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龙
,
陈敬超
,
曹建春
,
杜焰
,
张昆华
,
甘国友
,
孙加林
,
闫杏丽
机械工程材料
doi:10.3969/j.issn.1000-3738.2005.11.015
采用XRD、SEM、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深入研究了反应合成技术制备的Ag/CuO电触头材料的组织性能.结果表明:反应合成技术制备的Ag/CuO复合材料具有独特的环状显微组织特点,这种组织有利于材料的后续加工.电接触寿命试验结果表明:反应合成所制备的Ag/CuO电触头材料具有优良的交流电接触寿命,与同质量分数的Ag/SnO2材料相当.
关键词:
Ag/CuO
,
电触头材料
,
组织
,
性能
周晓龙
,
陈敬超
,
曹建春
,
杜焰
,
张昆华
,
甘国友
,
闫杏丽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采用反应合成法与粉末冶金法制备了Ag/CuO复合材料,研究了2种制备方法所获得Ag/CuO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与性能.结果表明,反应合成法制备的Ag/CuO复合材料具有独特的环状组织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反应合成制备的Ag/CuO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和电学性能要好于粉末冶金制备的Ag/CuO复合材料.在220 V交流和24 V直流实验条件下,反应合成制备的Ag/CuO复合材料的电寿命是粉末冶金制备的Ag/CuO复合材料的2倍.
关键词:
反应合成
,
Ag/CuO
,
复合材料
,
组织与性能
罗毅
,
朱心昆
,
吴胜琴
,
闫杏丽
,
赖华
腐蚀与防护
doi:10.3969/j.issn.1005-748X.2004.03.007
用铝热-重力SHS法制备钢管陶瓷内衬,分析了不同钢管直径对反应过程的影响,并用SEM、能谱仪以及X射线衍射等手段研究了钢管内衬的微观组织.研究表明:内径小和管壁厚的钢管易发生堵塞现象;陶瓷内衬中弥散着黑色圆球主要是铁元素,同时混有少量的铬、硅元素,其平均硬度比铁素体大189HV.
关键词:
钢管陶瓷内衬
,
钢管内径
,
硬度
,
显微组织
闫杏丽
,
陈敬超
,
周晓龙
,
于杰
,
胡建红
贵金属
doi:10.3969/j.issn.1004-0676.2004.04.005
采用反应合成(RS)新工艺制备银氧化铜(AgCuO)电触头材料.研究了该材料的显微组织、物理及机械性能.结果表明,采用本工艺制备的材料的组织呈类纤维状分布,材料密度为9.79g/cm3、电阻率为2.18μΩ·cm,并且有良好的机械性能.
关键词:
金属材料
,
反应合成
,
银氧化铜
,
显微组织
,
性能
方华
,
程靖
,
刘芳
,
丁俊杰
腐蚀与防护
大庆油田采油五厂杏南地区集输管线腐蚀严重,频繁穿孔。通过离子分析、细菌分析、腐蚀速率检测等分析手段,并结合现场生产实际,认为管线腐蚀穿孔的原因为:水中的硫酸盐还原菌(SRB)以及Cl-、HCO3-等腐蚀性离子的侵蚀作用共同引起的垢下腐蚀。
关键词:
集输管线
,
腐蚀
,
硫酸盐还原菌(SRB)
,
腐蚀速率
陈斌
,
彭向和
,
孙士涛
,
季金苟
,
陈松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对丽文哈贝壳的微结构进行了扫描电镜(SEM)观察,观察显示它是由无机霰石层和有机胶原蛋白组成的一种生物陶瓷复合材料,其中无机霰石层平行于贝壳表面整齐排列.观察也显示这些霰石层是由长而薄的霰石片所组成,不同霰石层中的霰石片具有不同的方向,构成螺旋等铺层形式.更仔细的观察显示每一霰石片又是由长而细的霰石纤维所组成,最细的霰石纤维具有纳米的尺度.根据在贝壳中观察到的螺旋结构,进行了螺旋结构和平行结构最大拔出力的比较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螺旋结构的最大拔出力大于平行结构的最大拔出力,它使贝壳具有高的强韧性.研究结果对高性能仿生陶瓷复合材料设计提供了有益指导.
关键词:
丽文哈贝壳
,
生物陶瓷复合材料
,
螺旋微结构
,
最大拔出力
侯能邦
,
李祖碧
,
李崇宁
,
王加林
,
曹秋娥
冶金分析
doi:10.3969/j.issn.1000-7571.2002.05.006
利用铱催化高碘酸钾氧化丽春红G(PG)的褪色反应,建立了测定痕量铱的催化动力学光度法.在硫酸介质和90℃加热15min的条件下,于500nm波长处,采用固定时间法测定丽春红G吸收值的降低.Ir(Ⅳ)的浓度在0~1.0μg/25mL范围内与催化反应的速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 81 ×10 mg/mL.对0.3μg/25mLIr(Ⅳ)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61%(n=11).体系至少稳定3.5h.考察了40多种共存离子的影响,大多数常见离子不干扰,方法有较好的选择性.催化反应对Ir(Ⅳ)和丽春红G均为一级反应,催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103.66kJ/mol.用于冶金产品及岩矿中铱的测定,结果与推荐值十分吻合.
关键词:
铱
,
丽春红G
,
高碘酸钾
,
催化光度法
陈武
,
张寿庭
,
伦生平
黄金
doi:10.11792/hj20130205
杏枫山金矿床位于湘中白马山—龙山东西向构造带与古台山—新宁南北向构造带的交汇部位,是一典型的石英细脉带型金矿床.在研究矿区地质特征基础上,通过对矿体特征、矿石成分、成矿作用过程等分析研究,提出该矿床成矿模式.认为该矿床的形成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青白口系高涧群初始矿源层的形成;第二阶段,区域深大断裂,变质作用阶段,金元素聚集、分解、化合、氧化、还原、沉淀、再循环,形成矿化富集层;第三阶段,多次岩浆活动,成矿热液形成,断裂构造活动,形成运移通道;第四阶段,岩浆活动,旧断裂复活,新断裂产生,金富集成矿.
关键词:
杏枫山金矿床
,
地质特征
,
成矿模式
,
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