Ce掺杂六方相WO3光催化剂.Ce掺杂的摩尔分数分别为0、2%、5%和10%.分别采用XRD、SEM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表征了催化剂的结构和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Ce掺杂提高了WO3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Ce掺杂摩尔分数为5%、热处理温度为400℃、催化剂用量为0.2g时,WO3催化卉剂的光催化活性最好,甲基橙降解率最大,反应2h的降解率为85.2%.

关键词: 光催化 , 六方相WO3 , 稀土掺杂 , 甲基橙

TiO2薄膜的制备及其电致变色性能

, 王刚 , 刘旭东 , 毕孝国 , 孙旭东

材料导报

采用溶胶-凝胶工艺在ITO导电玻璃基片表面制备了均匀致密的TiO2薄膜.采用XRD和TG-DTA表征了薄膜的结构和热重特性,使用电化学工作站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研究了TiO2薄膜的电致变色性能.结果表明,外加电压控制在±2V、热处理温度为250℃时,TiO2薄膜为不定形结构,具有较好的电致变色特性,注入电荷密度为5.13 mC· cm-2,循环可逆性K值为0.49,着色态透光率在60%以下,着色态、褪色态光谱透过率相差20%.

关键词: Ti02薄膜 , 电致变色 , 溶胶-凝胶 , 热处理

焰熔法制备单晶体生长室内的燃烧特性

刘旭东 , 毕孝国 , 唐坚 , , 董颖男

材料研究学报

以氢气和氧气的燃烧为基础,研究了焰熔法生长单晶体过程中生长室内的燃烧特性.结果表明:在O2和H2的流量分别为6 L/min和20 L/rain条件下炉膛中心最高温度为3504.3 K,根据这个结果可确定晶体生长的位置或确定在已知位置晶体生长所需要的最佳流量;随着H2流量的增大,生长室内中心和径向的温度都逐渐提高,而最高温度的位置随着O2流量的增大而逐渐向下移动,中心O2流量每增大1 L/min,最高温度的位置向下移动5mm,在距喷嘴110mm处的温度平均升高230℃左右;H2分布圆直径对生长室内中心与径向的温度分布、O2的冲击深度和开始燃烧位置的影响很小.

关键词: 材料合成与加工工艺 , 焰熔法 , 单晶体 , 生长室 , 燃烧特性

Ce掺杂六方相WO3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解水制氢性能

, 王刚 , 董颖男 , 周文平 , 毕孝国

人工晶体学报

采用溶胶-凝胶工艺制备了Ce掺杂六方相WO3光催化剂,Ce掺杂的摩尔分数分别为0、1%、2%、3%和5%.采用XRD和SEM表征了催化剂的结构,研究了Ce掺杂、热处理温度对WO3催化剂结构和光解水制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e掺杂提高了WO3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Ce掺杂摩尔分数为2%、热处理温度为400℃、催化剂用量为0.2g时,Ce掺杂WO3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最好,光解水制氢速率为6.5,μmol/h.

关键词: 光催化 , 六方相WO3 , Ce掺杂 , 制氢

物污垢形成的传热传质模型

曹生现 , 孙嘉伟 , 刘洋 , 张艳辉 , 杨善让 , 徐志明

工程热物理学报

为研究循环冷却水中微生物污垢的形成,本文综合考虑微生物的传质和吸附过程,建立了微生物污垢形成的传热传质模型。该模型基于微生物生长动力学原理,建立了水质参数与污垢热阻的关联关系,并考虑了微生物比生长速率、致垢物质的沉积与脱除速率。通过微生物污垢动态模拟实验,对相关参数进行分析测量,以验证该传热传质模型准确性。实验结果表明:由该模型计算的污垢热阻预测值能够与实验结果很好吻合,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其综合预测误差为5.8%。

关键词: 微生物污垢 , 传热传质模型 , 水质参数 , 微生物生长动力学

Cr(Ⅵ)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张根成 , 许洁艳

应用化学 doi:10.3724/SP.J.1095.2010.90268

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CD光谱法研究了K_2Cr_2O_7与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 铬(Ⅵ)使BSA的紫外吸收降低,峰位红移,表明铬(Ⅵ)与BSA发生较强的相互作用;铬(Ⅵ)酸根离子与BSA形成基态复合物导致BSA内源荧光猝灭,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该反应的热力学参数,ΔG~θ<0,ΔH~θ和ΔS~θ分别为-12.60 kJ/mol和56.60 J/(mol·k),表明上述作用过程是一个熵增加、自由能降低的自发分子间作用过程,铬(Ⅵ)酸根离子与BSA之间以静电作用力为主;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确定了铬(Ⅵ)与血清白蛋白中色氨酸残基之间的距离r=2.85 nm;同步荧光和CD光谱研究表明,铬(Ⅵ)使BSA的二级结构发生改变,α-螺旋含量降低,色氨酸残基所处环境的极性减小.

关键词: 铬(Ⅵ) , 血清白蛋白 , 荧光光谱 , 圆二色谱

光谱法研究氨基己酸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郭兴家 , 郭闯 , 姜玉春 , 佟健 , 康平利 , 安如彬 , 韩晓伟

应用化学 doi:10.3724/SP.J.1095.2010.90855

利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圆二色(CD)光谱研究了模拟生理条件下的氨基己酸(ACA)与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 实验结果分析表明,氨基己酸对BSA的内源性荧光具有猝灭作用,属于动态猝灭过程. 计算了2种温度下ACA-BSA体系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反应的热力学参数ΔG、ΔH和ΔS分别约为-21.00 kJ/mol、-0.64 kJ/mol和-72.00 kJ/(mol·K),由此推出了二者主要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形成摩尔比为1∶ 1的复合物. 依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得二者之间的结合距离为2.3 nm. 位点取代实验指出氨基己酸主要结合在位点Site I. CD光谱表明,氨基己酸诱导了BSA分子二级结构变.

关键词: 氨基己酸 , 血清白蛋白 , 荧光猝灭 ,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圆二色光谱 , 位点取代实验

水相合成 CdS纳米晶标记血清白蛋白

徐力 , 郭轶 , 解仁国 , 庄家骐 , 王连英 , 杨文胜 , 李铁津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doi:10.3969/j.issn.1007-4252.2003.02.019

利用水相中直接合成的 CdS纳米晶,与血清白蛋白( BSA)进行偶连标记.通过分子筛层析 对标记后的血清白蛋白进行纯化,在紫外灯下即可观察到标记蛋白的荧光.对 CdS纳米晶标记 后的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光谱的研究表明,标记蛋白后的 CdS纳米晶其荧光无明显淬灭.

关键词: 量子点 , 偶连标记 , 血清白蛋白 , CdS纳米晶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1272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