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50)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夹锡"疑案何时解?

黄维

金属世界 doi:10.3969/j.issn.1000-6826.2005.02.022

本文在前人研究宋代"夹锡"成果的基础上,对124枚宋代铁进行了检测,发现铁中存在高锡相.这些含锡铁的发现,可能就是"夹锡"问题的物证.

关键词: 夹锡

钛片电化学抛光工艺及耐蚀性研究

, 李淑英 , 范洪强 , 余相仁 , 张琳

电镀与涂饰

以含氯离子的乙二醇溶液为抛光液,研究了槽压、温度、时间对钛片表面电化学抛光效果的影响,得到电化学抛光的最佳工艺为:槽压30V,温度50℃,时间180 s.采用扫描电镜、Tafel极化曲线及表面粗糙度测试等方法,研究了电化学抛光后钛片的表面形貌、耐蚀性、粗糙度等性能,同时与传统的机械抛光及化学抛光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工艺抛光效果优于传统抛光方法,经电化学抛光处理后的钛片,维钝电流密度和腐蚀电流密度均降至最低,耐蚀性能最优.

关键词: 钛片 , 电化学抛光 , 表面形貌 , 耐蚀性 , 粗糙度

黄铜表面硅烷自组装膜在氯化钠溶液中的耐蚀性

张琳 , 李淑英 , 范洪强 , , 余相仁

电镀与涂饰

采用自组装技术在黄铜表面分别制备γ-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PropS-SH)、十二烷基三甲氧基硅烷(DTMS)、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PS)和γ-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CPTMS)自组装膜,并分别采用电化学极化法、接触角测试和傅里叶红外光谱研究硅烷膜的耐蚀性、疏水生和结构.结果表明:经PropS-SH、DTMS和CPTMS硅烷化处理后,黄铜的耐蚀性均有提高.PropS-SH在黄铜表面形成化学吸附,同时Si-O-Si以交联形式形成硅烷膜,阻碍了溶解氧向电极表面扩散,故耐蚀性最优,黄铜经PropS-SH硅烷化后,在质量分数为3.5%的NaCl溶液中的腐蚀电流密度为0.2 μA/cm2,缓蚀效率达到97.4%.

关键词: 黄铜 , 硅烷 , 自组装膜 , 氯化钠 , 耐蚀性

钛阳极氧化膜的半导体特性及腐蚀行为

, 李淑英 , 范洪强 , 余相仁 , 张琳

材料保护

目前,国内外还鲜见有关金属钛阳极氧化膜半导体特性与腐蚀行为的报道。采用极化曲线、交流阻抗和Mott-Schottky曲线研究了TA2硫酸和磷酸阳极氧化膜的腐蚀性能和半导体特性。结果表明:在1%NaCl溶液中,钛阳极氧化膜的自腐蚀电位升高,自腐蚀电流密度降低,耐蚀性能提高;氧化电压对氧化膜的厚度有较大影响;磷酸阳极氧化膜在低频区阻抗更大;2种阳极氧化膜都是n型半导体,磷酸阳极氧化膜的载流子密度较小,平带电位更负。

关键词: 阳极氧化膜 , 钛材 , 半导体特性 , 腐蚀性能

铜表面硬脂酸自组装膜的制备及耐腐蚀性能

余相仁 , 李淑英 , 范洪强 , , 张琳

电镀与涂饰

应用自组装技术在Cu(OH)2纳米柱/CuO微花阶层结构表面制备硬脂酸自组装膜(SAM),运用电化学阻抗谱探讨了形成自组装膜的较佳浓度和自组装时间,通过极化曲线和循环伏安法考察了硬脂酸自组装膜在0.1 mol/L NaCl溶液中对铜电极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当CuO/Cu(OH)2电极在8 mmol/L硬脂酸溶液中自组装24 h时,得到的硬脂酸自组装膜能显著提高铜电极的耐蚀性;与裸铜电极相比,SAM-CuO/Cu(OH)2电极的腐蚀电流降低了2个数量级,缓蚀效率达到98.81%.

关键词: 铜电极 , 硬脂酸 , 自组装膜 , 电化学阻抗谱 , 极化曲线

连铸机开浇前包现象的讨论

王锋 , 田乃媛 , 贺东风 , 徐安军

钢铁

针对一些钢厂在连铸机开浇前进行包的现象,详细分析了其存在的5方面原因,提出了连铸机不备包情况下,各工序时间所应满足的计算公式。根据分析的原因提出了减少连铸机开浇前包个数的6项措施。最后,通过分析各工序具体的时间,给出了连铸机开浇前合理包个数的计算公式以及连铸机最大连浇炉数的计算公式。

关键词: 连铸机;连浇;包;开浇

连铸机开浇前包现象的讨论

王锋 , 田乃媛 , 贺东风 , 徐安军

钢铁

针对一些钢厂在连铸机开浇前进行包的现象,详细分析了其存在的5方面原因,提出了连铸机不备包情况下,各工序时间所应满足的计算公式.根据分析的原因提出了减少连铸机开浇前包个数的6项措施.最后,通过分析各工序具体的时间,给出了连铸机开浇前合理包个数的计算公式以及连铸机最大连浇炉数的计算公式.

关键词: 连铸机 , 连浇 , , 开浇

济阳拗陷临南-官屯地区烃类微渗漏特征及异常成因

杨俊 , 沈忠民 , 王国建 , 程同锦

中国材料进展 doi:10.3969/j.issn.1671-9727.2015.06.09

探讨济阳拗陷临南—官屯地区化探异常成因机制。通过对临南—官屯地区不同构造单元油井和干井中酸解烃特征和微渗漏方式的研究,结合石油地质条件,从油气成藏的角度分析烃类运移、聚集及其微渗漏散失的全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北部地层中以扩散为主,南部以渗透为主或者不存在微渗漏效应,揭示渗漏源和盖层条件是烃类微渗漏的主控因素。临南—官屯地区近地表化探异常模式为“渗漏源影响下的断控异常模式”,斜14井以北盖层条件和渗漏源条件都最优越,是研究区内最有利的勘探区。

关键词: 临南-官屯地区 , 化探异常 , 酸解烃 , 微渗漏 , 渗漏源 , 主控因素 , 异常模式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5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