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广艳
,
李雨莎
,
刘群
,
林立海
,
祁泽艳
稀土
doi:10.16533/J.CNKI.15-1099/TF.201505005
采用机械合金化及热压法制备Fe-20Cr-2.5Al、Fe-20Cr-2.5Al-0.8Y2O3和Fe-20Cr-2.5Al-3Y2O3合金,研究了不同Y2O3含量对MA Fe-Cr-Al合金在900℃空气中循环氧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Fe-20Cr-2.5Al合金氧化增重最大,Fe-20 Cr-2.5 Al-3 Y2O3合金氧化增重其次,Fe-20Cr-2.5Al-0.8Y2O3合金氧化增重最少,抗高温循环氧化性能最好.Fe-20Cr-2.5 Al合金的氧化膜分为三层,外层主要为Fe2O3,与镍层连接界面有很薄一层不连续的Al2O3,中间层主要为Fe2O3和Cr2O3的复合氧化物,氧化膜内层主要为FeCr2O4;Fe-20Cr-2.5Al-0.8Y2O3合金的氧化膜没有明显分层现象,氧化膜主要为Cr2O3;Fe-20Cr-2.5Al-3Y2O3合金的氧化膜分为两层,外层主要由Al2O3和Cr2O3交替连接形成,内层主要由Cr2O3组成,有很薄的复合氧化物FeCr2O4.Y2O3的添加可有效提高Fe-20Cr-2.5Al合金的抗循环氧化能力,其中Fe-20Cr-2.5Al-0.8Y2O3合金好于Fe-20Cr-2.5Al-3Y2O3合金.
关键词:
循环氧化
,
Y2O3
,
机械合金化
付广艳
,
刘群
,
门冰洁
,
蔡璐
腐蚀学报(英文)
用机械合金化及热压法制备块体细晶Ni-20Cr合金,并研究其在900℃,涂75mass%Na2SO4 + 25mass%2SO4盐膜后的热腐蚀行为.结果表明,机械合金化Ni-20Cr合金在900℃热腐蚀时,表面形成了单一连续的Cr2O3外氧化膜,有效阻止了硫的向内扩散,延长了热腐蚀的孕育期,呈现出较熔炼粗晶Ni-20Cr合金更好的抗热腐蚀性能.
关键词:
机械合金化
,
null
,
null
苏勇
,
张顺科
,
李雨莎
,
刘群
,
付广艳
,
朱勇
稀土
通过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热重分析等研究了添加钇对Fe-Si合金在900 ℃和1000℃、0.1 MPa纯氧气中高温氧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元素钇含量的增加,Fe-3Si-0.5Y和Fe-3Si-5.0Y合金的晶粒尺寸较Fe-3Si-0Y合金降低约80%和94%,同时,根据X射线分析结果,合金表面氧化膜的晶粒尺寸随着合金晶粒尺寸的降低明显减小.晶粒细化使合金及其氧化膜中的晶界数量增加,并进一步地促进了合金元素和氧在其中的扩散以及SiO2和Y2O3的形成.然而,含钇合金在900℃和1000℃氧化时均未生成单一连续的SiO2或Y2O3氧化层,但晶粒细化后硅和钇氧化物的快速形成及部分地横向连接对元素的扩散仍起到了比较有效的抑制作用,含钇合金的氧化抗力因此得到了提高.讨论了添加元素钇导致的合金晶粒细化对Fe-Si合金氧化行为的影响机制.
关键词:
氧化
,
晶粒细化
,
钇
,
Fe-Si合金
苏勇
,
孟德松
,
刘群
,
付广艳
,
吴敬东
,
熊岐
稀土
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热重分析等研究了Y对Cu-Si合金微观组织及氧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合金中Y含量的增加,Cu-3Si-0.5Y和Cu-3Si-1.0Y合金的晶粒尺寸分别较Cu-3Si-0Y合金降低了60%和80%.三种合金在800℃、0.1 MPa纯氧气中氧化24小时后,Cu-3Si-1.0Y合金具有最大的氧化增重,而Cu-3Si-0.5Y合金具有最小的氧化增重.晶粒细化促进了合金内部组元在合金基体和氧化物中的扩散速率,增加了“短路扩散”比率,促进了SiO2和Y2O3的生成.三种成分的合金在实验条件下均未形成连续的SiO2或Y2O3氧化膜,但含Y合金中两种氧化物的快速生成和弥散分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合金元素和氧的扩散,有助于提高合金的氧化抗力.Cu-3Si-1.0Y合金表现出最大的氧化增重则归因于过高的Y含量使Y2O3在合金氧化总增重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加.
关键词:
高温氧化
,
稀土
,
晶粒细化
,
钇
,
Cu-Si-Y合金
付广艳
,
刘群
,
门冰洁
,
张宏亮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采用机械合金化法和真空熔炼法制备了不同显微组织的Ni-20Cr(质量分数,%,下同)合金,并研究其在950℃,75%Na2SO4+25%K2SO4(质量分数,下同)盐膜下的热腐蚀行为.结果表明:细晶的机械合金化Ni-20Cr合金热腐蚀后表面形成了单一连续的Cr2O3外氧化膜,有效地阻止了硫的向内扩散,延长了热腐蚀过程的孕育期,呈现出较普通晶粒尺寸的熔炼Ni-20Cr合金更好的抗热腐蚀性能.
关键词:
Ni-Cr合金
,
显微组织
,
热腐蚀
冯精兰
,
胡鹏抟
,
刘群
,
刘梦琳
,
孙剑辉
,
张杏杨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5.01.2014032102
在黄河中下游干流采集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采用Han和Banin连续提取法提取并采用ICP?MS和ICP?OES测定不同化学形态的Pb、Cu、Cd、Cr、Ni、Zn、Mn含量,在计算重金属富集因子、迁移系数、次生相和原生相分布比值的基础上,对重金属赋存形态、迁移能力、生物活性、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中下游干流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沿河流向先增加后降低,高含量点位出现在汜水汇入黄河后,支流的输入对黄河重金属含量具有较为明显的贡献.形态分析研究表明,Pb、Cu、Cr、Zn、Ni等5种重金属残渣态在其不同形态中有绝对优势,Cd可浸取态占明显优势,Mn的残渣态与可浸取态所占比例相当.富集因子分析表明,黄河中下游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可分为3类:Cu、Cr、Mn基本无富集,Pb、Ni、Zn轻度富集,Cd中度到极高度富集;迁移系数研究表明黄河中下游表层沉积物重金属迁移系数和生物活性顺序为Mn>Cd>Zn>Ni>Pb>Cu>Cr.次生相原生相比值法表明Cu、Cr、Ni、Zn无污染,Pb在3点位轻度污染,其它点位无污染,Mn在1、3、6点位轻度污染,其它点位无污染.综合各种评价方法, Cd是黄河中下游沉积物中污染程度最高的重金属,具有潜在生态风险,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
重金属
,
赋存形态
,
迁移能力
,
生物活性
,
生态风险
,
黄河中下游
,
沉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