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海
,
王靓靓
,
牛运峰
,
鲁道荣
金属功能材料
在碱性条件下,以硫酸盐为基础溶液,酒石酸钾钠和柠檬酸钠为络合剂,在A3钢表面电镀黄铜合金薄膜.用XRD研究在不同温度、不同电流密度条件下及加入添加剂γ-APS的黄铜合金镀层的微观结构.用SEM和EDS研究在不同电镀时间下黄铜合金镀层的表面形貌和组成.结果表明,电流密度对镀层微观结构影响最为明显,在最佳电镀工艺条件温度为35 ℃,电镀时间8 min,电流密度为15 mA/cm2时电镀出的Cu-Zn黄铜合金,镀层结晶晶粒均匀,镀层中Cu:Zn质量比为64:36.加入添加剂γ-APS后得到的黄铜合金镀层结晶晶粒更加均匀致密且呈现金黄色.
关键词:
黄铜
,
无氰电镀
,
微观结构
,
织构系数
牛运峰
,
鲁道荣
,
燕逸飞
表面技术
doi:10.3969/j.issn.1001-3660.2011.03.022
采用正交实验法设计多种氨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的水解工艺条件,在冷轧钢表面制备硅烷膜,通过对比每种条件所得硅烷膜样品在3.50%NaCl溶液中的塔菲尔极化曲线,获得了最佳水解工艺,并用稳态极化曲线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该工艺制备的硅烷膜对冷轧钢耐蚀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硅烷、乙醇、去离子水的体积比2:10:88,水解温度40.0℃,溶液pH=13.0为最佳水解工艺条件;在该条件下形成的硅烷膜可大幅度提高冷轧钢在3.50%NaCl溶液中的耐蚀性能.
关键词:
氨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
,
硅烷膜
,
冷轧钢
,
耐蚀性能
,
水解工艺
王靓靓
,
鲁道荣
,
牛运峰
金属功能材料
在碱性条件下,以硫酸盐为基础溶液,酒石酸钾钠和柠檬酸钠为络合剂,在 A3 钢表面电镀黄铜合金薄膜.用 XRD 研究在不同温度、不同电流密度条件下及加入添加剂γ-APS 的黄铜合金镀层的微观结构.用SEM和EDS研究在不同电镀时间下黄铜合金镀层的表面形貌和组成.结果表明,电流密度对镀层微观结构影响最为明显,在最佳电镀工艺条件温度为 35℃、电镀时间 8 min、电流密度为 15 mA/cm2 时电镀出的 Cu-Zn 黄铜合金,镀层结晶晶粒均匀,镀层中 Cu:Zn 质量比为 64:36.加入添加剂γ-APS 后得到的黄铜合金镀层结晶晶粒更加均匀致密且呈现金黄色.
关键词:
黄铜
,
无氰电镀
,
微观结构
,
织构系数
谢修璀
,
宋明涛
,
郝焕锋
,
王贤武
原子核物理评论
基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正在研制的兰州重离子治疗专用装置(HITFiL)的参数和指标,对从回旋加速器到同步加速器之间中能传输段的纵向束流匹配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根据主加速器的注入要求,在束运线上采用了散束器以降低束流动量分散,从理论上分析了中能传输段末端可能实现的最小动量分散和达到最小动量分散的条件,讨论了散束效果与初始动量分散、束团相宽和漂移长度的关系。并利用MathCAD程序对束团在束运线上的纵向运动进行了跟踪模拟,使用PBO-Lab程序进行了验算,得到了当散束器射频电压为102kV时,末端动量分散为最小值2.764×10-4。进一步提出了中能传输段的基本参数,也为下一步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
HITFiL
,
散束器
,
能散
,
纵向运动
,
束流匹配
陈静涛
,
赵玉萍
,
徐政
,
顾其胜
材料导报
用红外光谱分析了重组胶原蛋白和牛源I型胶原蛋白的结构,并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了两种胶原蛋白的形貌.结果表明,两种胶原蛋白的红外光谱存在显著差异,牛源I型胶原蛋白的红外光谱呈典型的三螺旋结构特征,而重组胶原蛋白的红外光谱呈变性胶原蛋白特征;重组胶原蛋白的红外光谱在1024 cm-1附近有很强的丝氨酸侧基C-O伸缩振动吸收峰;牛源I型胶原蛋白分子形成胶原纤维,重组胶原蛋白没有纤维存在,重组胶原蛋白与牛源I型胶原蛋白的分子构型和聚集结构不同.研究结果将为胶原基生物医学材料和组织工程支架的设计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胶原蛋白
,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
场发射扫描电镜
敖登高娃
,
稀土
doi:10.3969/j.issn.1004-0277.2008.04.018
以氟罗沙星-Tb3+作为络合物荧光探针,提出了一种新的荧光方法测量牛血清白蛋白.在pH=8.4的条件下,牛血清白蛋白(BSA)能使氟罗沙星(fleroxscin,FLX)-铽(Tb3+)位于545nm处的特征荧光显著增强,该特征峰的荧光强度与BSA的浓度成正比.根据这一性质,利用荧光光谱建立了一种测定牛血清白蛋白的新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5.0×10-7mol·L-1~8.0×10-6mol·L-1,检测限为3.2×10-8mol·L-1,该法用于新生牛血清中牛血清蛋白的测定,回收率为95%~102%.
关键词:
氟罗沙星
,
Tb3+
,
牛血清白蛋白
,
荧光分析
陈晓波
,
李崧
,
康栋国
,
王水锋
,
宋增福
,
陈鸾
,
吴正龙
,
马辉
,
李辉
,
郭敬华
量子电子学报
doi:10.3969/j.issn.1007-5461.2006.02.005
以荧光光谱为手段,研究了药物利复星(Levofloxacin)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作用和影响,研究了它的荧光淬灭现象.在向该溶液滴加利复星时,观察不到激发峰的明显移动,而发射峰出现了新颖的现象,原有的353.1 nm的发射峰强度明显的减弱;新出现了峰位位于450.4 nm的新的荧光发射峰.利复星-BSA体系的猝灭过程不是因为分子扩散和碰撞所引起的动态猝灭,而是分子之间结合形成了化合物所引起的静态猝灭.利复星的离解常数为Kd=3.39×10-5mol/L.利复星的能量转移效率为50%时给体和受体之间距离的R0=1.81×10-7cm,利复星和牛血清白蛋白的能量转移效率为E=0.351,根据这些计算结果可以知道利复星和牛血清白蛋白的色氨酸残基的结合位置为r=2.01×10-7cm.
关键词:
光谱学
,
利复星
,
荧光猝灭
,
牛血清白蛋白
,
结合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