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昊鸿
,
庄荣传
,
林建
,
叶剑良
,
戴李宗
,
邹友思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在通常的自由基乳液聚合体系中加入双硫酯链转移剂PhC(S)SCH(CH3)Ph,研究了3种酯类单体的活性自由基水相聚合.发现在引发剂与链转移剂的摩尔比为1∶3.3~1∶4时,可得到多分散性系数小(<1.3),实测分子量与理论分子量相近的聚甲基丙烯酸丁酯(PBMA)、聚丙烯酸丁酯(PBA)等聚合物;聚合物的分子量随时间和转化率的增加而增加,具有活性聚合特征;醋酸乙烯酯的聚合未得到理想产物.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时,合适乳化剂为OP-8(占单体量10%);以(NH4)2S2O8引发时,合适乳化剂是十二烷基磺酸钠(占单体量2.4%)与聚乙烯醇(PVA,占单体量1%)的混合乳化体系.油溶性引发剂AIBN具有较好的控制聚合效果.
关键词:
活性自由基聚合
,
乳液聚合
,
双硫酯
,
链转移剂
陈昊鸿
,
葛明辉
,
杨昕昕
,
宓锦校
,
赵景泰
无机材料学报
采用固态反应方法合成了有序的铁基硼磷酸盐Fe2BP3O12,用X射线粉末衍射方法精修了其晶体结构,属三方晶系,空间群为P3,α=8.02703(6)°A,c=7.40168(9)°A,V=413.02(1)°A3,Dx=3.2758(1)(g/cm3),Z=2,对于55个参数,用188条衍射线及18001个衍射强度全谱数据点精修到R(Ⅰ)=6.35%,R(p)=15.36%,所对应的R(dbw)=10.12%.B原子具有三角形氧配位,P和Fe的氧配位分别是四面体和八面体.Fe的两配位八面体共面形成新结构单元,BO3三角形联接磷氧和铁氧多面体形成三维结构.对比同构的铬硼磷酸盐,此化合物期望具有类似的非线性光学及其它非线性物理性质.
关键词:
硼磷酸盐
,
solid state synthesis
,
crystal structure
,
powder diffraction
段成军
,
吴雪艳
,
陈昊鸿
,
杨昕昕
,
赵景泰
无机材料学报
采用多种高温固相反应途径合成了纯相Ba3BPO7并研究了Ba3BPO7的水解和热稳定性能.研究表明:Ba3BPO7遇水水解,生成Ba3(PO4)2、Ba5(PO4)3OH和Ba(OH)2;TG-DTA表明它是一致熔化合物,熔点在1353℃左右;同时,初步研究了X射线激发Ba3BPO7:RE(RE=Eu3+、Sm3+)的发光性能,表明基质Ba3BPO7与稀土离子之间存在着能量传递.
关键词:
碱土硼磷酸盐
,
hydrolyzation
,
X-ray excited luminescent properties
陈昊鸿
,
葛明辉
,
杨昕昕
,
宓锦校
,
赵景泰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321/j.issn:1000-324X.2004.02.028
采用固态反应方法合成了有序的铁基硼磷酸盐Fe2BP3O12,用X射线粉末衍射方法精修了其晶体结构,属三方晶系,空间群为P3,a=8.02703(6)A,c=7.40168(9)A,V=413.02(1)A3,Dx=3.2758(1)(g/cm3),Z=2,对于55个参数,用188条衍射线及18001个衍射强度全谱数据点精修到R(I)=6.35%,R(p)=15.36%,所对应的R(dbw)=10.12%.B原子具有三角形氧配位,P和Fe的氧配位分别是四面体和八面体.Fe的两配位八面体共面形成新结构单元,BO3三角形联接磷氧和铁氧多面体形成三维结构.对比同构的铬硼磷酸盐,此化合物期望具有类似的非线性光学及其它非线性物理性质.
关键词:
硼磷酸盐
,
固态反应
,
晶体结构
,
粉末衍射
段成军
,
吴雪艳
,
陈昊鸿
,
杨昕昕
,
赵景泰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321/j.issn:1000-324X.2005.05.004
采用多种高温固相反应途径合成了纯相Ba3BPO7并研究了Ba3BPO7的水解和热稳定性能.研究表明:Ba3BPO7遇水水解,生成Ba3(PO4)2、Ba5(PO4)3OH和Ba(OH)2;TG-DTA表明它是一致熔化合物,熔点在1353℃左右;同时,初步研究了X射线激发Ba3BPO7:RE(RE=Eu3+、Sm3+)的发光性能,表明基质Ba3BPO7与稀土离子之间存在着能量传递.
关键词:
碱土硼磷酸盐
,
水解
,
发光性能
李梦娜
,
雷芳
,
陈昊鸿
,
施鹰
,
赵景泰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724/SP.J.1077.2013.13168
利用固相法合成了Li+、Eu3+掺杂的NaY(WO4)2红色荧光粉,并且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和紫外-可见光谱仪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纯相产物可以在1100℃下制备,然而稳定存在的温度区间仅约100℃.和已报道的燃烧法产物不同,Eu3+掺杂产物的发光性质证实了浓度猝灭现象的存在,掺杂9m01%时发光最强,有效激发波长是393 nm,发射光谱体现为高选择性的Eu3+的5D0→7F2电偶极跃迁,因此适合于解决白光LED中缺乏红光成分的问题.Li+掺杂既没有改变Eu3+红光发射的择优性,又能够调节发光强度.研究发现合适的Li+浓度可以增强发光,但是浓度过大或过小对发光不利,掺杂30mo1%时发光最强.这种变化规律可以归因于点阵缺陷增加和Y原子格位不对称性增强对发光强度的不同影响之间竞争的结果.
关键词:
NaY(WO4)2
,
Eu掺杂
,
Li掺杂
,
白光LED
,
荧光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