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玉昌
,
邱景义
,
王维坤
,
余仲宝
,
杨裕生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综述了钒氧系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其中主要对钒氧化物中的V2O5、含锂源的钒氧化物LiV3O8、单变价的钒系氧化物LiNiVO4及双变价的钒系氧化物FeVO4的结构、制备方法、电化学性质等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阐述;重点介绍了双变价的钒系氧化物FeVO4的充放电机制及其改性研究的现状.
关键词:
钒系氧化物
,
正极材料
,
电化学性能
,
锂二次电池
赵磊
,
王维坤
,
王安邦
,
余仲宝
,
陈实
,
杨裕生
功能材料
将9,10-蒽醌(AQ)通过升华法填充在介孔炭(MC)的孔中,制备出蒽醌/介孔炭寄生型复合物。用TG/DSC、SEM、氮吸附等方法对介孔炭及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应用恒流充放电、循环伏安法、交流阻抗等测试手段对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炭/醌复合电极的比容量和循环性能较蒽醌电极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其中蒽醌填充量为75%的复合材料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216mAh/g,50次循环之后,比容量仍有76mAh/g,是蒽醌电极比容量的2倍。
关键词:
介孔炭
,
寄生复合材料
,
有机物正极材料
,
电化学性能
王维坤
,
王安邦
,
曹高萍
,
杨裕生
应用化学
doi:10.3969/j.issn.1000-0518.2005.04.004
为克服锂/硫电池的正极材料单质硫的导电性差、放电产物的部分溶解导致电池性能下降等问题,在"主链导电、侧链储能"思路下,设计并探索了一种新型正极材料多硫化碳炔. 通过元素分析、13C NMR谱、Raman光谱及热分析测试技术对含碳炔结构的碳材料与单质硫在不同温度下的共热产物进行了表征. 结果证明,300 ℃下所得产物中多数硫以多硫链的形式化合在sp2杂化的碳主链上,生成接近理想多硫化碳炔的结构. 该材料的放电容量高,大电流性能好(400 mA/g的电流密度下放电比容量为773 mA·h/g),循环性能较好(50次循环后,还具有350 mA·h/g的容量),证明材料设计思路是可行的.
关键词:
锂电池
,
多硫化碳炔
,
正极材料
栾风娇
,
周金龙
,
贾瑞亮
,
陆成新
,
白铭
,
梁红涛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7.02.2016062001
为查明新疆巴里坤-伊吾盆地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采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Gibbs图、离子比例系数等方法对研究区2011年9月的75组地下水水样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潜水以HCO3和SO4型水为主,承压水以SO4型水为主,两者都是矿化度中等、硬度中等的弱碱性水;Gibbs图表明,研究区潜水水化学成分主要受蒸发浓缩和岩石风化双重作用的影响,承压水补给水源的水化学成分主要受蒸发浓缩作用影响;离子比例系数法及饱和指数表明潜水和承压水中离子主要来自岩盐、硫酸盐、硅酸盐的风化溶解.此外,(Na+-Cl-)与(Ca2+ +Mg2+)-(SO42-+HCO3-)之间的比值关系表明阳离子交换作用也是地下水中化学组分形成的重要作用之一.
关键词:
水化学特征
,
Gibbs图
,
离子比例系数法
,
阳离子交换
,
饱和指数
,
新疆巴里坤-伊吾盆地
工程热物理学报
根据《吴仲华奖励基金章程》(吴奖[2008]01号),经各高等院校、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认真评选和推荐,吴仲华奖励基金理事会评审并确定授予青年学者戴巍、罗坤、唐桂华“吴仲华优秀青年学者奖”,授予程雪涛等10位同学“吴仲华优秀学生奖”。
关键词:
基金
,
奖励
,
评选
,
获奖者
,
中国科学院
,
青年学者
,
物理研究所
,
高等院校
谷晓霞
,
郎存棵
,
夏爱利
黄金
doi:10.3969/j.issn.1001-1277.2002.09.013
通过对西安索坤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研制的原子荧光测金仪在黄金矿山的应用试验,建立了相应的分析方法,同时还对选矿工艺中的氰化浸金液、活性炭吸附后的贫液、原矿、尾矿及载金炭中金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完全达到和满足了矿山生产的要求.该方法与化学法和其它类型的仪器法比较,具有灵敏度高(DL:3.9×10-3μg/ml)、重现性好(RSD<2.0%)、分析速度快等特点[1],同时也成功地进行了银、铜的测定.
关键词:
原子荧光
,
金、银、铜
,
氰化浸金液
,
载金炭
,
原矿
,
尾矿
方运
,
谭世勇
,
赖新春
材料导报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6.017.004
FeSe及其相关化合物的高温超导性引起了凝聚态物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在所有铁基超导体中, FeSe的成分和晶体结构最为简单,只存在铁基超导体最基本的结构单元FeSe层。FeSe超导体具有特殊的电子结构和物理特性,是铁基高温超导机制研究的理想平台。2012年,薛其坤组在SrTiO3(STO)衬底表面采用分子束外延(MBE)法生长了单层FeSe薄膜,发现该体系的超导转变温度(TC )有接近80 K的迹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先简要地介绍了FeSe晶体,FeSe/石墨烯薄膜的超导特性,再详细介绍了 FeSe/SrTiO3高温超导薄膜的输运性质、超导特性、电子结构以及可能影响单层FeSe/SrTiO3薄膜高温超导的几个因素。
关键词:
铁基超导体
,
FeSe薄膜
,
电子结构
,
输运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