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35491)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PTFE中空纤维膜微孔结构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刘国昌 , , 郭春刚 , 李晓明 , 陈江荣 , 刘铮 , 吕经烈

功能材料 doi:10.3969/j.issn.1001-9731.2016.增刊(Ⅰ).007

原料、工艺和后处理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基于推压成型-拉伸法制备聚四氟乙烯(PTFE)中空纤维膜微孔结构调控技术的研究进展。认为树脂原料是基础,压缩比决定膜内外径,分子量与膜微孔结构关系密切;工艺调节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手段,预成型、推压成型、热处理、拉伸致孔和烧结定型各工序及其参数能够直接影响膜微孔结构;后处理是有益补充,涂覆、物理气相沉积和包缠能够对膜表层微孔结构做进一步修饰,达到减小膜分离层孔径并最大限度保持膜的孔隙率的目的。最后,对 PTFE 中空纤维膜微孔结构调控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展望。

关键词: 膨体聚四氟乙烯 , 中空纤维膜 , 微孔结构 , 推压成型 , 拉伸致孔 , 后处理

Zr-MOF改性聚酰胺正渗透复合膜的制备与表征

姜蕾 , 张大鹏 , 朱桂茹 ,

功能材料 doi:10.3969/j.issn.1001-9731.2017.03.019

将Zr-MOF添加到均苯三甲酰氯的正己烷溶液(有机相)中,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出Zr-MOF改性聚酰胺复合膜.研究了添加物Zr-MOF的浓度和膜的朝向对复合膜正渗透性能的影响.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接触角测量仪对所得正渗透复合膜进行分析表征,用1 mol/L的氯化钠水溶液为汲取液、去离子水为原料液进行分离性能测试.研究发现,Zr-MOF在有机相中的添加量为0.06%时,正渗透复合膜朝向原料液(AL-FS)的水通量2.60 L/(m2·h)增加到6.98 L/(m2·h);朝向汲取液(AL-DS)的水通量5.58 L/(m2·h)增加到13.60 L/(m2·h).

关键词: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 , 正渗透 , 复合膜 , 水通量

双极膜电渗析制备琥珀酸

范爱勇 , 学理 , 付丽丽 , 杨洋 ,

膜科学与技术

采用三室型双极膜电渗析琥珀酸钠制备琥珀酸,考察了电流大小对电渗析过程中操作电压、琥珀酸浓度、电流效率和能耗等技术指标的影响.在2.0A的最佳操作电流下,对1L浓度为0.5 mol/L的琥珀酸钠进行处理.实验结果表明:产生的琥珀酸质量浓度可达52.55 g/L,平均能耗为3.24 kW.h/kg,电流效率可达88%.

关键词: 双极膜 , 电渗析 , 琥珀酸

超滤膜材料抗污染改性方法研究进展

隋燕 ,

膜科学与技术 doi:10.3969/j.issn.1007-8924.2011.05.019

改性材料和方法两方面综述近几年抗污染超滤膜材料改性的研究进展情况.亲水/疏水两性基团如含聚氧乙烯或含聚乙二醇单体、双离子两性分子和聚2-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及聚丙烯酰胺等是制备高性能、化学稳定超滤膜的主要改性材料.采用自由基引发聚合、取代或酯化反应、共混、表面涂层或等离子体表面处理等作为改性的主要方法.膜材料改性研究的拓展大大提高了有机超滤膜的抗污染性能,使其应用更加稳定,使用范围更加广泛.

关键词: 超滤膜 , 抗污染 , 两性基团 , 亲水链段

渗透汽化分离有机物

, 蔡邦肖 , 陈欢林 , 钱锦文

膜科学与技术 doi:10.3969/j.issn.1007-8924.2003.04.001

用不同的方法制备了几种分离有机物的膜,如CA/PAN、PVA/PAN的复合膜,以及含金属离子载体的PVA膜,这些膜是复合膜或非对称膜.测量了膜材料(CA和PVA-Men+)的吸附特性并评价了其性能.结果表明,CA和CTA膜以及几种复合膜适于分离MTBE/MeOH,修正的溶解-扩散模型可成功地估算MTBE/MeOH透过CA膜的渗透汽化分离性能.初步吸附试验看,含金属离子载体的PVA 膜对分离苯/环乙烷体系可能是一好的候选膜.

关键词: 渗透汽化 , , 有机物分离

N,N'-双(3-氨丙基)甲胺为单体制备荷正电复合纳滤膜及其脱盐性能

叶谦 , 李俊俊 , 韩子龙 , 陈涛 , , 潘巧明

膜科学与技术 doi:10.16159/j.cnki.issn1007-8924.2016.05.009

以N,N'-双(3-胺丙基)甲胺为水相单体,均苯三甲酰氯为油相单体,采用界面聚合的方法制备了荷正电复合纳滤膜.通过在水相里添加二乙烯三胺,调节并最终优化该纳滤膜对硫酸镁的截留率.该复合纳滤膜对不同盐溶液的截留率顺序为MgCl2>MgSO4>NaCl>Na2SO4,其中MgCl2的截留率可保持在98%左右;MgSO4的截留率可以通过二乙烯三胺调节75%上升至98%;一价阳离子盐(Na2SO4与NaCl)的截留率较低.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典型的纳滤膜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表明形成明显的聚酰胺功能层.利用Zeta电位仪表征其表面荷电性质,用接触角测量仪测定膜表面的亲水性.

关键词: 纳滤 , 荷正电膜 , N,N'-双(3-氨丙基)甲胺 , 二乙烯三胺

反渗透复合莫技术进展和展望

, 杨尚保

膜科学与技术 doi:10.3969/j.issn.1007-8924.2011.03.001

简要介绍反渗透复合膜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自1978年全芳香族聚酰胺复合膜的成功及其产业化,大大地促进了膜科技和海水淡化的发展,膜的品种不断增多,膜的性能不断提高,低压、超低压、极低压、脱盐率、高通量、耐污染和抗氧化等一系列的各种复合膜相继进入市场.文章简述了膜材料的选择、传递机理(如:溶解扩散模型、优先吸附-毛细孔流动模型、氢键传递和水与离子通道等)、新的功能单体合成、支撑膜的改进、界面聚合的参数调控和后处理、有机-纳米无机粒子杂化、水通道和离子通道的建立和仿生等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 反渗透 , 复合膜 , 界面聚合 , 有机-无机杂化 , 水和离子通道

MoS2-CaO-O2系热力学分析及应用

肖超 , 肖连生 , 夏允 , 曾理 ,

稀有金属 doi:10.13373/j.cnki.cjrm.2016.04.010

通过热力学计算得出温度为800,900 K时,不同MoS2,CaO,O2初始物质量条件下对应MoS2-CaO-O2体系的热力学平衡,确定辉钼矿石灰焙烧的反应机制.热力学分析表明,800 K时体系初始摩尔量MoS2:CaO=1:3时,随着氧用量的增加Mo(Ⅵ)优先与石灰、氧气结合生成CaMoO4,然后S(Ⅱ)被氧化生成CaSO4,体系氧化最终热力学平衡产物为CaSO4,CaMo04;800K时体系初始摩尔量MoS2∶ CaO=1∶2时,随着氧用量的增加,约70%的MoS2首先生成CaMoO4,CaS,然后CaS氧化为CaSO4,最终CaMoO4作为固硫剂与残余的MoS2反应生成MoO3和CaSO4,最终对应热力学平衡产物为CaSO4,MoO3 理论上证明可以实现辉钼矿选择性钙化焙烧;温度800 K提高至900 K时,不影响全钙化焙烧过程;对于选择钙化焙烧高温不利于CaMoO4固硫,而富氧益于固硫.验证试验采用100 g辉钼矿与55 g氧化钙混匀,在温度为800 K的马弗炉中焙烧2h,焙砂钼、硫固定率分别为98.36%,91.44%,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明钼硫分别以MoO3,CaSO4存在,与热力学分析结论一致.

关键词: 辉钼矿 , 石灰 , 焙烧 , 热力学

氯化锂溶液磷酸盐沉淀法除镁的热力学分析

肖超 , 肖连生 , 曾理 ,

稀有金属 doi:10.13373/j.cnki.cjrm.2016.02.009

锂镁离子性质接近,锂镁分离是纯氯化锂制备过程的关键问题.针对磷酸盐沉淀法除镁工艺进行热力学分析.根据平衡原理和质量守恒定律,分别绘制了298 K时Mg2+-PO43--H2O,Li+-Mg2+-PO43---H2O,Li+-Mg2+-NH4+ PO43---H2O系热力学平衡图,并考察了工艺参数对除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锂离子的存在不利于磷酸盐除镁,磷酸铵镁盐法除镁效果优于磷酸镁盐法,平衡镁含量随着溶液中总氮浓度升高、锂浓度降低而降低.当氯化锂溶液中[Li]T=1.00 mol·L-1,[N]T =0.03 mol·L-1,初始[Mg]T =0.01 mol·L-,初始[P]T =0.03 mol·L-1时,pH范围为4.5~13.0时,存在4个平衡固相稳定区即MgHPO4(5.9<pH <6.6),MgNH4PO4(6.6 <pH<9.6),Mg(OH)2(10.0< pH<13.0),Li3 PO4(6.6< pH< 13.0),此时MgNH4 PO4稳定区对应镁浓度约为1×10-3.5 mol·L-1,满足深度除镁的效果.验证实验表明,当溶液pH为8.0时,溶液初始Li2O,Mg浓度分别为14.95和0.45 g·L-1,加入1.35倍镁摩尔量的磷酸铵,25℃搅拌4h后,溶液残留镁、磷量分别为0.011和0.004 g·L-1,镁除去率为97.56%.理论计算与验证实验结论相符.

关键词: 氯化锂 , 除镁 , 磷酸铵镁 , 热力学

氰基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与表征

郭风 , 朱桂茹 ,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724/SP.J.1077.2012.00134

以2-氰乙基三乙氧基硅烷(CTES)和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 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三嵌段共聚物(P123)为模板剂, 采用共缩聚法在酸性条件下合成了氰基功能化的介孔二氧化硅. 通过XRD、SEM、氮气吸附-脱附、FT-IR和元素分析等技术对样品的结构、形貌、孔性质和官能团等进行了表征. 研究结果表明, 硅源的混合方式对氰基的引入量和分布有一定影响, 其中以直接混合方式所得样品中基团含量最高, 其分布也最均匀. 另外, 随着氰基引入量的增加, 样品的形貌与孔结构略有变化. 当CTES加入量超过20mol%时, 材料的介孔由圆柱形的直孔道向瓶颈型的孔道结构发生转变. 同时随着材料中氰基含量增大, 样品的孔容由0.70 cm3/g降到0.22 cm3/g、表面积666 m2/g降到312 m2/g, 孔径由4.2 nm减小到2.7 nm, 表明氰基分子占据了部分孔道空间.  

关键词: 介孔材料 , silica , functionalization , cyano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3550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