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809)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冷轧板线状缺陷分析及成因研究

宋进英 , , 陈连生 , 魏英立 , 田亚强 , 杨栋

钢铁钒钛 doi:10.7513/j.issn.1004-7638.2013.03.022

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能谱仪和金相显微镜等检测手段,对冷轧生产中出现的线状缺陷类型及其成因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常见的线状缺陷主要有气泡类、划伤类、夹杂类及氧化铁皮压入等类型,其中夹杂主要以连铸卷渣为主.并针对常见的线状缺陷提出了转炉炼钢、中间包冶炼、高压水除鳞等环节的工艺改进措施.

关键词: 冷轧板 , 线状缺陷 , 形成原因 , 划伤 , 夹杂

酰胺型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合成研究

李继新 , 王海玥 , , 张瑶

材料导报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5.08.019

以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N-氨基甲酰马来酸(NCMA)、聚乙二醇单烯丙基醚(APEG)和甲基丙烯磺酸钠(SMAS)为聚合单体,合成N-氨基甲酰马来酸-甲基丙烯磺酸钠-聚乙二醇单烯丙基醚(SP).通过FT-IR和1 H-NMR谱图对SP结构进行表征.以净浆流动度为指标,考察了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SMAS/APEG物质的量比和NCMA/APEG物质的量比对净浆流动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SMAS/APEG物质的量比1.2、NCMA/APEG物质的量比1.0、引发剂用量0.4%(质量分数)和反应温度50℃.以最佳反应条件制备的SP具有较好的工作性能和分散效果,掺量为0.2%(质量分数)时,减水率达25.7%,净浆流动度达311 mm.

关键词: N-氨基甲酰马来酸 , 甲基丙烯酸磺酸钠 , 聚羧酸系减水剂

配分温度对低碳高强Q&P钢组织及力学性能影响

陈连生 , 杨栋 , 田亚强 , 宋进英 , 魏英立 ,

材料热处理学报

采用光学显微镜、场发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配分温度对低碳高强Q&P钢的组织演变规律,并分析了配分温度对其力学性能和残留奥氏体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用钢0.20C-1.28Mn-0.37Si经过Q&P处理后,随着配分温度的升高,其抗拉强度逐渐降低,伸长率先升高后降低,在配分温度400℃时,强塑积达到最大22610 MPa·%;随配分温度的升高,析出的碳化物开始聚集长大,并消耗了马氏体中扩散的碳,使残留奥氏体的含量降低,残留奥氏体含量在400℃时达到最大的体积分数5.3%,试样拉伸断口形貌具有典型的韧窝状特征.

关键词: 配分温度 , Q&P钢 , 组织性能 , 残留奥氏体量

配分过程中低碳硅锰系Q&P钢残余奥氏体研究

陈连生 , 杨栋 , 田亚强 , 宋进英 ,

钢铁钒钛 doi:10.7513/j.issn.1004-7638.2014.06.019

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研究配分过程中低碳硅锰系Q&P钢的组织演变规律,分析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与Q&P钢塑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配分温度在450℃以上和配分时间在200s以上都会使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发生分解,并伴有大量的白色粒状碳化物析出.配分温度和配分时间决定室温下残余奥氏体的含量,配分温度在400℃左右和配分时间在30 s左右,配分过程中残余奥氏体中的碳含量较高,最终稳定到室温的残余奥氏体含量增加;残余奥氏体含量随着配分温度的升高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随配分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延伸率与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似.

关键词: Q&P钢 , 残余奥氏体 , 碳配分

国内中厚板热处理需求分析与发展展望

唐郑磊 , 许少普 , 陆岳璋 , 李忠波 , 杨阳 ,

中国冶金 doi:10.13228/j.boyuan.issn1006-9356.20140092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推动中厚板产销量大幅增长,介绍了中国中厚板的生产、市场现状与发展,详细阐述了国内中厚板市场现状及国内热处理生产线建设情况及中厚板品种随国家发展趋势及政策改变的需求分析,特别针对中国近几年船舶及海洋工程用钢板、机械用高强钢板高强钢、锅炉与压力容器钢板、原油储罐用钢板及其他用途热处理板的发展及将来此类钢板的需求量进行分析,最后对总体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对后期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 中厚板 , 热处理 , 市场需求分析 , 发展

C-Si-Mn系双相钢锰配分行为及其对组织性能的影响

陈连生 , 张健杨 , 田亚强 , 宋进英 , 魏英立 ,

钢铁

采用场发扫描电镜和EPMA电子探针研究了C-Si-Mn系双相钢锰配分行为及其对马氏体形貌、体积分数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用钢0.20C-1.28Mn-0.37Si在经双相区热处理后,在720℃的淬火温度下,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锰元素由铁素体向奥氏体中的配分量不断增加,达到化学势平衡(即饱和状态)所需的保温时间为1500s;马氏体体积分数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达到饱和的时间是1 300 s;抗拉强度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当达到某一时间时,抗拉强度保持恒定.

关键词: 低碳硅锰系 , 冷轧双相钢 , 锰配分 , 组织 , 力学性能

中厚钢板探伤不合格原因的分析及控制

刘庆波 , 许少普 , , 庞百鸣

钢铁研究

为解决生产的钢板出现较多探伤不合格的问题,采用高倍金相检验、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等手段对探伤不合格的中厚板进行取样分析.发现探伤不合格的原因有:钢板的内部存在较严重的偏析,偏析带形成异常组织导致内部产生微裂纹;钢板夹杂物含量高,特别是硫化物夹杂严重影响钢板探伤质量;钢板存在较严重的疏松,在轧制过程中未完全焊合;钢板晶粒特别粗大,影响探伤检验结果;钢板虽然内部质量满足标准要求,但是由于表面氧化铁皮较厚,也会影响钢板探伤质量.通过优化精炼、连铸及轧制工艺后,钢板探伤三级合格率达到95.7%,探伤正品率达到了99.6%.

关键词: 探伤不合 , 偏析 , 异常组织 , 夹杂物 , 疏松

冷轧板孔洞类缺陷成因分析及研究

陈连生 , 杨栋 , 宋进英 , 田亚强 ,

钢铁钒钛 doi:10.7513/j.issn.1004-7638.2014.02.023

采用SEM及EDS能谱仪等试验手段,对冷轧生产中出现的孔洞缺陷及其成因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针对不同类型的孔洞缺陷提出了相应的工艺改进措施.结果表明:产生孔洞缺陷的原因主要有夹杂类、异物压入、轧辊异常等类型,其中,以夹杂类为主,其特征为撕裂状韧窝状断口,或呈月牙形,在钢板的正反面尺寸差异不大,主要与炼钢工艺有关;异物压入类缺陷特征有明显的机械划痕或压痕,断口较光滑,正反面尺寸不等,主要与热轧工艺和冷连轧工艺有关;轧辊异常类缺陷特征为等距离周期性的孔洞,主要与轧辊磨损和老化有关.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孔洞缺陷提出了相应的工艺改进措施.

关键词: 冷轧板 , 孔洞缺陷 , 夹杂 , 异物压入 , 轧辊异常

外源硫对蓖麻镉胁迫与积累的调控作用?

李君 , 潘新星 , 王明新 , , 兴青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5.05.2014122101

以能源作物品种淄蓖麻5号为供试材料,通过营养液栽培实验,研究了不同浓度(0、0.5、1、2 mmol·L-1)的外源硫对50μmol·L-1镉( Cd)胁迫条件下蓖麻植株生长、生理特性、镉积累以及亚细胞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添加适量的硫能显著缓解镉对蓖麻植株的胁迫作用.1 mmol·L-1的硫处理使镉胁迫下的蓖麻总生物量和叶绿素总含量分别提高了52.24%和26.08%、叶片中丙二醛和过氧化氢含量分别降低了30?43%和39.22%;施硫对蓖麻根系镉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但降低了茎和叶中的镉含量,有助于缓解蓖麻地上部镉胁迫作用;镉在蓖麻根系中主要分布于可溶组分,在叶片中则主要分布于细胞壁中,施硫显著降低了根系可溶组分的镉含量,提高了细胞壁组分镉含量,表明外源硫加强了蓖麻根系对镉的细胞壁固持作用,而液泡的区隔化作用则有所减弱.镉的亚细胞分布变化可能是外源硫调控镉从根系向地上部的迁移从而缓解地上部镉生理毒害的重要机制之一.

关键词: , , 蓖麻 , 亚细胞分布 , 生理响应

低碳硅锰系Q&P钢增塑机制及组织性能

陈连生 , , 田亚强 , 宋进英 , 魏英立 , 杨栋

材料工程 doi:10.11868/j.issn.1001-4381.2014.06.002

采用双相区保温淬火配分工艺对低碳硅锰钢进行处理,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拉伸实验等对该Q&P钢增塑机制及其组织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用钢经双相区保温淬火配分处理后,综合力学性能优于传统Q&P钢;双相区合理的保温时间可以减少室温组织中二次淬火马氏体含量,以保证更好的塑性;实验用钢经Q&P工艺处理后室温残余奥氏体含量为4.9%,而经双相区保温-淬火-配分处理时,随着双相区保温时间的延长,室温残余奥氏体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双相区720℃保温1500s再经Q&P处理后残余奥氏体含量达到最大值7.3%,综合力学性能最佳.

关键词: Q&P钢 , 残余奥氏体 , Mn配分 , 力学性能 , 强塑积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81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