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剑英
,
韩周祥
,
吴占雷
,
胡季帆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研究了以麦饭石为载体,AgNO3溶液为反应溶液制备载银麦饭石的方法.考察了麦饭石不同处理方法、AgNO3溶液的浓度、pH值及反应时间对麦饭石载银量的影响.麦饭石的粒度小于74 μm,经碱洗处理后在100 ℃烘干,AgNO3浓度为0.1 mol/L、溶液pH值控制在6~7,室温条件下浸泡2 h,麦饭石的最大载银量为1.25%,麦饭石的载银机理是银离子与麦饭石结构的阳离子发生交换反应.抗菌实验表明载银麦饭石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性能显著优于未载银的麦饭石,随着载银麦饭石处理温度的升高,抗菌性能下降.
关键词:
载银麦饭石
,
制备工艺
,
抗菌性能
赵玛
,
王军
,
黄善兴
,
韩周祥
,
魏剑英
,
胡季帆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晶La0.8Sr0.2FeO3.X射线衍射表明:该样品为正交晶系钙钛矿结构,其平均粒径约为31 nm.将La0.8Sr0.2FeO3纳米晶粉体与聚乙烯醇PVA混合固化,然后在400℃下分别退火20 min和120 min.固化退火120 min的元器件电阻随乙醇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元器件具有P型半导体特性.而固化退火20 min的元器件电阻随乙醇浓度的增加而减小,该元器件具有n型半导体特点.固化退火120 min的La0.8Sr0.2FeO3元器件的气敏灵敏度S=Rg/Ra在80℃下高达100,低工作温度、高灵敏度特性对应用有益.发现La0.8Sr0.2FeO3元器件的电阻R和乙醇浓度C只在较低温区符合指数关系(R≈KCa).
关键词:
纳米晶
,
钙钛矿
,
气敏
魏剑英
,
韩周祥
,
赵玛
,
王军
,
彭辉
,
胡季帆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利用AgNO3和H2C2O4溶液反应使Ag2C2O4沉淀,分析Ag2C2O4的热分解行为,研究了以Ag2C2O4为前驱体制备纳米银粉的方法.结果表明:在配位剂三乙醇胺和分散剂吐温-80的存在下,利用Ag2C2O4自身的氧化还原特性,在85℃加热10min可得到纳米银.X射线衍射分析证明制备的银粉为面心立方结构的单晶或多晶,透射电镜显示制备纳米银的粒径在4~25 nm之间,平均粒径约10 nm,粒度分布较为均匀.
关键词:
银
,
纳米晶
,
热分解
魏剑英
,
赵玛
,
韩周祥
,
胡季帆
黄金
doi:10.3969/j.issn.1001-1277.2007.04.014
研究了利用彩印漂定废液回收废感光胶片中银的方法.废漂定液在pH=8~9时,用KBH4还原回收银,回收银后的漂定液通过补加主要成分可作为浸取剂浸出废感光胶片上的银.该方法银的回收率高,废漂定液可以多次循环使用.
关键词:
废漂定液
,
银
,
废感光胶片
,
硼氢化钾
,
回收
赵玛
,
彭辉
,
方少明
,
韩周祥
,
胡季帆
,
魏剑英
稀土
doi:10.3969/j.issn.1004-0277.2008.03.009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SmFeO3前驱体,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退火制备了具有单一正交钙钛矿结构的系列纳米粉体材料,利用该粉体做成了气敏元件,研究了退火温度对SmFeO3晶体结构、微结构、电性能及酒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退火温度的增高,SmFeO3的晶胞体积减小,平均晶粒尺寸变大,元件的电导也随之增大.随退火温度从600℃增加到850℃,SmFeO3元件的最佳工作温度和气敏灵敏度增高,同时对应的气敏响应-恢复时间也变短;若退火温度进一步增高到950℃,气敏灵敏度和最佳工作温度出现下降趋势,同时对应的气敏响应-恢复时间变长.850℃退火的样品显示出最高的气敏灵敏度,对300×10-6乙醇的最大灵敏度高达51.03,气敏的响应-恢复时间短且选择性高.同时对SmFeO3元件的电导、气敏灵敏度、最佳工作温度随材料退火温度的变化规律给予了解释.
关键词:
钙钛矿
,
退火温度
,
电性能
,
气敏性
何康
,
李洋
,
潘春旭
材料保护
利用纳米压痕技术,对3把出土于湖北的战国青铜剑残片表面富锡层的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并结合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等仪器对其显微组织特征、合金成分进行了系统的表征。研究分析认为:(1)3把青铜剑残片属高锡青铜,表面存在一层由8相和非晶化合物构成的富锡层;(2)其双层结构中的惰性腐蚀层的特征表明富锡层是在长期埋藏环境中由于发生选择性腐蚀而形成的,排除了古代工匠人为处理的可能性。纳米压痕技术为古代金属样品微米级微区的力学性能的准确测试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关键词:
纳米压痕技术
,
材料学特征
,
战国青铜剑
,
湖北出土
,
富锡层
,
选择性腐蚀
钢铁
进行相关热力学计算以研究高温燃烧过程二垩英生成的条件.计算得到:①在体系存在过剩氧即完全燃烧时不会产生二垩英;②当有固体碳沉积时也不会生成二垩英,因固体碳在热力学上比含二垩英的含碳物更稳定.另一方面,实际上即使在1 073 K完全燃烧条件下(即体系显著过剩氧)也有二垩英生成,原因是在实际燃烧炉中含碳微粒不可能完全烧尽.从热力学角度假设不发生碳沉积,计算得出二垩英在1 073 K高温和高CO/CO2比范围内会生成.实际考虑的条件放在燃烧炉内含碳微粒的周围.在有含碳微粒存在条件下,即使反应2CO→C+CO2(碳沉积)发生,C+CO2→2CO反应(CO生成;含碳微粒被CO2氧化)也会同时发生,导致在含碳微粒周围保持一个高的CO/CO2比,由此产生二垩英.假设在含碳微粒周围存在高CO/CO2比的异质位置,则认为二垩英会形成.
关键词:
燃烧过程
,
二垩英生成
,
含碳微粒
,
热力学
陈瑞
,
吴敏
,
王万宾
,
吴爱民
,
赵婧
,
陈季康
,
潘波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7.04.2016072602
本研究以大型蚤毒性试验标准为参照进行剑水蚤的铜毒性试验,并以生物配体模型(BLM)为主要工具,实现对毒性数据的校正和毒性效应的预测.在不同水质参数下,实测铜的48 h LC50为141-566 μg·L-1,相应的BLM预测值为143-1208μg·L-1,表明BLM对铜的毒性预测良好.pH升高、DOC以及钙、镁、钠离子浓度的增加均对铜毒性有不同程度减弱作用,钾离子对铜毒性影响较小,BLM对这一现象的描述较好.利用Visual MINTEQ软件对不同水参数条件下铜形态分布进行模拟,辅助解释实验现象,发现钙、镁、钠、钾离子对铜形态分布影响较小.DOC的加入则使络合态铜含量增加,而pH升高导致游离态铜浓度下降,水合态铜浓度升高.本研究表明,预测铜对剑水蚤的毒性要充分考虑水质参数的影响,BLM在铜对剑水蚤的毒性预测方面表现了非常好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
剑水蚤
,
铜毒性
,
生物配体模型
,
水质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