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秉军
,
李晶
,
刘伟健
,
张逖
钢铁钒钛
doi:10.7513/j.issn.1004-7638.2013.03.016
采用金相、透射电镜(SEM)、能谱仪(EDX)等分析手段研究了TMCP工艺生产的微合金化高强钢Q690钢的组织、第二相析出物,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强化机理.发现钢板表面组织主要为板条贝氏体、少量粒状贝氏体以及针状铁素体,心部组织主要由粒状贝氏体和多边形铁素体构成;第二相析出物主要是铌钛的碳氮化物,尺寸在20 nm左右,弥散分布在基体上,多呈方形或类方形;硼主要以酸溶硼的形式存在,明显提高了钢的淬透性.Q690钢的强化机制主要是贝氏体相变强化、细晶强化和第二相析出强化,而这都与钢中微合金化元素的作用有关.
关键词:
低碳贝氏体钢
,
TMCP工艺
,
微合金元素
,
析出相
,
强化机理
曹艺
,
王昭东
,
吴迪
,
王国栋
,
张逖
材料热处理学报
用热力模拟实验机测定了不含Mo和Ni、含Mo不含Ni、含Mo和Ni 3种成分低合金耐磨钢的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观察了连续冷却过程中的显微组织,研究了连续冷却条件下的组织演变规律,分析了Mo和Ni元素对显微组织和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冷速的增加,试验钢的转变组织主要有铁索体、粒状贝氏体、板条贝氏体以及板条马氏体.Mo、Ni的添加使耐磨钢在低冷却速率下抑制了铁索体相变,促进了贝氏体相变;在高冷却速率下促进了马氏体相变,提高了临界冷却速率.Ni的添加对显微硬度的增加作用更明显.
关键词:
低合金耐磨钢
,
连续冷却转变
,
Mo
,
Ni
,
显微组织
,
硬度
邓想涛
,
王昭东
,
张逖
,
袁国
,
付天亮
,
王国栋
钢铁
利用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等试验方法,研究了新型低成本HB450低合金超高强耐磨钢在不同回火条件下组织和性能演变规律,并分析了其强韧变化机制.结果表明:回火对试验钢的硬度和强度均有较大影响.在200~250℃回火,试验钢表现出良好的强韧性配合,满足国标工程机械用高强度耐磨板GB/T24186-2009中NM450级别要求;在250℃回火时,试验钢出现硬化迹象.透射电镜分析表明,在该温度下回火,析出物中除了有大量弥散分布的ε-碳化物外,还出现了少量30~50nm的(Nb,Ti)(C,N)粒子,该2类粒子对试验钢的强化起着较大的作用.
关键词:
低合金耐磨钢
,
回火
,
组织
,
性能
,
析出物
张逖
,
曹艺
,
王昭东
,
吴迪
,
刘琳琳
材料与冶金学报
采用力学性能测试、金相分析及TEM微观结构分析,研究了淬火温度及保温时间对低合金耐磨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端淬试验研究了奥氏体化温度对淬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830~910℃温度范围内,淬透性随奥氏体化温度升高而提高,当奥氏体化温度超过910℃时,钢板淬透性降低.850℃保温30 ~ 45 min的亚温淬火组织中,存在尺寸为1μm左右的高缺陷铁素体弥散分布,使钢板韧性得到提高;910℃保温45 ~ 60 min完全淬火后,钢板具有良好的强韧性;奥氏体温度超过930℃以及延长保温时间都会使原始奥氏体晶粒粗化,导致钢板韧性降低.
关键词:
奥氏体化温度
,
耐磨钢
,
显微组织
,
力学性能
,
淬透性