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孔双
,
郝卫亮
膜科学与技术
doi:10.3969/j.issn.1007-8924.2011.03.034
模拟了难溶盐对纳滤膜的污染过程并对其进行了介电谱解析,探讨了介电谱作为一种监测膜内部或表面污染层信息的方法之可行性.测量了NF90、NF270、NF-3种商用纳滤膜分别被4种难溶盐(CaCO3、CaSO4、BaSO4、SrSO4)污染前后膜/液体系的介电谱,介电谱的差异是来自于因膜孔径的不同而分别在膜孔内和膜表面形成的结垢层;解释了不同膜体系的介电弛豫机制:污染初期是由污染膜和水之间的界面极化和膜表面浓差极化共同决定,而4h之后主要受界面极化所控制;分析了介电参数随污染时间的变化,发现膜孔径大小以及难溶盐的结晶机制均会对膜污染过程产生影响.进一步,以CaSO4污染纳滤膜为例,利用引入了描述污染了的膜相的常相位角元件(CPE)的等价回路模型,对介电谱进行了理论解析.
关键词:
介电增量
,
难溶盐
,
纳滤膜污染
倪贵智
,
赵孔双
膜科学与技术
doi:10.3969/j.issn.1007-8924.2011.01.002
在40 Hz~10 MHz频率范围测量了纳滤膜在8种电解质溶液中的介电谱,发现了两个随电解质浓度而变化的弛豫,建立了由膜内支撑层和分离层以及溶液相构筑的三相体系介电模型,并利用严格的数值解析法计算了体系中各组成相的电参数,聚焦于10<'3>Hz左右因膜内层间界面极化而引起的低频弛豫,考察了两层电参数与电解质种类和浓度的关系,计算得到膜内各层的介电性质,并获得了关于不同电解质在膜内支撑层和分离层中的分布的信息.
关键词:
纳滤膜
,
介电弛豫
,
界面极化
,
离子渗透性
倪贵智
,
赵孔双
,
李玉红
,
吴永会
,
徐铜文
膜科学与技术
在40 Hz~10 MHz频率范围测量了5种阴离子交换膜/0.000 1 mmol/L KCl溶液体系有无直流偏压下的介电谱,发现只有当给这些体系施加直流偏压时才有介电现象,而且弛豫强度和直流偏压大小有关.利用浓度极化层介电模型解析介电谱获得了各体系组成相特别是和浓差极化层相关的参数.也考察了无机组分、离子基团和膜材料对膜的电性能和浓差极化层的影响.
关键词:
杂化离子交换膜
,
介电测量
,
直流偏压
,
浓差极化层
李缨
,
黄碧
,
黄敏丽
,
赵孔双
,
疋田巧
应用化学
doi:10.3969/j.issn.1000-0518.2003.05.004
测定了十二烷基磺酸钠(AS)/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短碳链醇/正庚烷/水体系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CTAB/短碳链醇/正庚烷/水体系的微乳液拟三元相图,比较了不同短碳链单一醇及混合醇作助表面活性剂时对微乳液形成的影响. 同时用盐度扫描方法探讨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正庚烷/水/不同价态盐类(NaCl,CaCl2,AlCl3)复配体系形成中相微乳液的规律,获得了有关醇在微乳形成中的作用、盐宽及盐的价态如何影响中相微乳区域等有益结果,为微乳液的研究及应用提供了理论数据.
关键词:
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
微乳液
,
中相微乳液
,
盐度扫描
杨曼
,
黄蓉蓉
,
赵孔双
,
宋佳
,
张锡辉
膜科学与技术
doi:10.16159/j.cnki.issn1007-8924.2016.05.012
利用介电弛豫谱(DRS)方法实施了对陶瓷膜-活性炭组合工艺处理污染饮用水过程的模拟研究,发现由介电参数表征的膜-“污水”之间的界面极化会强烈地受液相中活性炭浓度影响:随着活性炭浓度的增大,原本的膜-液间的界面极化向污垢层/污水形成的新的界面极化转化——显示了膜污染的发生,活性炭浓度超过0.3 g/L时,污染变得显著,而且此膜污染过程和膜运行时间的关联性可以用污垢层、膜、污染液三相电参数来表征.可以通过测量介电参数和解析获得的污垢层相的电参数,完成对模拟陶瓷膜污染过程实时监测;对于本研究的平板陶瓷膜-活性炭(腐植酸)悬浮液体系,最佳运行时间为1h.本研究表明,通过定量的模型化介电解析,实施对组合工艺中陶瓷膜的污染监测是可行的.
关键词:
介电谱
,
陶瓷膜
,
活性炭
,
膜污染
,
实时监测
郑勇
,
郑瑛
,
林良旭
,
魏可镁
功能材料
以正硅酸乙酯(TEOS)与蔗糖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碳硅干凝胶,利用过量的碳源作为造孔剂,在氩气气氛1500℃下进行碳热还原反应合成出新型双孔的SiC.用XRD、SEM、TEM和低温N2吸附-脱附等手段对合成的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样品为"刺球"状双孔的新型碳化硅,这种两种孔分别是"刺"碳化硅晶体上的孔(孔半径约为2~6nm)和"刺"与"刺"之间的隙间孔(孔半径约为6~40nm).其比表面积为113m2/g,孔体积为0.38m3/g.
关键词:
双孔
,
碳化硅
,
合成
张友才
,
马绍宏
硬质合金
doi:10.3969/j.issn.1003-7292.2016.03.008
为了解决目前凿岩钎具尾孔加工过程中存在的工艺性差,加工效率低,加工出来的直孔与圆弧孔连接不好等缺陷;本文通过用一种新型的双孔内排屑圆弧钻头来代替传统BTA钻头在数控深孔钻床上对凿岩钎头尾孔加工过程的大量研究,探索出了一种用新型双孔内排屑圆弧钻头加工凿岩钎具尾孔的先进工艺,能在不更换刀具的情况下将凿岩钎具尾孔的直孔与圆弧孔部分一次加工成型,并使生产效率提升一倍以上,尾孔表面粗糙度可达到Ra0.8~3.2,极大地提高了凿岩钎具尾孔加工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
硬质合金
,
涂层技术
,
深孔加工
,
BTA
,
双孔圆弧钻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