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连生
,
胡宝佳
,
宋进英
,
张健杨
,
郑小平
,
魏英立
,
田亚强
材料工程
doi:10.11868/j.issn.1001-4381.2015.000906
采用双相区再加热-淬火-碳配分(IQ&P)工艺,研究初始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的IQ&P-Ⅰ多相钢和初始组织为马氏体的IQ&P-Ⅱ多相钢的组织形貌、残留奥氏体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初始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的IQ&P-Ⅰ多相钢室温组织中,铁素体和马氏体基本呈块状分布,块状...
关键词:
IQ&P工艺
,
多相钢
,
残留奥氏体
,
强塑积
,
瞬时加工硬化指数
陈连生
,
代鑫
,
宋进英
,
田亚强
,
李然
,
魏英立
机械工程材料
doi:10.11973/jxgccl201610006
对低碳硅锰钢进行了不同锰配分温度下的双相区保温+奥氏体化+淬火碳配分(I&Q&P)热处理,研究了锰配分温度对该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锰配分温度的升高,I&Q&P热处理后试验钢中马氏体晶粒变大,板条变粗,板条间距变宽;试验钢的伸长率和残余奥氏体含量均...
关键词:
锰配分温度
,
残余奥氏体
,
抗拉强度
,
伸长率
,
强塑积
陈连生
,
杨栋
,
田亚强
,
宋进英
,
魏英立
,
赵远
材料热处理学报
采用光学显微镜、场发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配分温度对低碳高强Q&P钢的组织演变规律,并分析了配分温度对其力学性能和残留奥氏体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用钢0.20C-1.28Mn-0.37Si经过Q&P处理后,随着配分温度的升高,其抗拉强度逐渐降低,伸长率先升高后降低,在配分温...
关键词:
配分温度
,
Q&P钢
,
组织性能
,
残留奥氏体量
陈连生
,
曹鸿梓
,
田亚强
,
宋进英
,
魏英立
,
郑小平
材料导报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7.06.021
采用I&Q&P工艺和EPMA、SEM和XRD等手段,研究了3种前驱体对含Cu低碳钢残余奥氏体含量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双相区保温初期试验钢奥氏体长大由C配分控制,后期由合金元素Mn、Cu配分控制;双相区保温奥氏体化后,双相区配分后形成弥散分布的局部高浓度Mn、Cu区域仍保留富集...
关键词:
含Cu低碳钢
,
I&Q&P工艺
,
前驱体
,
残余奥氏体
,
性能
陈连生
,
赵远
,
田亚强
,
宋进英
,
杨栋
钢铁钒钛
doi:10.7513/j.issn.1004-7638.2014.05.021
采用双相区保温—淬火—配分工艺对低碳硅锰钢进行热处理,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拉伸试验等,研究了不同淬火温度对Q&P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淬火温度为220℃时,试验用钢综合力学性能最佳,抗拉强度达到1400 MPa,延伸率为13.3%,
关键词:
Q&P钢
,
淬火温度
,
残余奥氏体
,
组织
田亚强
,
张宏军
,
陈连生
,
宋进英
,
徐勇
,
张士宏
金属学报
doi:10.3724/SP.J.1037.2013.00709
采用双相区保温+奥氏体化淬火+低温退火的热处理工艺,研究了合金元素配分行为对C-Si-Mn系高强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760℃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双相区中奥氏体相的体积分数逐渐增多直至达到饱和,而铁素体向奥氏体扩散的Mn元素含量也逐渐增多直至在两相间达到化学势平衡,后加热至930℃...
关键词:
高强钢
,
双相区保温
,
Mn配分
,
C配分
,
残余奥氏体
,
力学性能
陈连生
,
张健杨
,
田亚强
,
宋进英
,
徐勇
,
张士宏
金属学报
doi:10.11900/0412.1961.2014.00462
以低碳Si-Mn钢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相区保温-淬火(IQ)工艺研究预先Mn配分行为,并对其配分现象进行表征,采用淬火-配分(Q&P)及双相区保温-奥氏体化-淬火-配分(I&Q&P)热处理工艺,探讨了预先Mn配分处理对低碳高强Q&P处理钢中C配分和残余奥氏体及力学性能的...
关键词:
Mn配分
,
C配分
,
残余奥氏体
,
强塑积
陈连生
,
谷辉格
,
宋进英
,
田亚强
,
张大伟
,
魏英立
,
沈永革
钢铁钒钛
doi:10.7513/j.issn.1004-7638.2013.02.020
为了消除酸洗后显现在SPHC热轧带钢边部处的黑线缺陷,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等相关试验手段,研究分析了带钢边部黑线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带钢边部黑线缺陷处成分主要为Fe元素,组织为铁素体和少量珠光体,存在粗晶、混晶现象.黑线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带钢边部存在裂纹,轧制过程中由于拉应力使边角部金属...
关键词:
热轧带钢
,
黑线
,
混晶
,
微裂纹
,
翻平
,
立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