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10)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形状记忆合金的本构关系

王振清 , 周博 , 梁文彦

金属学报

利用DSC(示差扫描热量分析)热流-温度曲线和马氏体体积分数与自由能增量间的微分关系,建立了一个新的余弦型形状记忆合金马氏体相变模型。在Tanaka和Liang研究的基础上,推导了一个新的形状记忆合金本构方程。研究表明:Liang建立的马氏体相变模型和本构方程分别为本文建立的马氏体相变模型和本构方程所描述的一种特殊情况;本文建立的马氏体相变模型和本构方程比Liang及其它现存马氏体相变模型和本构方程能更准确地描述形状记忆合金的相变行为和力学行为。

关键词: DSC , Shape Memory Alloy , Martensitic transformation model , Constitutive equation

形状记忆合金的本构关系

王振清 , 周博 , 梁文彦

金属学报 doi:10.3321/j.issn:0412-1961.2007.11.017

利用DSC分析了热流-温度曲线和马氏体体积分数与自由能增量间的微分关系,建立了一个新的余弦型形状记忆合金马氏体相变模型;推导了一个新的形状记忆合金本构方程.研究表明:Liang和Rogers的马氏体相变模型和本构方程分别为本文建立的马氏体相变模型和本构方程所描述的一种特殊情况;本文建立的马氏体相变模型和本构方程比Liang和Rogers及其它现存马氏体相变模型和本构方程能更准确地描述形状记忆合金的相变行为和力学行为.

关键词: 形状记忆合金 , DSC , 马氏体相变模型 , 本构方程

Correctness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theory of bio-energy transport Reply to the comments on "The theory of bio-energy transport in the protein molecules and its properties"

Physics of Life Reviews

Commentaries by Philip W.T. Pong, Nongyue He, S.D. Liang, Tao Song, Yuri Gaididei and Sergey Volkov and Alexander Y. Grosberg on my review article (Pang, 2011 [1]) are answered. The validity of Davydov's mechanism of bio-energy transport, the completeness of theory, outstanding problems, the normalization and validity of wave function of the system in Pang' model as well as other related problems are elucidated in detail. (C) 2011 Elsevier B.V. All rights reserved.

关键词: biological temperature;3 channels;soliton;model

Reply to Comments on "Interdiffusion in the beta phase region of the Ni-Al-Cr system"

Scripta Materialia

A recent comment on a previously published paper addressed the invalid explanation of the off diagonal interdiflusion coefficients of the beta-Ni(Al,Cr) phase in the Ni-Cr-Al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symmetric property of the thermodynamic matrix. In this paper, the experimental data presented by Hou et al. was reanalyzed and the interdiffusion coefficient matrix was estimated again.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have been discussed in terms of a brief reply to the comments of Liu and Liang. (C) 2010 Acta Materialia Inc. Published by Elsevier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关键词: Diffusion;Intermetallic compound;Ni-Cr-Al

1998 COMPREHENSIVE TABLE OF CONTENTS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N。1Atmospheric Corrosivlty for Steels………………………………………………… .LIANG Caideng HO[I i。-tat(6)Caustic Stress Corrosion Cr。king of Alloy 800 Part 2.The Effect of Thiosul执e……………………………………… KONG De-sheng YANG Wu ZHAO Guo-zheng HUANG De.ltL。ZHANG Yu。。he CHEN She。g-bac(13)SERS slid E16CttOCh6iniC81 Stlldy Of Illhibit1Oli M6ch&tllsth Of ThlollY68 Oil ITOll ID H....

关键词:

NiTi形状记忆合金纤维拔出中的力学问题

李璟 , 金明 , 田东艳 , 兑关锁

复合材料学报 doi:10.3321/j.issn:1000-3851.2006.04.026

对NiTi形状记忆合金纤维拔出的力学模型进行了探讨.在恒温状态下,考虑纤维和基体间的界面摩擦力,分别用两种本构理论,即Tanaka的指数模型和C.Liang的余弦模型,讨论了形状记忆合金纤维在变轴力作用下的拉伸问题.推导了形状记忆合金纤维拔出量的表达式,并给出数值计算结果.由指数模型和余弦模型得到的结果非常吻合,证明了这种理论方法是正确的.

关键词: 形状记忆合金 , NiTi纤维 , 拔出 , 本构模型 , 变轴力

无机粒子填充聚丙烯复合材料弹性模量的预测模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吴成宝 , 盖国胜 , 杨玉芬 , 董怀

材料导报

阐述了预测聚丙烯(PP)/无机粒子复合材料弹性模量的复合法则、 Eistein方程及其修正、Kerner方程、Liang方程.从结构因素方面分析了弹性模量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无机粒子的粒径越小、分布越合理,其填充PP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越大;与球形、方形等其它粒子相比,长径比较大的薄片状无机粒子具有更强的增强复合材料弹性模量的能力;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随无机粒子含量的增加而提高;提高无机粒子-PP树脂的界面黏结强度以及改善无机粒子在树脂中的分散状态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最后指出,影响因素的定量表征和多因素分析是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 无机粒子 , 聚丙烯 , 复合材料 , 弹性模量

硝酸羟胺的热稳定性评估及热分解机理研究

刘建国 , 安振涛 , 张倩 , 杜仕国 , 姚凯 , 王金

材料导报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7.04.030

为评估氧化剂硝酸羟胺的热稳定性,使用标准液体铝皿于3 K/min、4 K/min、5 K/min加热速率下进行热分析.借助非等温DSC曲线的参数值,应用Kissinger法和Ozawa法求得热分解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和指前因子,根据Zhang-Hu-Xie-Li公式、Hu-Yang-Liang-Xie公式、Hu-Zhao-Gao公式以及Zhao-Hu-Gao公式,计算硝酸羟胺的自加速分解温度和热爆炸临界温度,并对热分解机理函数进行了研究.设计了7条热分解反应路径,采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6-311++G(d,p)方法对硝酸羟胺的热分解进行了动力学和热力学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硝酸羟胺热分解的自加速分解温度TsADT=370.05 K,热爆炸临界温度Te0=388.68K,Tbp0=397.54 K,热分解最可几机理函数的微分形式为f(a) =17×(1-α)18/17.硝酸羟胺热分解各路径中,动力学优先支持路径Path 6、Path 5、Path 4和Path 1生成NO和NO2,其次是Path 2、Path 7和Path 3生成N2和N2O.温度在373 K以下时,Path 1'反应无法自发进行,硝酸羟胺无法进行自发的热分解.从热力学的角度来看,硝酸羟胺在370.05K以下储存是安全的.

关键词: 硝酸羟胺 , 热分析 , 热稳定性 , 热分解机理 , 密度泛函理论

微量热技术测量担载型催化剂的吸附/反应能量并与反应性能相关联:综述

李林 , 林坚 , 李筱玉 , 王爱琴 , 王晓东 , 张涛

催化学报 doi:10.1016/S1872-2067(16)62578-0

多相催化反应过程伴随着反应分子与催化剂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强度与催化剂的反应性能密切相关.根据萨巴蒂尔原理(Sabatier principle),性能最优的催化剂与反应中间体之间应该具有适中的相互作用强度,一方面促进反应物活化,另一方面允许产物脱附.这样,测量和研究反应分子与催化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对于理解催化反应性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气体反应物接触到催化剂表面会伴随着热量的产生,该热量被定义为吸附热,并与吸附物种与催化剂之间形成的化学键强度直接相关.吸附热通常可以通过程序升温脱附(TPD)等方法间接获得.但是这些方法建立在吸附物种能够可逆地吸附和脱附的假设基础上.在实际的程序升温过程中,吸附物种通常会发生分解,并伴随着固体催化剂的重构等现象.因此,采用基于Tian-Calvet原理的热流量热计直接测量担载催化剂的吸附热是最可靠的吸附热测量方法.基于热流量热计测量的微量热技术的一个重要优点是采用合适的探针分子吸附,可以获得担载型催化剂表面吸附活性中心的数量、强度及其能量分布的定量信息.比如,采用碱性探针分子NH3或者吡啶,酸性探针分子CO2或SO2能够定量催化剂上酸-碱位的强度和数量,而金属催化剂活性中心可以应用H2或CO进行探测.当这些催化剂活性中心的定量表征结果与催化剂的反应活性测试结果相关联时,可以区分不同强度活性中心的反应性能,并为提高和改进催化剂性能提供研制方向.相对于NH3或CO等小分子气体,催化反应的反应物、产物或可能的中间体通常都是复杂分子,程序升温技术测量它们的吸附热时,这些分子通常会发生分解,限制了其吸附热的测量和研究.微量热技术能够直接测量这些分子的吸附热.因此,与催化反应活性相关联,反应物、产物或可能的中间体的吸附能量的测量和研究有利于更直接地认识催化剂的反应性能.在催化反应循环过程中,除了吸附,还包括表面反应和脱附步骤.这些步骤也伴随着吸附物种与催化剂之间键的形成与转换,并以热量的形式表现出来.测量这些热量对于认识催化反应过程,理解催化反应机理有重要的意义.热流量热计与催化微反系统相结合,为催化反应过程能量的测量和研究提供了可能.尽管微量热技术在测量担载型催化剂的吸附/反应能量并与反应性能相关联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为了更好地用于催化研究,应该结合其它的表征技术(比如红外)确定吸附或反应物种的本质,结合理论计算对量热结果进行更好地补充和认识.本文综述了担载型催化剂的吸附/反应能量与反应性能关联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微量热技术在催化研究中的优势、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催化 , 微量热 , 反应性能 , 能量 , 键强 , 催化剂表征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