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61)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N-羟基邻苯二甲酰亚胺与8-羟基喹啉氧钒(Ⅳ)配合物协同催化分子氧氧化乙苯

秦金伟 , 伏再辉 , 刘亚纯 , 何乡陵 , 张德喜 , 吴文锋 , 王彦龙 , 龚兴浪 , 邓晓林 , 武海涛 , 艳红 , 喻宁亚 , 尹笃林

催化学报 doi:10.1016/S1872-2067(10)60255-0

研究了钒化合物对N-羟基邻苯二甲酰亚胺(NHPI)催化分子氧氧化乙苯反应中的调变效应.结果表明,由8-羟基喹啉及其衍生物与乙酰丙酮氧钒(Ⅳ)配位制得的8-羟基喹啉氧钒(Ⅳ)配合物的催化活性比乙酰丙酮氧钒(Ⅳ),NH4VO3和V2O5的高.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乙苯转化率和苯乙酮选择性可分别达60%~69%和97%.基于液体反应的紫外光谱,推测钒催化剂能够促进NHPI转变为N-氧基邻苯二甲酰亚胺自由基和1-苯基过氧化氢转变为苯乙酮.

关键词: N-羟基邻苯二甲酰亚胺 , 8-羟基喹啉氧钒(Ⅳ) , 需氧氧化 , 乙苯 , 苯乙酮

添加剂对聚吡咯/氧化石墨纳米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傅玲 , 刘洪波 , 吴旭梅 , 艳红 , 吴婧 , 沈国励 , 李波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采用单体原位聚合法制备了三种聚吡咯/氧化石墨纳米复合材料.通过XRD、FT-IR和TEM对产物进行结构表征,探讨了未加添加剂及分别以NaOH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添加剂制得的聚吡咯/氧化石墨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差别.结果表明,未加添加剂和以NaOH为添加剂时产物为非晶态的剥离型聚吡咯/氧化石墨纳米复合材料;而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添加剂时可得到具有层状有序结构的插层型聚吡咯/氧化石墨纳米复合材料.插层型聚吡咯/氧化石墨纳米复合材料的导电和电化学性能优于剥离型聚吡咯/氧化石墨纳米复合材料,它们的提高归因于聚吡咯分子链共轭程度的增加.

关键词: 聚吡咯 , 氧化石墨 , 原位聚合 , 纳米复合材料 , 添加剂

Mo5Si3-MoSi2/SiC复合涂层的高温抗氧化行为分析

杨鑫 , 艳红 , 黄启忠 , 苏哲安 , 常新 , 谢志勇 , 张明瑜

复合材料学报

5采用化学气相反应法和料浆刷涂反应法,在石墨表面制备了Mo5Si3-MoSi2/SiC复合涂层,借助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及能谱等分析手段,研究了涂层的结构;通过恒温抗氧化实验及热力学分析,重点研究了涂层的高温抗氧化行为.结果表明:在1823 K的氧化氛围中,复合涂层中的Mo5Si3、MoSi2组元易氧化生成MoO3气体并导致涂层失重;而氧化初期(0~6 h)涂层试样的增重则主要与SiC的惰性氧化主导有关.由于复合涂层各组元在高温下都能氧化生成SiO2玻璃,使涂层具有良好的高温抗氧化及热震性能;经20 h、16次循环热震实验后,涂层试样的氧化失重率只有3.78%.

关键词: 石墨 , 抗氧化涂层 , SiC , Mo5Si3 , MoSi2

C/C复合材料MoSi2-Mo5Si3/SiC涂层的制备及组织结构

杨鑫 , 艳红 , 黄启忠 , 苏哲安 , 王秀飞 , 张明瑜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724/SP.J.1077.2008.00779

采用化学气相反应法和料浆刷涂反应法, 在C/C复合材料表面制备了MoSi2-Mo5Si3/SiC复合涂层, 借助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及能谱等分析手段, 对涂层的形成、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 并初步考察了涂层的高温抗氧化性能. 结果表明: 制备的复合涂层厚度为400μm左右, 主要由β-SiC、MoSi2及少量的Mo5Si3组成. 1350℃等温氧化10h后, 复合涂层试样的氧化失重率只有1.21%, 明显低于C/C复合材料SiC单涂层试样, 其高温抗氧化性能得到明显的提高. 因此, 与C/C复合材料SiC单涂层相比, 经封填改性制得的复合涂层结构更致密, 具有良好的高温抗氧化性能.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 anti-oxidation coating , MoSi2 , SiC

还原温度对纳米Fe/石墨复合材料结构及微波吸收性能的影响

艳红 , 刘洪波 , 杨丽 , 李佳 , 周娣

材料导报

利用氧化石墨层间可吸附大量离子的特性使金属Fe3+吸附到氧化石墨层间,再通过H2还原制备了不同还原温度下的纳米Fe/石墨复合材料.采用元素分析、TEM、XRD、磁滞回线及电磁参数测定等手段系统考察了还原温度对纳米Fe/石墨复合材料的分子组成、晶体结构、磁学性能及微波吸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Fe/石墨复合材料的密度约2.4g/cm3;纳米Fe/石墨复合材料属于典型的软磁性材料;FeGO300、FeGO600和FeGO900的最大反射损耗量分别为-6.2dB、-8.9dB和-3.2dB.当厚度为1mm时,FeGO600的反射损耗大于-6dB的频段范围为11~18GHz,而FeGO600和FeGO900的最大反射损耗仍低于-6dB,因此FeGO600的微波吸波效果最好,600℃为制备纳米Fe/石墨复合吸波材料的最佳还原温度.

关键词: Fe , 氧化石墨 , 纳米复合材料 , 微波吸收

配比及热处理气氛对纳米Fe/石墨复合材料微波吸收性能的影响

艳红 , 王贵成 , 黄启忠 , 刘洪波

材料导报

利用氧化石墨层间可吸附大量离子的特性使Fe3+吸附到氧化石墨层间,再通过还原法制备了纳米Fe/石墨复合材料.采用元素分析、电磁参数测定等手段系统考察了硝酸铁与氧化石墨的配比及热处理气氛对纳米Fe/石墨复合材料分子组成和微波吸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Fe/石墨复合材料属于典型的软磁性材料;FeGO31H600的最大反射损耗为-6dB,而FeGO21H600的最大反射损耗达到了-9dB,故FeGO21H600的微波吸收效果最好;当厚度为1mm时,FeGO21600反射损耗大于6dB的频段范围为14~18GHz,而FeGO21H600反射损耗大于6dB的频段范围为11~18GHz,比FeGO21600低且宽,故FeGO21H600的微波吸收效果比FeGO21600的好.

关键词: Fe , 氧化石墨 , 纳米复合材料 , 微波吸收

聚苯胺/氧化石墨的合成及其在DNA识别上的应用

艳红 , 吴婧 , 刘洪波 , 陈宗璋

新型炭材料 doi:10.3969/j.issn.1007-8827.2005.04.013

采用层离/吸附和原位聚合相结合的方法合成了聚苯胺/氧化石墨复合材料(PAn/GO).利用TEM、AFM、XRD、FTIR等方法对PAn/GO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以PAn/GO修饰炭糊电极为工作电极,采用方波伏安法(SWV)检测了单链小牛胸腺DNA(CTssDNA)和双链小牛胸腺DNA(CTdsDNA).研究结果表明:PAn/GO为当量直径约60 nm~70 nm的扁球状纳米颗粒,这些纳米颗粒呈链状聚集,并具有电化学活性;聚苯胺(PAn)以双层平行排列的方式嵌入氧化石墨层间和包覆在氧化石墨表面两种形式与氧化石墨结合;PAn/GO修饰炭糊电极识别单链小牛胸腺DNA(CTssDNA)和双链小牛胸腺DNA(CTdsDNA)时的峰电位分别为90.99 mV和18.00 mV.

关键词: 聚苯胺 , 氧化石墨 , 复合材料 , 电化学活性 , DNA

三元FeCl3-NiCl2-GICs的表征及微波吸收性能

杨丽 , 刘洪波 , 李富进 , 艳红 , 何欢

新型炭材料

以天然鳞片石墨为宿主,FeCl3、NiCl2为插层剂,通过熔盐法制备了不同阶结构的三元FeCl3-NiCl2-GICs.采用XRD、SEM、EDS等对GICs的阶结构、表面形貌及成分进行了分析,试样的导电性和微波吸收性能分别由粉末电阻率测定仪和网络矢量分析仪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插层过程中宿主石墨沿c轴方向膨胀并在层面边缘留下侵蚀痕迹,随着阶数的升高边缘侵蚀程度逐渐减弱.不同阶结构的三元FeCl3-NiCl2-GICs中Cl元素在石墨层间均匀分布,而Fe、Ni元素在单个鳞片内则旱不均匀分布,Fe元素的相对百分含量由鳞片边缘向中心呈上升趋势,而Ni元素则完全相反.FeCl3-NiCl2-GICs的电阻率低于宿主石墨,且随着阶数的升高先降低后增大,二阶FeCl3-NiCl2-GICs的导电性最好.FeCl3-NiCl2-GICs具有较好的微波吸收性能,其最大反射损耗量随阶数增大先减小后增大.一阶FeCl3-NiCl2-GICs反射损耗最最大,在试样厚度为2mm时,其最大反射损耗量为-10.3dB.

关键词: 石墨层问化合物 , FeCl3 , NiCl2 , 微波吸收

C/C复合材料MoSi2-Mo5Si3/SiC涂层的制备及组织结构

杨鑫 , 艳红 , 黄启忠 , 苏哲安 , 王秀飞 , 张明瑜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321/j.issn:1000-324X.2008.04.029

采用化学气相反应法和料浆刷涂反应法,在C/C 复合材料表面制备了MoSi2-Mo5Si3/SiC复合涂层,借助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及能谱等分析手段,对涂层的形成、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初步考察了涂层的高温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复合涂层厚度为40μm左右,主要由β-SiC、MoSi2及少量的Mo5Si3组成. 1350°C等温氧化10h后,复合涂层试样的氧化失重率只有1.21%,明显低于C/C复合材料SiC单涂层试样,其高温抗氧化性能得到明显的提高.因此,与C/C复合材料SiC单涂层相比,经封填改性制得的复合涂层结构更致密,具有良好的高温抗氧化性能.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 抗氧化涂层 , MoSi2 , SiC

河北平泉下金宝花岗斑岩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张建国 , 邵拥军 , 刘忠法 , 汪程 , 艳红 , 李宏斌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下金宝岩体位于永安-下营坊-毛家沟构造岩浆岩活动带上,与本区金、银、铜等多金属成矿关系密切.对下金宝含矿花岗斑岩的锆石进行LA-MC-ICP-MS U-Pb年代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岩体锆石U-Pb年代学表明,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58.0±2.5) Ma(1σ,MSWD为0.76,n=16),表明该岩体形成于燕山早期.锆石Ti温度计计算结果显示,下金宝岩体中锆石的结晶温度除一个测点小于700℃外,其余测点温度均大于700℃,表明锆石结晶于形成深度较深、温度较高的岩浆.锆石εHf(t)为-10.913~-7.5828,均为负值,Hf同位素特征表明,下金宝岩体主要起源于下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形成于由挤压向伸展转换的大地构造环境中.其动力学机制如下:燕山早期华北地块发生岩浆底侵作用,下地壳岩石重熔,并伴有部分地幔物质的参与,形成深部岩浆房,在深部压力作用下,原始岩浆沿深断裂上升,岩浆在演化过程中发生结晶分异作用,导致岩浆出溶流体,形成富水的岩浆热液,在近地表伴随温度和压力的降低,岩浆冷凝形成本区含矿斑岩体.

关键词: 锆石U-Pb年代学 , 锆石Hf同位素 , 成岩过程 , 成岩动力学 , 下金宝岩体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7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