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80)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石油钻断裂原因分析

吕拴录 , 张宏 , 许峰 , 历建爱 , 乐法国 , 康相千

机械工程材料

为查明某油井钻断裂原因,对钻断口形貌、材料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钻断裂属于疲劳断裂;断裂原因主要是材料韧性不足及螺纹形状不规则(存在尖角),存在应力集中,易在此处形成疲劳裂纹源.

关键词: 钻铤 , 疲劳断裂 , 失效分析

离子交换膜改性的研究进展

穆永信 , 三反 , , 金美珊

膜科学与技术

总结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对于离子交换膜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表面改性、掺混改性的原理、特点及其改性实例,多项研究表明,采用等电沉积、有机溶剂浸融、离子体表面涂层、有机物表面涂层、射线辐射、添加剂共混等技术手段可改善离子交换膜的某些特定性能,应用前景广阔.

关键词: 离子交换膜 , 改性 , 表面 , 掺混

MWCNT/poly(MMA-AM)杂化膜的原位聚合制备及其苯与环己烷的吸附-溶胀性能

宇星 , 沈江南 , , 杜春慧 , 吴礼光 , 高从堦

功能材料

多壁碳纳米管(MWCNT)经HNO3/H2SO4 混酸氧化处理、二氨基-二苯甲烷化学修饰后,得到胺功能化多壁碳纳米管(MWCNT-NH2);通过原位聚合制备多壁碳纳米管/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酰胺共聚物杂化膜.采用拉曼光谱、红外光谱、扫描电镜表征了多壁碳纳米管化学修饰前、后的结构和形貌;采用扫描电镜和zeta电位仪分析了杂化膜的结构和表面荷电特性;实验考察了杂化膜在苯、环已烷中吸附-溶胀性能.研究结果显示,MWCNT—NH2/poly (MMA-AM)杂化膜的表面zeta电位随MWCNT-NH2填充量的增加而增大,MWCNT—NH2在杂化膜中分散性较好;在碳纳米管填充量相同的情况下,MWCNT—NH2/poly(MMA-AM)杂化膜的苯平衡吸附溶胀度与苯/环己烷吸附-溶胀选择性大于MWCNT/poly(MMA-AM)杂化膜.MWCNT—NH2/poly (MMA-AM)杂化膜的苯平衡吸附-溶胀度与苯/环己烷平衡吸附-溶胀选择性随MWCNT—NH2填充量的增加而增大;而MWCNT/poly(MMA-AM)杂化膜的苯平衡吸附-溶胀度随MWCNT填充量的增加略有增大,苯/环己烷平衡吸附-溶胀选择性随MWCNT填充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研究结果表明,MWCNT—NH2/poly(MMA-AM)杂化膜对苯/环己烷具有苯优先选择吸附-溶胀的特性,且苯优先选择吸附-溶胀的特性随杂化膜中MWCNT—NH2填充量的增加而更加显著.

关键词: 多壁碳纳米管 , 化学修饰 , 杂化膜 , zeta电位 , 吸附-溶胀性能

纳米CeO2对Al2O3/Cr2O3陶瓷涂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 李建国 , 李广东 , 杜茂华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doi:10.3969/j.issn.1004-244X.2008.03.014

采用亚音速氧乙炔火焰喷涂制备涂层.通过在Al2O3/Cr2O3为基的陶瓷粉体中添加不同数量的纳米CeO2,探讨其对涂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CeO2的加入使喷涂层的显微组织得到改善,喷涂层的耐磨性、结合强度、显微硬度得到提高.且随着纳米CeO2加入量的增加,涂层的性能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纳米CeO2加入量为3%时,涂层中孔隙最少,涂层细化且致密,结合强度最高,显微硬度达到最高,耐磨性也最好.

关键词: 纳米CeO2 , 陶瓷涂层 , 显微组织 , 耐磨性

反相微乳液中纳米 SiO2粒子的合成及其杂化膜的制备和性能表征?

程诚 , , , 吴礼光

功能材料 doi:10.3969/j.issn.1001-9731.2015.22.014

在以两亲性三嵌段大分子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PEO-PPO-PEO,F127)为表面活性剂、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油相介质、正硅酸乙酯(TEOS)为前驱体、氨水为水解催化剂的反相微乳液中合成纳米 SiO 2粒子,进而采用微乳液原位聚合法制备 SiO 2/PMMA 有机-无机杂化膜.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和透射电镜分析反相微乳液中纳米 SiO 2粒子的形成与形貌.通过聚合过程中体系粘度的变化探讨纳米SiO 2粒子对成膜过程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表征了SiO 2/PMMA 杂化膜的结构,结合气体渗透实验考察杂化膜的 CO 2/N2分离性能.结果表明,在反相微乳液体系中增加 TEOS 的投加量,有利于更多纳米 SiO 2粒子的形成,但对原位聚合成膜过程的抑制作用增强.由于两亲性大分子 F127的保护作用,原位聚合成膜后纳米 SiO 2粒子较均匀地分散在杂化膜中.杂化膜的CO 2、N2渗透性及 CO 2/N2渗透选择性表现出随TEOS 投加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 TEOS投加量为4.0 mL 时,制备的 SiO 2/PMMA 杂化膜的CO 2渗透系数为1.64×105 Barrer,CO 2/N2渗透选择性可达27.31.

关键词: 反相微乳液 , 纳米SiO2粒子 , 原位聚合 , 杂化膜 , 气体分离

吸附相反应技术制备双金属Ag-Ni催化剂用于硝基苯液相加氢

蒋新 , 董克增 , 海华 ,

催化学报 doi:10.3724/SP.J.1088.2010.00137

采用吸附相技术在乙醇-水体系中分别制备了硅胶和高岭土负载的Ag-Ni双金属催化剂,并用于硝基苯低温液相加氢制苯胺反应.考察了催化剂中Ni含量和Ni/Ag比对催化剂形貌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岭土或硅胶负载的催化剂在Ni/Ag=5(摩尔比)时活性较高,且都存在一个最佳Ni含量,分别为0.04%和0.03%.在相同条件下,以高岭土负载的Ag-Ni催化剂的活性和苯胺收率更高.

关键词: 吸附相反应技术 , , , 双金属催化剂 , 硝基苯 , 液相加氢

离子液体微乳液中纳米AgCl的合成及AgCl/poly(MMA—co—AM)杂化膜的渗透汽化分离

滕燕 , , 杜春慧 , 吴礼光

复合材料学报

以离子液体氯化-1-十二烷基甲基咪唑(C12 mimCl)为表面活性剂,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丙烯酰胺(AM)混合物为油相构筑的反相微乳液合成AgCl纳米粒子。通过微乳液聚合制备AgCl/poly(MMA—co—AM)杂化膜,用于苯-环己烷混合物的渗透汽化分离。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透射电镜(TEM)分析AgCl纳米粒子的形貌及结构,利用XRD和SEM分析了杂化膜中AgCl粒子的形貌及结构,通过杂化膜的苯-环已烷混合物(质量分数50%,30℃)的渗透汽化实验分析了杂化膜的分离性能。结果表明:纳米AgCl粒子的平均粒径和粒子数随微乳液中AgNO3浓度(CAgNO3)的增大明显增加;增加微乳液中C122mimCl浓度(CC12mimCl),有利于形成数量较多、平均粒径较小的纳米AgCl粒子;AgCl/poly(MMA—co—AM)杂化膜中AgCl粒子粒径较小,且均匀分散于poly(MMA—co—AM)基材中;随着CAgNO3的增加,杂化膜的渗透通量明显增大,分离因子先增大后减小;而随CC12mimCl的增加,杂化膜的分离因子持续增大,渗透通量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杂化膜的分离因子最高可达5.0,渗透通量约为490g·m^-2·h^-1,表现出较好的分离性能。

关键词: 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 , 反相微乳液 , 纳米AgCl粒子 , 杂化膜 , 渗透汽化

氧化石墨烯/聚氨酯杂化膜的原位聚合构建及气体渗透性

赵丽 , 陈雨霏 , , 吴礼光

复合材料学报 doi:10.13801/j.cnki.fhclxb.20140721.005

采用Hummers法制备了3种不同氧化程度的氧化石墨烯(GO),通过聚氨酯(PU)单体(4,4’-二异氰酸苯酯(MDI)和1,4-丁二醇(BDO))与GO的原位聚合构建了GO/PU杂化膜.利用XRD、Raman、FTIR和TEM等表征了GO的结构;探讨了GO填充量对GO/PU杂化膜的形貌和CO2、N2渗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不同氧化程度的GO均呈完全剥离状态,为半透明片状结构;随着氧化程度的增加,拉曼D峰与G峰的相对强度比分别为0.947、1.103和1.245;GO的氧化程度对GO在溶剂和杂化膜中的分散性有较大影响,氧化程度越高,分散性越好.GO/PU杂化膜的CO2、N2渗透系数及CO2/N2渗透选择因子均随GO填充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当中等氧化程度的GO(M-GO)与(MDI+ BDO)的质量比为1.0%时,M-GO/PU杂化膜的CO2渗透系数为63.6×10-13 cm3 (STP)/(cm· Pa·s),其中STP表示标准温度及压力,CO2/N2渗透选择因子可达48.5;填充适量的GO能显著提高GO/PU杂化膜的CO2渗透性及CO2/N2渗透选择性.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 聚氨酯 , 原位聚合 , 杂化膜 , 气体渗透性

复合陶瓷柱钎焊变形的研究及其控制

李盛 , 吴爱萍 , 邹贵生 , 彭真山 , 任家烈

机械工程材料 doi:10.3969/j.issn.1000-3738.2001.10.006

复合陶瓷柱钎焊后,由于陶瓷、金属线膨胀系数的不同,在柱中产生较大的残余应力和变形,从而影响其使用性能.通过试验,研究了影响柱变形的因素和规律.结果表明,钢套的强度和厚度、钎料的厚度、熔点及强度是影响柱焊后变形的主要因素.采用高屈服极限或者较厚的钢套时钎焊变形较小;钎料厚度较厚时钎焊变形较大.采用低熔点、低屈服极限的Sn基活性钎料可显著地降低钎焊变形,基本可以满足柱工作的表面凸起量要求.

关键词: 复合陶瓷 , 钎焊变形 , 活性钎料

微尺度反应技术及其在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蒋新 , 李元朴 ,

硅酸盐通报 doi:10.3969/j.issn.1001-1625.2004.05.015

回顾了微尺度反应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纳米材料制备中所展现的广阔前景.根据约束反应空间的边界特性,反应空间被分为软约束型和硬约束型两大类,具体讨论了在反相胶束、吸附层、硅酸盐的层状间隙、微孔道等微尺度空间中的反应过程和特性.

关键词: 微尺度反应技术 , 纳米材料 , 过程原理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8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