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时杰
,
杨茂才
,
汪云华
,
张关录
,
陆跃华
,
王永录
,
吴晓峰
贵金属
云南省金宝山低品位铂钯矿,是中国发现的唯一具有开采价值的原生铂矿资源.针对其浮选精矿研究了熔炼低锍-湿法选择性浸出分离镍铁铜,富集提取出贵金属精矿的火-湿法联合工艺流程,介绍了各工序主要技术条件和指标.该工艺实现了镍、铜、钴及8个贵金属元素的全面富集回收,还可综合利用副产铁红、硫酸锰等副产品,大部分废酸再生复用.为低品位铂矿综合利用提供了一种有实用价值的冶金新工艺.
关键词:
冶金技术
,
金宝山铂钯矿
,
铂族金属
,
铜镍冶金
,
湿法冶金
,
综合利用
陆跃华
,
刘纯鹏
金属学报
<正> 为了阐明QSL法直接炼Pb的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PbS与PbO及xPbO·SiO_2的交互作用是具有实际意义的。为了避免高温造成PbS和PbO的挥发损失,在较低温度下研究该体系的交互反应动力学,对探索火法炼Pb新工艺具有一定价值。 试料是分析纯PbO,PbS和合成的纯xPbO·SiO_2,试料粒度均为100—120 mesh,在配比试样中以PbO:PbS=2:1作基础并混匀,以便保证按化学计量反应产生SO_2。装有试料的刚玉坩埚在密封竖直刚玉管底部低温区用Ar气保护升温加热,待达到预期温度后,坩埚由密封系统中的活动撑杆推到高温区并同时用Ar气载流使产生的SO_2连续为碘量法所测
关键词:
固—液界面反应
,
chemical control
,
diffusion control
,
activity of PbO
陆跃华
,
刘纯鹏
金属学报
在1150—1250℃的范围内研究了Cu_2S与Cu_20交互反应的动力学,反应速率随Cu_2O颗粒表面积的增加而增加,温度的影响不明显。假设氧通过反应边界层液膜中的扩散是交互反应速率的控制步骤,最终动力学方程为 α=6.69×10~(-2)At (0<α<0.74) In(1-α)=-A(9.83×10~(-2)t+1.76)(0.74<α<1)
关键词:
Cu_2O
,
Cu_2S
,
interaction
,
kinetics
,
null
吴俊升
,
陆跃华
,
周杨霁
,
吴立生
,
李晓刚
贵金属
doi:10.3969/j.issn.1004-0676.2003.04.005
针对目前工业上难处理的高砷铜阳极泥,作者提出在水蒸气气氛中焙烧脱砷的新工艺.实验主要对反应气氛、焙烧温度、焙烧时间等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考查.结果表明,在水蒸气气氛下焙烧高砷铅阳极泥,脱砷率≥87%,焙砂含砷<3%,脱砷效果明显好于空气气氛.同时,通过XRD分析,对焙烧脱砷过程中的物相变化及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提炼冶金
,
高砷铅阳极泥
,
水蒸气焙烧
,
脱砷
顾华祥
,
陆跃华
,
贺小塘
贵金属
贵金属废料是一类重要的贵金属二次资源,火法熔炼是从低品位复杂废料中富集贵金属的有效手段。对尾矿、弃渣采用火法熔炼富集的研究表明,锍中的贵金属富集倍数达到5~10倍,铂、钯、铑的直收率>90%。
关键词:
有色金属冶金
,
贵金属
,
火法富集
向敏
,
屠基元
,
张为华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基于欧拉-欧拉双流体模型,并耦合亚网格自由面掺气模型建立了水跃流多尺度数值仿真模型,对水跃流形成过程中相互耦合的大尺度气液界面形成、自由面掺气和气泡流扩散等过程开展仿真研究.得到了自由面掺气形成的不同区域气含量、气泡频率和气泡尺寸等参数分布,研究表明在剪切层区域存在最大气含量和最高气泡频率点.由于高气含量加剧气泡聚合,最大频率位置更靠近底面.沿轴向方向,湍流强度逐渐降低,而气含量逐渐减小使不同位置上气泡直径变化较小.本文数值模型为成功预示水跃引起的多相多区域流场提供了较为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水跃流
,
自由面掺气
,
双流体模型
,
群体平衡
褚润通
,
王春妮
,
马军
量子电子学报
doi:10.3969/j.issn.1007-5461.2010.01.014
基于李亚普诺夫稳定性理论和矩阵理论,用两种方法对一类混沌电路系统参数发生跃变情况下的参数识别与同步控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计算机数值模拟.第一种方法是通过负反馈将系统镇定到某个稳定态来识别系统的跃变参数(系统参数突然发生阶跃性变化),通过计算李亚普诺夫指数获得反馈系数临界值.第二种方法是基于李亚普诺夫稳定性理论得到的参数观测器包含了可调节的增益系数,当两个混沌系统达到完全同步时驱动系统的5个未知参数在阶跃变化情况下也可以被准确识别.对两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关键词:
量子光学
,
混沌
,
参数识别
,
同步
万志敏
,
陈立平
物理测试
doi:10.3969/j.issn.1001-0777.2002.01.005
研究了两种飞行器模型的着陆特性.模型着陆应用气囊系统衰减着陆冲击载荷.实验模拟着陆的垂直速度为2~6 m/s,水平速度0~4 m/s,着陆姿态范围-19.5°~+19.5°,测定了飞行器模型的加速度和稳定性.结果表明,峰值加速度随垂直着陆速度的增加而增加,且舱体模型的加速度高于弹体模型的加速度,着陆姿态和水平速度对稳定性有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
着陆特性
,
回收
,
冲击
,
飞行器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