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108)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五种二元过渡金属氧化物界面上的相互作用、非晶相结构及催化性能(Ⅰ) 界面非晶相分散作用及体相晶相剩余率的提出

, 李丽 , 韩基新 , 韩维

无机材料学报

通过固相热反应,以十种不同的配比和不同的焙烧制度,在MoO3中分别掺杂Fe2O3、V2O5、TiO2(锐钛矿型)、WO3和ZrO2,制得五种二元氧化物的系列试样.应用XRD、BET、FT-IR、DSC、半导体气敏特性和催化反应探针等表征技术,较系统地研究了这些组分氧化物形成二元氧化物时界面的非晶相分散结构及催化性能,并提出了相应的亚单层的非晶相分散模型.本文首先报道应用XRD,FT-IR和BET表征界面的非晶相分散.研究结果发现,各个组分氧化物的表面大小不同,但每一对组分氧化物在相互掺杂时,在界面上发生了组分氧化物的亚单分子层(meta-monolayer)的非晶相分散以及某些表面化学反应,前者的非晶相含量具有本征性的分散阈值,后者则生成新的化学物种.根据BET比表面积,求算了各组分氧化物在不同二元氧化物中每100m2的不同的非晶相分散阈值.XRD晶相定量分析和FT-IR差谱法(the differential spectra method)联合证明了非晶相新物种的存在,首次发现非晶相新物种的IR特征吸收峰与分子键价结构的关联.

关键词: 二元过渡金属氧化物界面结构 , non-crystalline phase interface and its dispersed threshold value , bulk crystal residual ratio , characterizations (XRD , BET and FT-IR) , null

镧掺杂钛酸钡纳米晶陶瓷元件的湿敏特性

刘静波 , , 郑春萍 , 古林夫 , 徐利华 , 李文超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doi:10.3969/j.issn.1007-4252.2000.02.007

用溶胶-凝胶法,以部分醇盐为原料及非醇溶剂醋酸作催化剂,以不同镧源为掺杂物,在不同工艺条件下合成了一系列镧掺杂钛酸钡基纳米晶,经埋渗电极和等静压成型,烧结并封装为陶瓷元件.利用RLC阻抗电桥测试了元件室温电阻值与饱和盐溶液蒸汽湿度的关系,同时应用RQ-1型气敏测试仪测定了元件对乙醇、苯、丙烯、氢气等的敏感特性.实验结果显示:经1300℃/1h烧结、以9mol%乙醇镧掺杂的元件具有线性良好的阻湿特性、灵敏度适中及响应时间较快,且对上述非水气体无敏感特性,表明该湿敏元件的抗干扰性及选择性较好.应用XRD及SEM对纳米晶及陶瓷元件分别进行了物相分析、原始晶粒尺寸测定及陶瓷元件显微结构的观测.

关键词: 钛酸钡 , 纳米晶粉末 , 湿敏特性

热挤压对铝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郑晶 , 马光 , ,

稀有金属 doi:10.3969/j.issn.0258-7076.2006.z2.033

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和万能拉伸试验机等手段考察了粒度为50~80 μm的Si颗粒增强Al-Si复合材料在热挤压前后的显微组织及室温拉伸性能.结果表明:以17.3:1的挤压比热挤压后复合材料组织的均匀性得到了明显改善;复合材料挤压材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延伸率较压渗材普遍提高;热挤压没有改变复合材料的断裂机制,由于挤压后颗粒分布均匀等原因,使复合材料的塑性得到改善.

关键词: 热挤压变形 , Si/Al , 金属基复合材料 , 显微组织 , 力学性能

五种二元过渡金属氧化物界面上的相互作用、非晶相结构及催化性能(Ⅱ)—DSC、半导体气敏特性、催化活性与亚单层分散模

, 李丽 , 韩基新 , 李永战 , 韩维屏

无机材料学报

应用DSC、半导体气敏特性、催化活性及亚单(分子)层分散模型共四项表征技术,进一步研究了五种二元氧化物的界面结构及其特性,DSC曲线的放热峰及吸热峰分别与界面化学反应、晶格畸变和瓦解、熔化、烧结以及固溶体的形成相关,导电性能的测试证明这些二元氧化物属于N-型半导体,对邻二甲苯具有气敏特性,其灵敏度在化学吸附的初期阶段与邻二甲苯蒸气浓度呈线性关系,催化选择性及转化率的测定证明V2O5-MnO3及WO3-MoO3体系对邻二甲苯选择性氧化为苯酐具有催化活性,其非晶相MoO3及V2O5的活性较为显著,尤其当二元氧化物的组成接近分散阈值Dt时,选择性最佳,为了解释大的分散阈值Dt与小的比表面积之间的关系,经计算机编程计算,在分子水平及纳米尺度上提出了球形八面体密置的亚单层分散模型并求得了模型的七个参数,通过讨论亚单层分散与非晶相结构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晶相损失的机理以及作为催化剂的非晶相结构对热的亚稳特性。

关键词: 元过渡金属氧化物界面结构 , characterization (DSC

铈、镧掺杂BaTiO3 基纳米晶的合成与表征

刘静波 , , 郑春萍 , 谷林夫 , 李文超

功能材料

以非全醇盐为原料并避开传统的醇类有机溶剂,利用溶胶-凝胶法以醋酸为介质兼作均相催化剂,按不同配比及工艺条件合成了分别掺杂铈或镧的BaTiO3基纳米晶.利用DTA-TG、XRD、FT-IR、XRF、SEM以及陶瓷元件气湿敏特性等测试手段对纳米晶进行了表征,确定了制备浓溶胶前驱体的优化工艺:酸度、温度、浓度、配比、混合次序、干燥方式等;测定了多晶粉体的原始晶粒粒度、纯度、晶相、软团聚颗粒外观形貌、粒度分布等.

关键词: 掺杂 , 纳米晶 , 合成 , 表征 , 钛酸钡

挤压态X20镁合金固溶处理过程中Al2Ca的形成机理

谢辉 , 贾磊 , 张金龙 , , 吕振林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对Ca含量为2wt%的挤压态X20镁合金在410℃固溶处理20 h,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结合能谱分析(EDS)以及透射电镜(TEM)对固溶处理前后的组织进行了表征,利用XRD衍射仪考察了固溶处理前后合金的相组成.结果表明,经固溶处理后,合金初始组织中β-Mg17Al12相的数量明显减少,同时析出新相Al2Ca.Al2Ca的形成可归结于残余β-Mg17Al12中高的Ca原子所造成的Mg原子被Ca原子取代,同时Al2Ca相自身高的结构稳定性也是其在Mg-Ca和Al-Ca系竞争析出中胜出的原因.

关键词: 挤压态镁合金 , 组织 , 金属间化合物Al2Ca , 相确定

铝合金焊接及铸件补焊工艺宰

成军 , 李建莉 , 谢辉 ,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doi:10.3969/j.issn.1004-244X.2008.05.008

采用交流方波氩弧焊机对薄板铝合金的焊接工艺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分析铝合金焊接的工艺特性.探讨铝合金铸件缺陷常规补焊工艺和专用补焊工艺的特点,推荐在特殊条件下的几种专用补焊方法.选用合适的焊接规范参数,可以实现焊缝成形控制,并能获得较好的焊接质量.针对不同缺陷类型和缺陷位置,合理选择补焊工艺.可以更有效地提高补焊质量和补焊效率.

关键词: 铝合金 , 补焊 , 铸件 , 缺陷 , 焊接工艺

Al/Si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热力学特性的研究

郑晶 , 马光 , 吴澎 ,

稀有金属 doi:10.3969/j.issn.0258-7076.2006.z2.002

研究了高增强相含量Al/Si复合材料压力熔渗法制备工艺,复合材料内的自由孔隙和硅颗粒的分布均匀,同时研究了Al/Si复合材料的特性和断裂行为,通过金相组织分析和断口观察表明,复合材料的断裂行为主要是由于硅颗粒的脆裂性而引起的,并且由此向材料内部延伸最后导致复合材料断裂失效;特别研究了复合材料在高精度热机械分析仪下的热膨胀行为,实验得出Al/Si复合材料的平均线性热膨胀系数在(8~10)×10-6/℃范围内,并随着硅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实验基于Turner的模型进行,实验测得Al/Si复合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与理论计算值的存在差别,这是由于理论模型没有考虑材料制备过程中粉末形状,粒度、第二相颗粒不可避免的不均匀分布,孔隙度以及剪切应力对热膨胀性能的影响,其结果与预测相符合.

关键词: Al/Si复合材料 , CET , 断裂 , 压力熔渗

五种二元过渡金属氧化物界面上的相互作用、非晶相结构及催化性能(Ⅱ)DSC、半导体气敏特性、催化活性与亚单层分散模型

, 李丽 , 韩基新 , 李永战 , 韩维屏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321/j.issn:1000-324X.2003.03.023

应用DSC、半导体气敏特性、催化活性及亚单(分子)层分散模型共四项表征技术,进一步研究了五种二元氧化物的界面结构及其特性.DSC曲线的放热峰及吸热峰分别与界面化学反应、晶格畸变和瓦解、熔化、烧结以及固溶体的形成相关.导电性能的测试证明这些二元氧化物属于N-型半导体,对邻二甲苯具有气敏特性,其灵敏度在化学吸附的初期阶段与邻二甲苯蒸气浓度呈线性关系.催化选择性及转化率的测定证明V2O52MoOs及WO3-MoOs体系对邻二甲苯选择性氧化为苯酐具有催化活性,其非晶相MoOs及V2O5的活性较为显著,尤其当二元氧化物的组成接近分散阈值Dt时,选择性最佳.为了解释大的分散阈值Dt与小的比表面积之间的关系,经计算机编程计算,在分子水平及纳米尺度上提出了球形八面体密置的亚单层分散模型并求得了模型的七个参数.通过讨论亚单层分散与非晶相结构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晶相损失的机理以及作为催化剂的非晶相结构对热的亚稳特性.

关键词: 二元过渡金属氧化物界面结构 , 特性表征(DSC、半导体气敏特性、催化活性、球形八面体密置的亚单层分散模型及其七个参数)

五种二元过渡金属氧化物界面上的相互作用、非晶相结构及催化性能(Ⅰ)界面非晶相分散作用及体相晶相剩余率的提出

, 李丽 , 韩基新 , 韩维屏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321/j.issn:1000-324X.2003.02.022

通过固相热反应,以十种不同的配比和不同的焙烧制度,在MoO3中分别掺杂Fe2O3、V2O5、TiO2(锐钛矿型)、WO3和ZrO2,制得五种二元氧化物的系列试样.应用XRD、BET、FT-IR、DSC、半导体气敏特性和催化反应探针等表征技术,较系统地研究了这些组分氧化物形成二元氧化物时界面的非晶相分散结构及催化性能,并提出了相应的亚单层的非晶相分散模型.本文首先报道应用XRD,FT-IR和BET表征界面的非晶相分散.研究结果发现,各个组分氧化物的表面大小不同,但每一对组分氧化物在相互掺杂时,在界面上发生了组分氧化物的亚单分子层(meta-monolayer)的非晶相分散以及某些表面化学反应,前者的非晶相含量具有本征性的分散阈值,后者则生成新的化学物种.根据BET比表面积,求算了各组分氧化物在不同二元氧化物中每100m2的不同的非晶相分散阈值.XRD晶相定量分析和FT-IR差谱法(the differential spectra method)联合证明了非晶相新物种的存在,首次发现非晶相新物种的IR特征吸收峰与分子键价结构的关联.

关键词: 二元过渡金属氧化物界面结构 , 非晶相界面的分散阈值 , 体相晶相剩余率 , 表征(XRD,BET,FT-IR)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11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